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2021222,2012-2-7doctorzengyiwen@163.com浅谈SARS冠状病毒的来源及“湿热疫毒”的治疗2012- 9,证治探讨曾艺文(广东省肇庆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肇庆526040)?【摘要】本文从岭南湿热感冒的临床经验中得出“非典 ”SARS冠状病毒来源于反常的岭南湿热气候;结合岭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特点说明了“非典”冠状病毒来源的合理性;根据当今全球气候变 暖的情况,运用《内经》“运气学说”、“三年化疫理论”对今后12年的温疫作了预测,并对其的辨证防治作了设想。【关键词】冠状病毒湿 热岭南温病气候反常运气学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特殊性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 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简称“非典”。自其2003年席卷中国大地以来已近10年。研究证明,“非典”的病源体就是变异的冠状 病毒。中医称其为“瘟疫”,与“伤寒”、“温病”相类似。“非典”冠状病毒即中医所谓的“戾气”、“杂气”,具有疫毒的性质,是一种致病暴 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而对于冠状病毒的来源以及为何具有如此强烈的传染性等问题,近10年所有医学文献均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为了防患于未然,笔者不揣庸昧,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非典”现代西医属急性传染性疾病,笔者认为,其来源于反常的岭南湿热 气候,亦可谓“岭南温病”。现分述如下。1SARS起病于反常的岭南湿热气候1.1岭南地区气多湿热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属 于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每年小于10℃的日平均气候不足一周,从气象学角度来说无真正意义上的冬季;饮食文化丰富,人们喜爱生猛海鲜、禽类 ,这样的气候及饮食习惯成为疫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体质、禀赋,多表现为湿热内伏的体质特征。[1]因此,岭南地区流行性 感冒与一般流行性感冒不同,大多以“湿热疫毒”为主,一般表现为高热、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无力,舌苔白腻,脉濡细,白细胞不高或偏低;治 疗多是抗病毒,且激素对其特别敏感。翻阅岭南各家大小医院关于治疗感冒的病历及处方可发现,“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药。笔者刚进入医院工 作时,看到医生们对于感冒发热患者,无论男女老少,动辄即用“地塞米松”时,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自己临床实践的积累,发现岭南感冒的 确与中南、北方一带不同,湿热感冒高热者不用激素其高热很难消退。岭南湿热产生的病毒,的确与众不同,应用激素往往能获捷效。地域差异,气 候异常,临床用药,大不相同,真正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点。1.2湿热蕴蒸,病重且易流行岭南每年3、4、5月,雾多、湿重,每年 这段时间“岭南湿热感冒”最多见,症状大多表现为:发热、头重如裹,四肢无力,全身骨痛,广东人俗称“骨火”,好似感冒“小流行”。而且每 年这个时期,重症患者较多,这些患者大多体质较好,平时感冒一般不服药或自购感冒药服就能痊愈,而此时感染湿热感冒后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症 状与“非典”相似),数日后多不能自行就医。笔者刚做临床医生时,遇到这类重病人时往往误以为是“脑炎”,不敢接诊,建议速转上一级医院治 疗。后经患者家属反馈,此为“重感冒”,经治疗1周就告痊愈。随着自己临床经验增多及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以后每当遇到这类病人,就试着采用 西医:病毒唑、激素抗病毒,诺美沙星抗菌等对症、营养支持治疗;中医按岭南温病卫、气、营、血4个阶段辨证,特别兼顾湿邪,以宣发清热、化 湿泄浊透毒、清营凉血、开窍醒神、扶正固脱为治疗大法,卫、气阶段以麻杏石甘汤加羌活、银花、葛根、藿香、柴胡、白芍、白芷、石菖蒲、天竺 黄等药辨证加减治疗,常获良效。因此,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大地时,笔者发现其症状与之前诊治过的重型湿热感冒患者的症状相同,曾断 定此即是湿热型流感,是岭南特有的湿热所产生,属“岭南温病”;采用激素和中药抗病毒治疗有效。在SARS防治工作后期颁布的“非典治疗方 案”大原则多与笔者治疗方案相同。由此可见:SARS冠状病毒与岭南湿热环境密切相关。2岭南湿热病毒于2003年强烈传染的原因医学气 象气候学认为,气象气候的变化可以破坏机体平衡而影响健康,也可影响生物、微生物的生存、生活和繁殖,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影响 疾病和健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医学地理学对岭南地区温病的特点及与此有关的地理环境特点作了系统的总结:岭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纬度较低,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每年有约7个月平均气温高于22℃,又濒临南海,雨量多,年平均绝对湿度大,构 成一个湿热的总的气候特点;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蚊、螨、鼠等疾病传播媒体及伤寒杆菌等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2]故常见风温、暑温、湿温等温 病。每年岭南3--5月这段时期湿热感冒患者较平时增多,常呈“小流行”趋势,这就说明:湿热疫毒有传染性。病毒和所有生物一样都是不断 进化的,其毒性及耐药性越来越强,传染性越来越大。气象资料证实,广州2002年10月至11月,本来应是2003年3、4、5月份出现的 湿热气候此时竟然提前出现了,湿热病毒也因此提前产生,且出现了变异,从而“进化”和“变异”的湿热病毒发生了质变,产生了“湿热疫毒”, 即新的“SARS”冠状病毒,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传染性。2002年11月16广东出现了我国第一例非典患者,这正好印证了这一理论——“ 气候反常,大病将至”。正如《内经.素问》所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自 然气候的急剧变化,四时阴阳的秩序混乱,对于生物和人类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影响。3激素对湿热疫毒的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对68例温病 湿热证患者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并应用清热化湿法对部分温病湿热证进行治疗观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毒”与外感湿热证在病理 过程中有密切关系;清热化湿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目的。[3]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除影响物质代谢外,也有退热、抗炎、抗 内毒素、抗休克和利尿解毒等广泛的药理活性,[4]因此其对湿热疫毒的治疗有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具有较强传 染性的特殊性肺炎。该病主要侵犯肺脏,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斑片状实变,个别呈蜂窝状,肺实质触之硬,镜下为肺泡内细颗粒样或泡状肺水肿,肺水 肿内炎性细胞少,肺泡内有脱落上皮细胞,肺泡内出现机化,显示出变性、渗出、增生三种改变,说明除了病毒本身直接作用外,机体变态反应起了 一定作用。[5]而在非典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应用的目的在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机体的一般情况。另外,应用激素不仅能减轻肺的渗 出、损伤,也可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当患者症状短时间内急剧加重,如胸闷、气急,甚至呼吸窘迫或胸片提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呈 渗出性改变,是激素治疗的最佳指征。[6]这一点已经得到所有参加“非典”治疗的医生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既要看到激素的治疗作用 ,也要看到激素的副作用,适当、合理地使用激素。4中医药治疗湿热疫毒的机理湿热疫毒是发生于长夏湿土主令季节的一种热性病,《难经》列 其为5种伤寒之一。[7]其病因是“湿热疫毒”,是非时的湿热酝酿而成的一种“戾气”,当其侵犯人体后,由于人体正气难以立即产生对应性抵 抗,毒盛正怯,或正邪激烈抗争而致病情急性暴发,病势凶猛多变,病情乖戾无常,常常危及生命。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可以酿生热毒、湿毒等多类 性质的内毒。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身困、四肢泛力、全身骨痛;若陷及营血、蒙蔽心包,则神昏谵语惊厥。对其治疗,《本草纲目·四时用药 例》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依 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依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寒苦之药,依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8];《神农本草经》指“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指热证可用寒冷药治疗,寒证可用温热药治疗,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其目的是利用药性之偏, 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6]而有关“糖皮质激素性味归属问题的理论探讨”,有专家研究认为:应把激 素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副作用分开;生理作用可属纯阳之品,药理作用应属苦寒之品,副作用应是苦寒之品导致的结果。依据其为寒性味苦,寒 能清热降火,苦能燥湿泄火,[4]故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湿热疫毒证。5运气学说由上述可知,“非典”的流行是环境因素、气候因素、行 为因素、生物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体现出《黄帝内经》中所谓的“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思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 中,必然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包括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周期,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与天地相应”。运气学说是古人探 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是古代的疾病预测学。《素问·刺法论》云“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 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 ,三年至。……三年变疬,名日金疬”。这就指出,假如庚辰年的运气之间的阴阳刚柔关系失调,乙(阴金)庚(阳金)之间不能呼应相招,上一年 的布天之气(指己卯年的司天之气阳明燥金)未退位,中运的胜气(指火气,火克金)出现,这样上下气运的位置相错(表现为偏燥偏热),就叫做 “失守”。天运的这种变化,3年后可以演发为大疫流行。详细推算其天数,有“微”和“甚”的差别,但不管微和甚都是3年左右的时间。3年后 变化产生的瘟疫,名叫“金疠”——肺的传染病。《素问·本病论》云“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已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指出 假若庚辰年的年运阳金太过,如果上一年己卯年的司天之气有余,虽然到了庚辰年,仍然是己卯年的司天之气“阳明燥金”在位主持(天气偏燥), 形成天气阳明燥金而地气太阴湿土的不相配合的局面,因此是“地不奉天”了。因火胜而天气变得较热,并可出现寒水来复,刑克火气。天运的这种 “乙庚失守”,此后3年可变化产生“金疫”。快到壬午年,慢到癸未年,“金疫”就来了。由上述两段经文可知,疫病的发生不但与当时的气候有 关,而且与近3年的运气都有关系。“非典”发生的3年前是2000庚辰年,正好是经文特别提到的干支年,该年出现大面积干旱,气温偏高。[ 9]《内经》“三年化疫”的理论,对今后预测疾病发生及防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如果掌握并进一步发掘研究运用,将对今后的防疫治疫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譬如: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刚刚过去的2000年至2011年是有记载以来全球气候最温暖的10年。气温的升高已为人类及生 态系统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海啸等等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因此,研究和做好传染病的预警预测是今后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在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的情况 下,根据《内经》“三年化疫”的理论,能够大体预测:只要每3年中的第一年2013、2016、2019、2022年出现大面积干旱、气 温偏高时,就意味着未来2015、2018、2021、2024年有可能爆发“金疫”,也即“另一个非典”;且其应该以“温病”性质为主, 治疗原则为:“未病”以预防为主,一是避免和预防外来的致病因素。例如:如果2013年气温异常,全球出现大面积干旱,那么2015年将爆 发温疫,可以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温度、湿度数据,及时在反常的湿热天气来临之前做好疾病的预警,提前在各级疾控、医疗机构做好疾病防控的部 署,从而达到降低疫情,减少和控制大病的目的;二是提高和保护人体内在的抵抗能力。“已病”具体治法当参照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伤寒的六 经等辨证治疗。参考文献:林棉,缪英年,吴志光,李亮.岭南流感的证型特点及治法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16(12):1493—1494【2】高辉远,医门新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88-94【3】吴智兵,彭胜权.从医学地理学角度试论岭南温病学的发展方向[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16(1):9-10【4】彭胜权,李迎敏,林培政,史志云.岭南温病研究[J]新中医,1997年29(10):2-4【5】郑登勇,妧诗玮.糖皮质激素性味归属问题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25(3):619—620【6】刘永刚,樊峰萍,李保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1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4(3):226-2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