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不忍卒读:报任安书(20161021)
2016-10-21 | 阅:  转:  |  分享 
  
创作背景: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前98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yè者令。‘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执掌文书奏章)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93年)。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犯事下狱写信求司马迁为之辩解。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临近年底,担心任安被处死,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否则等其死后就无法解释了。任安-93年这次下狱,后被汉武帝赦免,但两年之后,任安又因戾太子事件被最终处腰斩。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1.李陵(?—前7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字少卿,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攻打匈奴浚稽山之战,想派李陵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李陵坚决辞谢,表示愿率所部直捣单于主力。武帝应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出发,不久匈奴且jū鞮侯单于以三万骑兵围困李陵军于两山之间。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于是再战。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李陵)及成安侯校(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趣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赵破奴,本是九原郡人,曾经逃到匈奴地区。后来回归汉朝,担任骠骑将军司马)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其部几乎全部战死,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这场战役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大臣,陈步乐无奈自杀,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公卿随后都将战败的责任推到李陵身上)。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róu通“蹂”,践踏)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利功少而归。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后武帝悔李陵无救,《汉书·李陵传》:“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彊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颜师古注:“孟康曰:‘坐预诏(皇帝预先下令)彊弩都尉路博德迎陵,博德老将,出塞不至,令陵见没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yú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yānzhi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任立政见李陵即说大话:“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2.李广利(?~前88),中国西汉时期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bó)的舅舅。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李夫人早卒,武帝曾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其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征和三年,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丞相刘屈髦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髦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亦被杀。因杅yú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因贰师城而得名。

3.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xíngyáng(今属河南东北)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由于办事有智谋,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任安生前曾多次下狱,-93年这次下狱,后被汉武帝赦免。任安在狱中,想到好友司马迁。他曾冒死为李陵辩解,有舍己救人之义;于是写信给司马迁,求他代为伸冤。司马迁接到信后,犹豫再三,迟迟不好回复,直到此年(-93年)十一月,任安刑期将近,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据《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93年)冬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本文当即作于是年,司马迁五十三岁。但两年之后,任安又因戾太子事件被处腰斩。征和元年(前92)朝中发生巫蛊之祸,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之谥号),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氂máo军大战于长安(刘屈氂(?―公元前90年),西汉宗室,宰相,汉景帝刘启之孙,汉武帝刘彻之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官至左丞相,封澎侯。),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持两端”“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作品原文

报任安书

太史公牛马走(谦词,意为象牛马一样以供奔走)司马迁再拜言:(太史公:太史公不是自称,也不是公职,汉代只有‘太史令’一职,且古人写信不可能自称‘公’。钱穆认为,《史记》原名是《太史公》。牛马走:谦词,意为象牛马一样以供奔走。走,意同“仆”。此十二字《汉书·司马迁传》无,据《文选》补。意思是司马迁为了《史记》一书像当牛做马一样活着。)

少卿(任安,字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rù赐书,教jiāo以慎于接物(与人交往)、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好像以为)仆pú不相师(xiāngshī互相学习、仿效。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好利之党,相师成风。”),而用流俗人之言,仆pú非敢如此也。虽罢(同“疲”)驽nú,亦尝侧闻(cèwén指传闻,听说,谦词)长者之遗风(“遗风”:犹余风。谓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史记·吴太伯世家》:“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因受宫刑而身体残缺,兼与宦官贱役杂处),动而见尤(怪罪),欲益反损(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是以独郁悒(yùyì忧闷)而无谁语。谚yàn曰:“谁为wèi为wéi之?孰令听之?(即:为wèi谁为wéi之?令孰听之?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猝’)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连绵大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简译: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到我的心声,你想象得到我的心思,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lǐ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悦’)己者容。若仆pú大质(李周翰注:“大质,身也。”)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随侯珠、和氏璧),行(xìng德行)若由、夷(许由、伯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被讥)而自点(自点zìdiǎn自污;自辱。明张居正《示季子懋mào修书》:“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耳。

书辞宜答(回复),会(恰值)东从上(圣上)来,又迫贱事(謙稱自己的私事),相见日浅(刘良注:“日浅,谓时少也。”),卒卒cù(颜师古注:“卒卒,促遽jù之意也。”)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意旨,意图知其指意。--《史记·陈涉世家》)。今少卿抱不测之罪(不测之罪:指大罪,死罪。出处: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涉(历)旬月(xúnyuè滿一個月),迫(临近)季冬(农历十二月,即冬季最末一个月。汉津,每年十二月处决囚犯),仆pú又薄(同“迫”,迫近;接近)从上雍(雍:地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设有祭祀五帝的神坛五畤。据《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冬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畤zhì〈名〉秦汉时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本文当即作于是年,司马迁五十三岁),恐卒cù然不可为讳huì(不可讳,语出:《战国策·魏策一》:“公叔(痤)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鲍彪注:“死者,人之所不能避,故云。”颜师古注:“不可讳谓安死也。”),是仆终已(终归)不得舒愤懑fènmèn以晓左右(古时不直称对方,而用以称其下属执事者,表示尊敬。现信札常用以称呼对方。),则长逝者(长逝chángshì一去不返。比喻死亡。)魂魄(魄,古指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的精气、精神。以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浅薄之见)。阙quē然(延搁)久不报,幸勿为过(怪罪)。

仆pú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故祸莫憯(cǎn同“惨”)于欲利(贪利)(《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犹依附)天而下不著(同“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胥靡,刑徒)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轻罪得以赦免,死罪得以活命,现在一些不知足者的忧愁却终身不能解脱。)。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则疾婴(缠绕)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痛祸薄外,疼痛表现到外部),痛祸薄外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cǎn,惨痛),憯则退而自咎(自咎,自责),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憯于欲利。”所以贪利比忧愁更厉害。忧愁就得病;得病就智力减退;智力减退,就失去准则;失去准则,就胡乱行事;胡乱行事,祸害就降临;祸害降临,疾病就缠绕内心;疾病缠绕内心;病痛就向外侵扰;病痛向外侵扰,苦痛就聚集在肠胃之间;苦痛聚集在肠胃之间,伤害人就惨痛;惨痛就退而自责;退而自责是由贪利产生的。所以《老子》说:“罪责没有比贪利更惨痛的了。”),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gòu莫大于宫刑(所以贪欲私利,,祖先,耻辱宫刑zhuó刑或宫,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受刑者会丧失性能力。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刑余之人(余:以后),无所比数(比數bǐshǔ比較計算。不能相提并论),非一世也,所从来(历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同载,孔子适(往)陈(陈国);商鞅因景监jiàn见xiàn(孝公宠臣宦者景监曾为商鞅三劝秦孝公,成功为商鞅变法铺路,后为商鞅左右手,以辅内政。)(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赵良寒心(赵良,嬴姓赵氏,名良。秦孝公时人。曾劝商鞅隐退。《史记·商君列传》赵良曰:“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bì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司马贞索隐:“冀阙,即魏阙也。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於此门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qíng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jùn(峻)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chuán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秦孝公太子驷之傅)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huān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pián胁者(肌肉健壮不显肋骨)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xì长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简译:如今您得以见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景监推荐介绍,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相鼠还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失去了礼仪,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照这句诗看来,实在是不能恭维您了。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诗经》上说:‘得到人心的振兴,失掉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尚书》上说:‘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的处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象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成语,左建外易: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同子(汉文帝宦官赵同子)参乘shèng,爰丝(袁丝:袁盎(约公元前200~约前150年),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被时人称为“无双国士”。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七国之乱平定后,被封为太常。后被吴王的刺客杀死。宦者赵同以数shuò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shuì盎曰:「君与鬬(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於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中等才能)之人,事有关于宦竖(huànshù对宦官的贱称),莫不伤气(情绪低落),而况于忼(kāng同“慷”)慨kǎi之士乎!如今朝cháo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锯:古代刑具,代指刑罚。受刑之余。指阉人),荐天下之豪隽(jùn◎同“俊”)哉!仆pú赖先人绪业(事业;遗业),得待罪(官吏供职谦辞)辇毂下(niǎngǔ天子的車駕。用以指天子。),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献出忠心和诤言),有奇策(文)材力(武:勇力,膂lǚ力)之誉,自结(zìjié主动攀附、缔交)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拾遗补阙shíyíbǔquē:遗:遗漏;阙:过失。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成语解释: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kàng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外之,不能备(备用)行伍hángwǔ,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zhǎnjiàngqiānqí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出处:《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hǔbēn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积日累劳jīrìlěiláo:积日:一天又一天;累:多。任职时间长,立下的功劳多。形容资历很深),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朋友)光宠(荣耀)。四者无一遂(suì如愿),苟合取容(苟合取容: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无所短长(偏义复词,即一无所长)之效(功效),可见(现)于此矣(我只能迎合皇上的心意,以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pú亦尝厕(参与)下大夫(古代的职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列,陪外廷(外朝。对皇宫内(内廷)而言。指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末议(mòyì对自己的议论的谦称)。不以此时引维纲(纲纪;法度),尽思虑,今已亏形(形体)为扫除之隶(奴仆),在闒茸(◎阘茸tàróng細毛。引申為猥褻微賤之意。闒tà,下也。阘(闒)tà◎小户,引申为卑下:~茸(“茸”,小草。喻地位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之中,乃欲卬(áng‘昂’)首信眉(shēnméi扬眉自得貌。信,通“伸”),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jiē乎!嗟乎!如仆pú尚何言哉!尚何言哉!(象我这样,还能说什么呢)

且事本末(始末详情)未易明(不容易说明白)也。仆pú少shào负不羁之才(“不羁”,指才质高远不可羁系。负,抱、怀有。自己年少时空有一身才华,及至长大成人之后,也没有得到众人的赏识。),长zhǎng无乡曲之誉(乡里的称誉,有乡誉方能入仕),主上幸以先人(已故父亲司马谈)之故,使得奉薄伎(同“技”),出入周卫(环卫,禁卫,指宫禁)之中。仆pú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戴盆望天dàipénwàngtiān: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戴盆dàipén将盆覆戴在头上。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子可谓戴盆以仰望,不睹七曜之炳粲。”形容忙于职守,识见浅陋,无暇他顾)?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履行职责),以求亲媚mèi(亲信喜爱)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大谬不然dàmiùbùrán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者!

夫仆pú与李陵俱居门下(司马迁曾与李陵同在“侍中曹”(官署名)内任侍中。侍中等官本管皇帝门下众事,后形成官署门下省。),素非能相善(彼此交好)也。趣舍(取舍。趣,通“取”)异路(不同道),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衔接:连接)。然仆pú观其为人,自守(自坚其操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俭下人(謙卑待人),常思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以徇(xùn从)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蕴蓄、修为)也,仆pú以为有国士(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宋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国家)之难nàn,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dàng,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媒孽其短méinièqíduǎnxìn也。),仆pú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战乱)之地,足历王庭(匈奴大本营),垂饵ěr虎口(垂饵虎口: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险地。张铣注:“垂饵,犹送食也。”),横挑tiǎo强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卬(yǎng“仰”的古字,《汉书·李陵传》作‘抑’)亿万之师,与单于chányú连战十有(‘又’)余日,所杀过当(guòdàng超過適當的數目或限度)。虏救死扶伤(救死扶伤: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给jǐ(犹言不暇,来不及。清王士禛zhēn《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松栝guā数株,撑风蔽日,元冬霜月,萧萧而下,双童缚帚,扫除不给。斋厨爨cuàn烟,皆从此出。”),旃zhān裘之君长(旃:毛织品。《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咸食肉,衣其皮革。披旃裘。”)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积〈名〉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注:“少曰委,多曰积。”)。然陵一呼(一声号召)劳(慰劳)军,士无不起躬(身)流涕,沬huì血(《正韻》呼對切,音誨huì。《說文》灑sǎ面也。通‘頮huì’。又作‘靧’huì。《禮·內則》面垢燂tán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頮huì〈动〉洗面。同“沫”。如:頮沐(洗面和洗发);頮面器(洗脸盆)。沬huì血:血流在面上,有如以血洗面。)饮泣(吞声哭泣),更张空弮(quān弩弓。《註》李奇曰:弮,弩弓也。師古曰:弮,讀者以爲拳掔之拳,大謬。拳則屈指,不當言張,陵時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冒白刃,北嚮(向)争死敌(抵挡)者。陵未没mò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shāng上寿(祝捷)。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不知该怎么办)。仆窃不自料其卑贱(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主上惨怆(chuàng凄楚忧伤)怛悼(dádào忧伤;悲伤),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款款:诚实。见解虽不高明,却是真心诚意的。:战国·楚·屈原《卜居》:吾宁悃悃kǔn款款kuǎn朴以忠乎?),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不能超过)也。身虽陷败彼(对方,匈奴),观其意,且欲得其当dàng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指击破、击败),功亦足以暴(pù显露)于天下矣。仆怀(想法)欲陈(述)之,而未有路,适会(逢)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宽慰)主上之意,塞sè睚眦yázì(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怨恨)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jǔ诋毁,诽谤)贰师,(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因贰师城而得名。李陵投降匈奴后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暗中相助,结果李广利功少而归。武帝并不责备李广利运气差或水平臭,反而迁怒于司马迁,以为李陵不配合,以“诬上”罪将其下狱,腐刑)而为李陵游说(yóushuì战国时说客周游各国劝说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叫游说。后也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遂下于理(古代指狱官、法官)。拳拳(诚挚貌)之忠,终不能自列(zìliè自陈;自白)。因为‘诬上’(罪名,欺骗君上),卒zú从吏议(李周翰注:“有司以迁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上谓天子也。”)。家贫,货赂lù不足以自赎,交游(交际朋友)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狱吏)为伍,深幽(陷)囹圄(língyǔ监狱)之中,谁可告愬(sù‘诉’)者!此正少卿(任安)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xiáng,隤(tuí同“颓”)其家声,而仆又佴(èr置,停留)之蚕室(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重(zhòng深)为天下观笑(颜师古注:“观视之而笑也。”)。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犹次第)为俗人言也(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剖符,竹制的写有誓词的契约;丹书,铁制的写有誓词的券契。汉代皇帝赐给功臣的特殊待遇,可以世代袭爵,子孙免罪。剖符pōufú剖分信符。漢朝封功臣時,將作為信物的符節,剖分為二,一分交給受封者保存。)之功,文史星历(文献、史籍、天文、律历,太史令之事),近乎卜祝(占卜官和祭祀时赞辞的人)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chāng,乐人;优,优伶)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lóuyǐ蝼蛄和蚂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为保全节操而死)比,特以为智穷罪极(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免(求得脱身),卒zú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指自己用来立身的职业)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取向)异也。太上(最上等的)不辱rù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lǐsè道理、颜色。犹言道义和面子。李善注:“理,道理;色,颜色也。”),其次不辱辞令(应对的言辞),其次诎(qū通“屈”,被绑缚)体受辱,其次易服(换上囚服)受辱,其次关(通“贯”)木索(用以拘繫犯人手足的刑具)、被箠楚(棰楚(箠楚)chuíchǔ一種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罰。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受辱,其次剔毛发(指受髡kūn刑,剔光头发。剔,通“剃”)、婴金铁(婴,绕。指受钳刑,脖子上带着铁链)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指遭受黥qíng、劓yì、刖yuè等残酷的肉刑),最下腐刑(宫刑)极矣!传zhuàn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本应为“礼不卑(下)庶人,刑不尊(上)大夫”。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此言士节(士大夫应有的节操)不可不勉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jiànjǐng亦作“槛阱”,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李贤注:“槛,为机以捕兽。穽谓穿地陷之。”)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長期累積的權威聲勢)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xiān(葬鲜者自西门。——《左传·昭公五年》。杜宇注:“不以寿终为鲜。”在被辱之前就拿定主意(决定自杀))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pù显露)肌肤,受榜péng箠chuí(鞭笞拷打。榜,同“搒”◎搒péng〈动〉用棍子或竹板子打。搒,笞打。——《广雅》。又如:搒掠,笞击拷问),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通“抢”,触,撞)地,视徒隶(指狱卒)则心惕息(恐惧的样子)。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何)足贵乎!且西伯(指周文王姬昌),伯(方伯,周时一方诸侯之长)也,拘于羑里(yǒu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汤阴县北);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汉朝最残酷的刑法);淮阴(淮阴侯韩信),王也,受械(械xiè,镣铐枷锁之类的刑具)于陈;彭越、张敖(彭越,初事项羽,不久投降刘邦,封为梁王,后被诬告而夷三族。张敖,张耳的儿子,继其父为赵王,后被诬下狱。),南面称孤gū(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出处:《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系狱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绛侯(汉初功臣周勃,文帝时曾被诬下狱)诛诸吕(吕后之族),权倾(胜过)五伯(霸),囚于请室(请室qǐngshì清洗罪过之室。请,通“清”。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狱。);魏其(即窦婴,景帝时为大将军,封‘魏其侯’,后因救灌夫被判死罪),大将也,衣yì赭衣(zhěyī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关(贯)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季布(季布,初为项羽之将,因多次困辱刘邦而被刘邦重金购求,于是剃发带钳,给鲁人朱家做奴仆,后被刘邦赦免。)为朱家(朱家,秦汉之际的游侠。鲁人,以任侠得名。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季布被刘邦追捕,他通过夏侯婴向刘邦进言,得赦免。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钳奴(古之刑在项曰钳qián,今之链锁。——清·阮葵生《茶余客话》);灌夫(灌夫,武帝时任太仆,因得罪丞相田蚡而被囚)受辱于居室(本指汉代少府属官。多用以指其下属拘禁犯人的官署。《史记·卫将军骠骑jì列传》:“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张守节正义:“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宫。灌夫繫居室是也。”)。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罔,通“网”,指法网、刑法)加,不能引决自裁(以自杀的方式自己裁决),在尘埃(即下文之缧绁、牢狱、粪土)之中。古今一体(一样),安在其不辱也?(他们的不受辱表现在哪里呢?”)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勇怯、强弱都是形势决定的)。审矣,何足怪乎?(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呢?)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比喻法律)之外,已稍陵迟(衰微),至于鞭箠chuí之间,乃欲引节(守节自杀。引,引决、自尽),斯不亦远(指太晚)乎!古人所以重(慎重,不轻易)施刑于大夫者,殆(大概)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任安)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并非贪恋顾惜之意)且(况且)勇者不必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再说真正勇敢的人,不一定非得为名节去死,怯弱的人如果真仰慕气节名义,那随时随地随事皆可勉励自己)仆虽怯懦qiènuò,欲苟活(苟且偷生),亦颇识(去生就死,即舍生取义。)去就之分矣(去就;进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为应持的态度。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何至自沉溺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之辱哉!且夫臧获(zānghuò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荀子?王霸》:“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秏顇hàocuì莫甚焉;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shi4业。”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古者奴婢皆有罪者为之,谓之臧获。”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一节:“墨家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臧获(奴隶)也是人。”)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不能不如此)乎?所以隐忍(克制忍耐)苟活,幽(禁)于粪土(屈辱的境地)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卑贱无人知)没mò世,而文采不表(标)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shēng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唯俶傥(tìtǎng豪爽洒脱yùjié忧思烦冤纠结不解),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希望未来的人会了解自己)。乃如(至于)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古代無紙筆,記載文字於竹簡上,故稱書籍為「書策」),以舒(抒发)其愤,思垂空文(垂,使……流传。空文,指与‘具体功业’相对的著述)以自见(“现”)。

仆窃不逊(不自量力),近自讬(同“托”)于无能之辞(拙劣的文辞),网罗天下放失(失,通“佚”。散失)旧闻,略考(考据)其行事,综(合)其终始,稽(考察)其成败兴坏之纪(记载),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现在),为十表(年表),本纪十二,书八章(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天:自然规律;人:人事;际:际遇。自然和人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yùn色(怨怒的神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即‘通都大邑’: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出处:宋·苏辙《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让它广传于天下),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债”。写出来流通之后,再让我偿还以前遭受侮辱所欠下的债务),虽万被戮lù,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谓负污辱之名)未易居,下流(指处于卑贱的地位)多谤议(bàngyì非议)(况且,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仆以口语(言论、议论)遇遭此祸,重(zhòng深)为乡党戮笑(lùxiào即耻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耻辱)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九回肠断: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居则忽忽(hūhū0形容失意或恍惚)若有所亡(成语:若有所亡: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只,仅仅)为闺閤(阁)之臣(guīgé宫廷内臣,指宦官。指宫禁),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俯仰fǔyǎng,以通其狂惑(精神错乱;疯癫)。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莫非、恐怕)与仆私心剌谬(làmiù亦作“剌繆”。违背;悖谬)乎?今虽欲自雕琢(diāozhuó比喻修饰文辞;刻意使文辞美妙。),曼辞(美饰之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总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盖棺论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参考译文: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也称作“曾国”)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随侯珠的传说,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没有什么灾祸比贪图私利更惨的了,最痛心的是尽心的辅佐皇上却被污蔑,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在被辱之前就拿定主意(决定不以寿终)。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再让我偿还以前遭受侮辱所欠下的债务,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再拜。

























15









献花(0)
+1
(本文系戒凡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