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耿玉苗老师讲《会跳舞的小星星》
2016-10-20 | 阅:  转:  |  分享 
  
耿玉苗老师讲《会跳舞的小星星》吉大附小?耿玉苗:各位专家、亲爱的各位同伴:大家晚上好!我是耿玉苗,来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十分荣幸有这样
一个机会能与大家聊聊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作家程玮老师的作品《会跳舞的小星星》。今天的分享不是我一个人的思考,而是第一期百班千人的导师
们经过热烈讨论后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我所呈现的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或许我的能力有限,在表述上未必能把导师们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先说一声抱歉啦!今晚的交流分这样几个板块。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选择这本书?2.作家为什么写这本书?(与作家程玮的一次
简单交流)3.为什么选择这本书?4.后续我们教师如何带着孩子开展交流?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大家是否读过黎
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
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
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
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卡里尔?纪
伯伦,《先知》第四章(译注:冰心译)程玮老师在书中这样写:“是说孩子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给他们生命,可孩子不属于父母,反过来
,父母也不属于孩子。因为父母孩子各有自己的生活,各自有各自的命运。他们有时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必然有时候会分开,他们的思想已各自
不同。”你们是弓,孩子是被射出的箭。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箭的弓。“这两句说了父母十分想让孩子幸福,就得用力弯曲弓,让箭飞得更
快更远,然而,这时箭也会悄悄地变成了弓。这本书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情。请大家浏览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五(2)
班侯雨岑同学写的这段文字,看看在一个儿童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米兰,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女孩。她乐观积极,不论在哪儿都是一个名副
其实的优等生。她在家里,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好孩子;她在学校,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她在面对家庭的困难上,竭尽全力:在圣诞节快要来临
之际,一家三口却不能团圆,而米兰也发现了妈妈和蓝眼理发师在一起散步,她的家变成了一个“在平面上滚来滚去的鸡蛋”,米兰用心去呵护,终
于一家团圆。这段经历坎坷无数,却还有另一个人坚持着米兰的信念——爱丽丝。爱丽丝是一位仁慈的老师,她以详细的讲解支撑了米兰顽强的
信念,与米兰交流感悟,让米兰的思想成长。我多么希望也拥有一个爱丽丝,这样我脑袋里的问题就不愁没有解答了!并且我还可以无论在什么时
候都丰富我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倾诉我心中的烦恼,忧愁,悲伤……这本书如同一个喜剧,在我心里演绎出快乐的情绪,展现出一个家庭的芬芳。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妈妈,还有亮晶晶的圣诞树,这又是一个跟往年一模一样的圣诞节”。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父母和我
在一起的温暖。还是团圆的感觉好。这是我读书时画的一些东西,用一棵树展示了人物关系。我们有时候读书需要简单画一些思维导图,可以教给孩
子们画一画。这样一本书读完了,留下一些东西在脑海。当然,我还是比较业余,相信孩子们和老师们会有更好的创造。如果说圣埃克苏佩里的《人
的大地》是“人与自然的交响乐章”,那么程老师的“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则是“人与文化的交响乐章”。这个系列给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以“
根基”,提醒他们即便在异域土壤里也可以挺立生长。诚如程老师所言:“不断地提醒和重温你自己从哪里来,会让你清醒而自信。”在当今多以热
闹的故事来吸引眼球的儿童文学创作界,程老师的“聊天”系列另辟蹊径,立意于写充满智慧的“对话”:“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
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马丁?布伯说:“对话不
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寄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
通。”我们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薄,是归纳总结;厚,是一生的思索和沉淀。【两人的对话构成了书中最为光彩熠熠的精华。这是孩子和老人
的对话,有稚气而不乏洞见的发问,有成熟而不失活泼的解答;这也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碰撞之后的通达。
】因为是“聊天”,所以其内容和风格就显得自然、轻松且妙趣横生。“听”她们聊天,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滋润,让人心生诧异或心有戚戚,但最终
都能心领神会乃至心旷神怡。聊天的所有话题均源于米兰的实际生活,而又延伸得海阔天空且舒卷自如。《会跳舞的小星星》聊的是关于家庭父母,
由爱丽丝读给米兰听的纪伯伦的诗《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出发,重新审视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应该有的宽容性的理解
。可赞叹的是,在这场主要由德国老太太对中国小姑娘的“开导”式的聊天中,从中国去了德国的程玮老师并没有忘记,让濡染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小
米兰在对话中呈现东方精神的脉象,并且让西方的爱丽丝对此充满了渴望了解的好奇,从而避免了西方文化的单向“布道”。米兰向爱丽丝介绍的孔
子语录、孟郊诗篇、梁祝爱情甚至中国菜肴等,都浸润着东方文化的气息。这一老少、中西之间的“对话”,意味着逾越年龄和国界的平等,意味着
在寻求沟通与理解。而中国式的家庭中,双向“对话”往往太过稀缺,因此“疙瘩”也就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甚至越来越成为孩子顺利成长和整个
家庭稳步向前的阻挠。米兰在与爱丽丝的周末聊天中,心中的困惑迎刃而解,面临的家庭危机也由此化险为夷。那些曾经紧闭的一重又一重的“门”
,在轻松的聊天中不知不觉地打开了。程玮老师曾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旨意:“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人,首先得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她告
诉我们:“你来到这个世界,是负有一份责任的。你的第一份责任是,精彩而有尊严地生活……你的第二份责任是,把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接过
来、传下去。”“民族的,文化的,才是真正永远、永久、永生、永存和永恒的。请让我们坚持这样的修行。只有坚持自己,我们才有永久的未来。
”【程玮的这一用心,就像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借沙漠里那只智慧的狐狸所道出的关于“驯养”的真理。旨在“文化寻根”的这一聊天系列
,是在为中国孩子与民族文化之间建立一种“驯养”关系,当我们被民族文化所“驯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和它息息相关、心心相连,它给
我们归属,给我们根基,也给我们底气。】写下了《战马》等优秀作品的英国儿童文学桂冠作家麦克尔?莫泊格认为,在孩子的培养中,最重要的就
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建立与世界的关系。他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在简单地为孩子未来的就业作准备(尽管那很重要),也不是在让他们为共
同利益作贡献而作准备(这也很重要),而是为他们将来在自己的生活中作艰难的决定作准备。在那些时刻,他们必须要为自己、为他人负起责任…
…在那些关键性的时刻,他们的决定、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他们年幼之时与父母和老师们建立的关系,取决于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信
,而关于建立关系的成绩名次表却并不存在。”麦克尔?莫泊格对“建立关系”之重要性的这一洞见我深表赞同,程玮老师也在她的“聊天”系列中
深藏此心。成长就是意味着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内在自身的良好关系,当一个人能平衡好这些关系时,他就“主宰”了世界和自我。【作为辅助者的大
人要有这种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孩子去建立与世界的良好关系,帮助他们自信地踏上成长之道,使得他们在未来的某些艰难的时刻能作出正确的抉择
!】程玮老师是具有这样一份“担当”的作家,她在云卷云舒般的“聊天”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引领孩子去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她的这种
引领是细腻的、温婉的、深情的、曼妙的,又是率真的、潇洒的、智慧的、大气的!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当儿童书市里充斥着平庸之作时,程玮的
作品所表现的“胜境”使我们恢复了对儿童书籍应有的敬意和信念!对作家、作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作品。因为我认为每一
部作品都是有灵魂的,都在传达作者内心的旨意。读者展卷阅读的过程,是与作品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
话的过程。遇见一本书,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2.作家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要导读这本书,所以我事先对程玮老师做了一次简短的网络采访。我
问程老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她是这样回答的。程玮老师:“我写这本书有三个想法:一.我想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家,珍惜自己的家。每个人生
下来就有一个家,觉得它像空气一样自然。意识不到,诞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人可以走得很远,但
永远离不开自己那个家庭的影响。二.我想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不要把父母当成应该满足自己一切愿望的上帝。父母是普
通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会犯错误。孩子要学会谅解和宽容。三.我想告诉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孩子没有权利让父母为自己作出
种种牺牲。父母也没有权利让孩子实现他们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梦想。”苗苗老师的小感悟:1.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每个孩子
的小生命从在母体中开始酝酿,到像小鸡一样破壳而出,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每个生命都很伟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
庭里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子,他们离不开家庭的影响。2.更多的中国孩子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爸爸妈妈的辛苦不知道嘘寒问暖,不懂得
感恩。其实,父母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应该好好珍惜跟他们相处的日子。更要学会理解和宽容,需要和解。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都很有耐心,
唯独对父母,没有。这很能说明问题。程玮老师的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让每个阅读的孩子学会反思。苗苗问:程老师,
这本书为什么叫《会跳舞的小星星》呢?程玮老师答:书名应了圣诞树上的烛光,像星星跳跃,没有特别的含义。3.怎么带领学生读这本书?谈谈
我的一些做法和建议:(1)我的做法首先是先给孩子讲讲作者的故事。(2)再讲《会跳舞的小星星》中最吸引我的地方,讲到重要拐点的时候,
制造戛然而止的效果,渲染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然后下发新书。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直接发书,故意制造一个小小悬念。当我讲
到米兰在给爸爸妈妈买圣诞礼物时亲眼看到妈妈正在跟一个叔叔在一起时,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随着故事的起伏跌宕调整着呼吸。我说:“后来如
何了?米兰能不能成功化解小小的家庭危机?她的爸爸妈妈是否给了她一个完美的圣诞节呢?答案就在程玮老师的书里,相信你们一定会在书里找到
你想要的答案。”下面就针对这一个小点跟各位同伴讨论一下,如何围绕情节展开训练。我把设计框架呈现出来。请把书翻到第87页《妈妈的秘密
》这一章。可以快速浏览一下。一直到101页。兴趣的确很重要,要想让一个人学会造船,先不要急着传授给他造船的技术,而是激发他对海洋的
渴望。这就是目标、兴趣的重要性!这是《会跳舞的小星星》这部小说的一个主要冲突,也是一个重要拐点,米兰意外发现妈妈在和一个陌生的德国
男人在一起,并且有说有笑。我做了如下的导读设计。先问学生:前面的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再梳理主要人物:故事里有哪些主要人物?接下来借助
学习单分析人物关系,走进作品。我们可以借助学习单完成学习单后,可以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冲突?作家是怎么处理这些冲突的?(学习作者表达
的精妙之处。)提醒老师们关注这些冲突:米兰自己和自己的冲突米兰与好朋友娜塔莉的冲突米兰与妈妈的冲突……这些只是对关键情节、重要拐点
的一处设计,老师们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设计出更好的学习单,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单。(3)我曾读过一本创意写作系列丛书,关于创意写作
部分,书中曾有过这样的建议:可以给作者写信、给文中的人物写信、给现实中的父母写信(因为父亲节、母亲节要到了)、可以写书评、可以针对
某一个深受触动的部分谈感受(读后感)、设计圣诞卡或祝福卡送给亲人或朋友们、摘录书中经典句段做精美小书签(这个适合阅读基础较差,基础
薄弱的孩子)。(4)读完一遍以后可以试着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一下人物之间的关系或其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边读边记录些点滴感悟,注意
这一点要量力而行。因为不动笔墨也能读书。(5).这本书建议师生共读(师生轻松聊书)同时在班级微信群朗读。建议亲子共读,倡导爸爸妈妈
和孩子聊书。适当的机会开展班级读书会、交流会、汇报会、展示会等,展示学生阅读收获,也可以老师每天抽时间和孩子聊书,聚焦“写法”,提
升写作能力;关注“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这是孩子们都《会跳舞的小星星》时在书上留下的思考痕迹。我再分享一下我的日志:这本书适合亲
子共读,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很喜欢。我想到几点,提醒老师们注意一下:(1)导读时尊重儿童的阅读体验,不以个人主观臆断替代儿童的。(2)
切忌不要让枯燥乏味的读写训练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写活动要设计得有意思,让学生自愿自主参与,强迫参与就失去了意义,强扭的瓜不甜。程
老师也有程老师的无奈。(出示图片)(3)阅读的目的在于激励、唤醒,给学生一眼流动的清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受文字的吸引
主动去寻找清泉的源头,让儿童产生一种与好书相见恨晚的感觉。(4)推荐阅读程玮老师系列丛书:周末和爱丽丝聊天、周末和米兰聊天。推荐相
关绘本:《有一天》《搬过来,搬过去》《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如果早一点让更多家庭、更多孩子
遇见,我们或许都能到达马斯洛设计的金字塔的顶端,获得幸福和快乐!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有宽容,还应该有平等。一次成功的导读,应该有师
生共同绽放时的惊喜和感动,还有回归沉寂后的幸福回味。《会跳舞的小星星》是值得全家一读再读的经典。纳博科夫说: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
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无有节制的所思所想,关于那些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关于当今正在失落
的幸福题材、价值理念,更关乎我们自身。面对书籍与人生的无限清单,重读,毋宁是一次中途的驻足和折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接近什么、看到什
么,以及为什么出发。因此,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现实世界里好东西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你得上下求索,自备而来。或许,每次重
新阅读、重新翻阅,都有惊喜!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精彩!备注:本次交流内容有的来自作者程玮老师原著,有的选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谈凤霞教授
的文章,还有的是个人解读。个人解读部分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倾听,希望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收获,一起成
长!4.后续我们如何开展交流?这第四个问题请大家掌声欢迎季老师和他团队的伙伴来做一下具体介绍,有不清楚的部分老师们可以提问。写读书
笔记也是不错的方式。老师提问:请问苗苗老师:孩子们写读书笔记的本子是购买的,还是您自己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呢?苗苗老师回答:这是为我们
班学生的阅读量身定做的本子,就是老师自己设计好,打印出来的。上面的每一个字,每条线都是我设计出来的。其实,用普通的本子也一样。只要
达到目的即可。我们班学生每周一次读书笔记,每周批阅一次,每周评选一次读书明星,每周一次阅读分享会,每周一次读书推荐。耿老师,能不能
给大家介绍介绍,您在拟学习单时,那些导读的问题在设计上是否有些可用的策略,或者常用的角度,比如怎么着手,问题指向等,让大家也能学一
学。苗苗老师回答:导读问题的设计围绕文本进行,抓住文本特点和主要矛盾。耿老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喜欢读书会。四上年级的时候,开展了《走进西游》的读书会,内容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点子,比如学习有关西游人物的歇后语,创编歇后语;给孙悟空写颁奖词;讲西游故事,西游评书;辩论赛……但是我也发现,总有个别同学,只能做观众,听众,因为他连书都没有看完。遇到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苗苗老师回答:?您去我的博客了解一下我们班的阅读分享会,或许会给您一些启发,我博客日志中,每周四都是阅读分享会的一些介绍。网上估计能搜到我曾写过的一些相关文章。“悦读?分享?成长”?苗苗老师,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读书记录册吗?大家可以搜我的这些文章:1.真正有意义的读书是这样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490fa0102efv7.html2.边读边悟,快乐前进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490fa0102efyn.html3.耿玉苗谈阅读
献花(0)
+1
(本文系禹田文学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