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刍议张謇的法律意识的几个问题
2016-10-08 | 阅:  转:  |  分享 
  
刍议张謇的法制意识

张闳

我们的先驱张謇热衷立宪问题,1901年,张謇在他的《变法平议》中即提出“置议政院”和“设府县议会”的建议。“见到官员友人,遇到谈论通信,没有不劝解蹉磨各种立宪的问题”。1903年,游历考察日本回来,深受日本宪政的鼓舞,1904年,张謇与他人一起,为两江总督魏光焘、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了拟请立宪的奏稿,还和赵凤昌刊印了日本宪法,送达朝廷。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俄国的结果中国。一时间国内外立宪思潮高涨,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正式谕令“预备仿行宪政”。相对于清政府的伪装立宪,张謇等资产阶级立宪派响应,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12月16日,以苏、浙、闽绅商名流为基础的预备立宪公会召开成立大会,推定郑孝胥不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在立宪运动中张謇主张“缓进”,认为立宪应以政府为主导,“得寸进寸,得尺进尺。”

1909年8月,江苏咨议局正式成立,张謇当选为议长。在张謇的积极斡旋下,江浙两省地方当局和咨议局步调协调一致,在全国立宪运动中处于倡导地位。是年冬,张謇发起国会请愿活动,十六省咨议局代表齐聚上海,组成国会请愿代表团北上请愿,要求迅速召开国会。请愿失败后,张謇又锲而不舍地发起了两次国会请愿活动。三次国会请愿的彻底失败,使他深感沮丧。1911年,清廷的“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政策,使立宪派与清廷的对立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尽管如此,张謇仍然没有放弃劝说清廷回心转意的幻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的枪声划破了中国沉寂的夜空,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非常凑巧的是,张謇当天正在武汉。他晚八时登上“襄阳”轮离开的时候,发现长江对岸起火,张謇在其日记中记载:“见武昌草湖门火作,盖工程营地火作,即长亘数十长,火光中时见三角白光,殆枪门火也。十时舟行,行二十里犹见火光。”到了安庆得知武昌的情势,他先后劝说江宁将军铁良、两江总督张人骏出兵镇压。铁、张自顾不暇,无以为应。他又赶到苏州,连夜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建议立即“解散皇族内阁,组织责任内阁”,严惩“酿乱首祸之人”,“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然而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各省区的纷纷独立,终于促使张謇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重新判断时局认识到清朝已如绝弦不能调,死灰不能燃,决定转向共和,站在革命的一边,从“和平光复”中另谋出路。11月4日上海光复后,他随即支持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11月8日,通州也宣告独立,“地方秩序如常”,大生资本集团毫无损失,张謇的哥哥张詧出任总司令。在此前后,他还打电报给已经奉命进攻湖北民军的袁世凯,劝他认清国内“大多数趋于共和”的严酷现实,应赶紧前往北京,防止皇室逃亡,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在《劝告铁将军函》中,他要铁良“纳满族于共和主义之中”,?“共和主义”首次出现在他的笔下。在张謇的里,一直认为君主立宪要比共和制度优越,并可以避免革命所带来的破坏。因此,即使在立宪派内部,他也是放弃自己原有立场较迟的一个,这与他对清政府的彻底失望有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张謇受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南京临时政府所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就是入不敷出,财政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解决军饷问题成了南京政府的当务之急。当时,南京城内的军队,有“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卫戍军,以及国有之军队与新编之各军,合计不下十万余众”,欠饷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江苏境内的其他军队和各地准备北伐的军队,人数至少有20万以上。陆军总长黄兴为军饷的事“寝食俱废,至于吐血”,每天到陆军部要钱的军官达数十起,弄得黄兴焦头烂额。

黄兴请求张謇给予帮助。张謇毅然以大生纱厂总经理的身份和资格作担保,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0万元,约定一个月归还,保证书上明确写道:“兹因黄君克强为中华民国组织临时政府之费用,向贵行借用上海通用银元30万元。约定自交款之日起一个月归还,并无抵押物。如还期不如约,惟担保人是问。三井洋行鉴存。张謇。”为了帮助临时政府解决外省军队调离江苏的经费问题,张謇商请各商会筹垫20万元。后临时政府军事、行政费用又告急,黄兴提出让商会再筹垫50万元。张謇提出“劝勿扰商,自任为筹”,自请承担为临时政府筹款的任务。

张謇的筹款行为帮助南京临时政府解决了不少财政困难,清政府对此十分恐慌。南通市档案馆2010年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档案时,在外务部全宗发现《闻张謇为革军商借洋款请阻止勿借由》(馆藏号02-24-008-02-061)。全文如下“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发驻京各使函称:现闻革军因财政困难,由张謇密商洋人,以江苏盐税为抵押,拟借一千万元云,应请贵署大臣留意,如有此事,切须阻止贵国商民勿允此借款,以免有违各国对于此次乱事之宗旨,专此函达。”

张謇作为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他的立场转向民主共和,对当时的影响颇大。而张謇的所作所为,对推动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又起到重要的作用。黄兴曾高度评价张謇和赵凤昌等人“负国人之重望,往时缔造共和,殚尽心力。”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