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诚阳道长讲道录(卅一):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
有人说道教是出世的,也有人说道教是入世的,还有人说道教是超世的。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其实道教是没有局限性的,所谓出世、入世、超世,皆是“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因此能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道教的立足点所在,是道教的真精神。
若言三教比较,那么通俗来说,道是一日三餐,维持生命;佛是佐餐美酒,可以忘忧;儒是穿衣戴帽,做个人样。至于药店,那是医家的事,虽然医道同源;百货粮食店,那是商家的买卖,道释所不屑为。如果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那么健康的人恐无资格学道,必须学道的都是有病的;不信佛的人呢,无法触摸任何日常物品,因为你若是碰一下,马上就被冠以佛教信徒标记,由不得你自己,那你还有什么办法立足人间。于是乎学道的人都得有病,天下的人都得信佛。结果是贬道褒佛,令众生无可适从,显然有失偏颇。
还是太上说得好:“和其光,同其尘。”大家互相借光,同处尘世,何必你短我长,一团和气足矣。佛、道、儒之殊胜风范,尽在此句具足矣。
引证“和光同尘”源流如下:
《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第四章)
《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
三国王弼《老子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晋书》卷一《宣帝纪》:“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戢jí,收敛),思属风云。”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柳下惠视袒裼裸裎(袒裼tǎnxī:露臂;祼裎chéng: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焉能浼(měi,污染)我,可谓和光同尘矣。”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尘,不欲其光也,则亦终无暗之时矣。”
明憨山《道德经解》:“和,混融也。光,智识炫耀于外。即所谓饰智惊愚,修身明污者,是也。唯有道者,韬光内照,光而不耀。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故曰和其光。与俗混一而不分。正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故曰同其尘。”
修行之人,思入风云,洞明世事,任凭一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毁谤赞誉、荣辱得失的浮沉变化,都会心无所住,胸怀坦荡。无论人们怎么称他为牛,或者唤他如马,都会从容面对,一切魔障无法战胜他。
清阳子
撰于
东岳大帝圣诞日
太平真君飞升日
天地交气日
九毒日第七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