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半字入诗意蕴深
2016-10-12 | 阅:  转:  |  分享 
  
“半”字入诗意蕴深



陈有清



在数字王国里,大者千万亿兆,小者一二三四,“一”是个起点,是个最小的数字,可常常“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古今诗人,却善于捕捉一个更小的数字,用以更贴切描绘眼前的景况,用以更深刻地抒发自己的胸意,这就是一个“半”字。

唐代诗人用“半”入诗的为数不少:李白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杜甫有“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宋诗中也能找到不少的例子:如王安石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苏轼有“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陆游有“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徐积有“半青篱边草,半绿畦中韭”……

在这些出色的诗作中,“半”字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实在”,给人的概念比较明确。相对而言,那些“千”、“万”则含义较虚,概念比较模糊。如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所写的“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的“半”字同他另一首诗《以事走郊外示友》中“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中的“万”、“千”“百”一比较,我们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半”除作为量词的固有属性外,有时还兼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功能。如“行人半出稻花上”形象多么鲜明、“熟梅天气半阴晴”表达的程度真是恰到好处。

正因“半”字有如此奧妙,引起我莫大的兴趣,写诗亦时常用起。1979年5月写《沈家门速写》时(入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生命与诗》),一开始即以六个“半”字:“半城是海半城山,半城是船半城街,半城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半城是舖天盖地的墨鱼干”。白描沈家门自然景色,紧接着一声打问:“五月的鱼都啊,该给你涂抹什么色彩?是青,是黑,是黄,是蓝?”顿一下,经过深层的思考,冷静而理性地回答:“是小伙子背脊上黝黑的汗水,是姑娘们春腮上闪动的红颜!”这里,实际上也是两个“半”字的运用,一半是小伙子的背脊,一半是姑娘的春腮。不过,上面六个是“明用”,这两个是“暗用”,一首诗明暗用如此之多的“半”字,而且明启暗押,由自然风貌而深挖精神世界,意在充分发挥她的艺术魅力。另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双月楼诗词选》中也注意到“半”字的运用,如《雁荡山感悟》中,“半用目光半心参”,用以表达了主观对客观的探询与审视。在《嬉浴》一诗中,首先用“半塘树影杂青葭”营造出一个幽静而优美的环境,如果用“一塘”就有失审美情绪而令人大倒胃口。《招商行》(忆王孙.二首)正是内容与形式恰到好处的结合,按传统“曲牌”要求,尾句必须是“一半儿……一半儿……”这一特定的形式。第一首“一半儿成功一半儿零”系实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招商者的心态;第二首则借助于描写火车上的乘客在旅途中的困倦,虚写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对现今社会,对身旁乃至世界上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一半儿迷糊一半儿醒”,力图含蕴深刻,富有哲理,令人遐思无垠!

这种手法曾引起惯为儿童写作的诗人张晓风先生的高度重视,曾写过多篇评介文章,不知广大读者兴趣如何?



























3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