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新加坡模式的成功在于不实行竞争性选举
2016-10-01 | 阅:  转:  |  分享 
  
新加坡模式的成功在于不实行竞争性选举

房宁



摘要:所谓“新加坡模式”,或者说“威权体制”,其内涵就是开放经济、社会权利的同时,

不实行竞争性的选举,没有竞争性的政治参与。从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看,菲律宾、印度等

国开放了竞争性选举,通过政治途径改变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规则,不断地进行“洗牌”,

从而使社会陷入了反复的动荡,所以菲、印等落在了新加坡的后面。







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在工业化时代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

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了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以及在以后的

进程中,开放社会权利,扩大社会自由,致使社会成员形成经济预期,进一步形

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包括英美及欧洲国

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曾出现过,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这样的经历。

因此,可以说开放社会权利是工业化的一个必备条件,它给社会带来了流动,促

进了财富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东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个因素,

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开放了社会权利,另一方

面则集中了国家的权力,二者形成一种对冲机制,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

加坡模式”。



所谓新加坡模式,或者所谓的“威权体制”,其内涵就是开放经济、社会权

利的同时,不实行竞争性的选举,没有竞争性的政治参与。这样做的结果,就形

成了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概念,即“生产性激励”与“分配性激励”的问题。并

不是所有亚洲国家都顺利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同处东亚的菲律

宾以及南亚的印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反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菲律宾、

印度摆脱殖民主义统治之后,工业化进程随即开启,尤其菲律宾是战后初期发展

的势头还是不错的。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菲律宾、印度等国逐步落在其他起步

晚、甚至条件不如它们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后面。从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看,主要

就是,菲律宾和印度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开放了竞争性选举,从而形成了一种分

配性的激励。传统社会中原有的社会集团以及工业化进程新出现的社会集团通过

政治参与、政治行动、政党行动,通过选举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参与和控制,通过

政治途径改变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规则,通过政治权力实现集团利益,说白了

就不断地进行“重新洗牌”,从而使社会陷入了反复的动荡。



在对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欧美国家做有关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意识到,

我国国内有关政治发展、有关民主的认识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也许是受到国外一些政治学论述与学说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在政治发展以及

民主政治研究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盲点,即对于现代世界政治发展以及民主问题

的认识,缺乏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方面的关注,即缺乏工业化时代的视角。现在

国内大多数有关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的认识与研究,并没有注意到应将其放在近

代以来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深刻地了解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动

对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工业化进程对于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进程的

制约,缺乏对阶段性的认识能力,缺乏阶段性的思维模式,故而把政治发展以及

民主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变成一种空泛的政治哲学与政治教条。



与此相连的,国内政治学界对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论述过于狭窄,

就事论事,就政治谈政治,缺乏全面完整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政治发展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结果,现代民主政治是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结构广泛深刻变动的结果,

经济政治变动中具有众多关键的民主政治的因素,民主政治首先发源出现了经济

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逐步纯化为某种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民主政治有一个从

经济、社会中逐步孕育发展的化蛹为蝶过程。而我们现在看到许多论述似乎把民

主政治看作是某种观念产物。把对民主政治理解仅仅限于政治制度方面,这是极

其片面和狭窄的,把民主政治看成了一种静态的政治形态,对存在与经济社会的

民主因素视而不见,导致有关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认识的表面化和肤浅化。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献花(0)
+1
(本文系【点石成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