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三章 专题三 题型一
2016-10-04 | 阅:  转:  |  分享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鉴赏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暮春。飞花。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本题考查了意象,“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再联系作者的经历,就可以确定“子规”意象的含义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分析子规形象,要抓住表现其特征的词句“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作分析。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鉴赏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鉴赏鉴赏鉴赏知识构建:常见的古诗形象知识返回知识构建核心突破规范养成练出高分核心突破:意象“三考”:找意象、析内涵、说作用返回知识构建核心突破规范养成练出高分规范养成:古诗形象鉴赏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返回知识构建核心突破规范养成练出高分练出高分:形象鉴赏题题组训练专题三循考点鉴赏,依类题精练题型一形象鉴赏题——杏花·春雨·堤柳大漠·狼烟·塞草形象鉴赏题知识构建核心突破规范养成练出高分解析答案鉴赏鉴赏解析解析答案鉴赏鉴赏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鉴赏鉴赏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因题突破高考现场因题突破高考现场解析因题突破高考现场鉴赏因题突破高考现场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边练边悟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掀起了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可见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边练边悟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二、景象融情造意境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边练边悟3(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这是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居时所作的送别诗。此诗主要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前两联刻画友人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肥膘来,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以此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的仅有一车诗书,由此可见其志向。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三、因物寻志析物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这是一首魏晋时阮籍写的五言诗。作为咏怀之作,阮籍以凤凰作喻,表达了有才能的人却“自摧藏”的悲剧命运,末句更是直抒胸臆“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的意思是,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日落后栖息在山冈树林间。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此时正逢秋风吹起,羽翼受了挫伤,便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只恨处于不是正确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

这首诗是阮籍为嵇康作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不无道理。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据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边练边悟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今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而减掉自己的幽香?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通过“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就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1.如何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

这是一首送别诗。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怅心情。

该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写到

2.如何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时巩固2(1)(20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主”双方。说明该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陈,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运,想象力较为丰富,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空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深刻复杂。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经常在暮春啼叫。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送春就是唱春歌,也叫唱春、颂春,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这就是诗歌字面的意思。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在古诗中通常作为什么样的意象?但这首诗有所不同,试分析此诗中“子规”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在古诗中通常作为什么样的意象?但这首诗有所不同,试分析此诗中“子规”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规范训练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二、物象类

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却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规范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注],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以轻灵、蕴藉的笔致,通过对夏日景物和身边琐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百无聊赖、孤寂苦闷的心绪。词中多次化用前人诗句,合数家于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四、意境类

鉴赏诗歌意境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②请分析其意境。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找出意象→分析意象手法→解读意象的情感→概括意境特点。

另外,对于营造意境的方式,一般有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两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规范训练2(2011·山东)《咏山泉》(原诗见本章专题二中“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下的“边练边悟5”)。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三、景物形象类

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对画面描述题,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可接着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下片由写景转向写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本来,这都是士大夫消夏乐闲的韵事,正好在上片的背景里展开。然而,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与上片大异其趣: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作者以昏然一睡为“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却只能“自题”自赏!

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供人驱使,这当然会使他有着满腹的牢骚和不平。所志未遂,华

年虚度,寂寂夏日,百无聊赖,身边连一个相濡以沫的朋友都没有,他自然内心不平。

此词意境貌似闲适而实寓有深意,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不定、苦闷彷徨的复杂情感,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惊觉,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显刻意,目的是烘托单于“夜遁逃”

时的惊惶;“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第三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光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光鲜夺目。这是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难见天清日丽的美景,而现在这样的美景竟为战士而生了。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规范训练2(2011·山东)《咏山泉》(原诗见本章专题二中“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下的“边练边悟5”)。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训练2(2011·山东)《咏山泉》(原诗见本章专题二中“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下的“边练边悟5”)。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训练4(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即时巩固1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杜鹃)在古诗中通常作为孤寂、哀愁的意象,而在本诗中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着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边练边悟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训练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规范训练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规范训练4(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即时巩固1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巩固2(1)(20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一、基础题组

(一)人物形象题

1.(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一、基础题组

(一)人物形象题

1.(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一、基础题组

(一)人物形象题

1.(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二)景物形象题

3.(2008·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二)景物形象题

3.(2008·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二)景物形象题

3.(2008·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事物形象题

5.(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三)事物形象题

5.(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解析立松和落叶构成鲜明的对比,一四季常青,一飘零四方。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

(三)事物形象题

5.(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二、核心题组

7.(201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8.(2013·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9.(2012·四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的方法比较多,本诗可以从意象(子规)、人物形象(远客)、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等角度着手分析。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三、综合题组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行香子①·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②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行香子:词牌名。②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

(1)“凄凄惶惶”四字让人自然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

(2)说说“砧声”这个意象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砧声: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妇女多在秋季为亲人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作者明月之夜“往事愁肠”夜阑不寐,听闻沉重的捣衣之声,与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献花(0)
+1
(本文系爬墙虎的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