配色: 字号:
【穴位诀窍】《统治众病的穴位》后溪、内关、外关、列缺、照海、申脉、公孙、临泣穴
2016-09-27 | 阅:  转:  |  分享 
  
【穴位诀窍】《统治众病的穴位》后溪、内关、外关、列缺、照海、申脉、公孙、临泣穴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内关穴——打开心结,
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
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1、后溪穴——主治颈肩腰椎病小肠经的腧穴后溪,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有保护视力、
缓解疲劳、补精益气功效。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
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
、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后溪穴的找法: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
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
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
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2、内关穴——养颜养心心包经之络穴内关,有益心安
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
者。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
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3、外关穴——“聪耳神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阳维脉三焦
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主要功效:可
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
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
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4、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肺经上的列缺穴,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
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
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
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
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
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
适感就会迅速减轻。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5、申脉穴——专治身寒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
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
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
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
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
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
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
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
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6、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肾经上的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主治咽喉干
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等,照海穴常与列缺配合治疗咽喉
肿痛。??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此穴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
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
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
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
、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
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
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
的作用。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我以往进行养生讲座时,多次谈到过公孙
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温故而知新,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于发挥。比如治疗痛经。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
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形容词,就是“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漂亮
女孩美是美丽了,只是这种美丽并不“动人”,而成了“冻人”。??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
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更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有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
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
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
。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
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
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
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
疗痛经效果更好。??位置: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
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
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
孙穴了。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
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
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8、具有小柴胡汤功效的药用大穴——足
临泣穴?足临泣穴位于人体足背外侧,第4、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的姿势。?主治疾病为:头痛
、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
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历朝历代,足临泣穴往往被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
献花(0)
+1
(本文系长庚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