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毕路德杜昀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发表演讲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2016-10-21 | 阅:  转:  |  分享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杜昀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引子今天的主题是未来的人居环境创新设计,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兴奋和充满想象
的技术和技法,而我来唱唱反调。首先我从来不是一个技法派,我认为,人居的未来固然受技术影响,但其发展方向更多的是我们的意愿决定的。技
术仅仅是我们整个社会追求过度消费的帮凶罢了。所以,我觉得对于未来的人居,如何让人们端正心态,建立恰当的意愿,是当前的挑战。商业社会
,为满足资本对创造价值的追求,通过设计的手段包装和更新产品,以刺激新的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重要标志。回到本质的问题,我们真的需
要那么多消费吗?车要5年换一辆,手机要2年换一部,酒店要7年装修一遍…,而且我们的消费是以破坏自然平衡为代价的。展望未来,我
们也可以从历史上看到线索。以儒释道为依托的中国文人审美,在历史上创造和平衡了近千年的可持续人居理念。从哲学出发,以审美为守则,中国
文人不仅仅创造了一种艺术审美流派,它也成为千年中国知识份子用来修练自己道德水平的工具,它更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精英所提倡践行的生活方
式。引子郑板桥的书斋有一幅自题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秋,指深秋。这时的树,该落的落了,是树本初姿态,如老子
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你作品中的“简单”。而只有在这种秃枝虬干的背景上,才显二月花的新意。初看清寡,细品香绵。?归根:道
法自然,知常复命;复本归源,简以致静。浪漫:陌生意外,浪漫香绵;童心未泯,自成高格。洛阳凯悦嘉轩酒店?天人合一,月昏之梅:
道与真不复杂,不事故,不暧昧,清纯稚雅,童心未泯。道法自然,就是要返朴归真,存真去伪。《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世上万物都在运行,而老子却说看到它们又变回来了(观复)。世界尽管纷乱,但最
终都会回到它的本源。当你回到本初了,你确确实实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你也就静下来了,踏实了,不闹腾了。这时候的你就回到了你生活的原始状
态(复命),该什么样就什么样,你就得到了常态。对于老子,最高境界的徳是“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是体(规律),德是
用(守则)。也就是用德来发挥道的作用。这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抱一,就是不离道,咱们能不能变成婴儿那样
,保持自己的善良和单纯,保留儿童一样的趣味,热情,爱心和对别人的信任,对世界的期待。但愿我们童心未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
黄昏。”月昏之梅,为谁而开?为自己!无须他人知道,无须他人欣赏,只为清风暗夜中的作者自己。这是艺术至高的境界。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心者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
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国维大堂吧台上网区上网区?不修之修,日用之道:佛与禅不华丽,不造作,不宏大,细致而微,简
以致用。佛教中道宗所描述的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涅槃)的修养方法是以“二谛义”为基础的第三层真谛,禅宗谓之为“第一义”。如何是第一
义?文益禅师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说: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也就是说,第一义不可说明。既然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
之修。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毋宁说它的目的,在于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一个人的
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悟道前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叫“无得之得”。“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洒扫应对,可以尽性至命。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像成熟的思想比年轻更胜一筹一样,经过时间沉积的事物往往胜于新的事物。不以量取胜,而能
够灵活运用和体会现有物品的智慧,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乐",其实是一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我们通过
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思考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讲究事物的背景和因事物而产生的情感,去感受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也许那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才
能够明白的闲适。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
,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国维客房客房客房客房客房?格物致知,文人之品:儒与雅不媚俗,不具像,不再现,意境深
远,唯有笔墨(材料)。关于"格物致知",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句话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格物以致知;其次是诚意
正心以修身;最后是齐家治国以明明德于天下。"知"是"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大学里的"致知"是要推究自己所知的善,亦即每当意念发动
时,就考察它是否符合已知的善的规范。"格"就是一格一格,隔开来分辩清楚的意思。"物"就是人间的事情。格物就是指分辩与人的生活有关的
具体人际规范,合宜的处事方法,也就是分辩善恶。晚明唐志契《苏松品格同异》: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笔之所在,如风神秀逸,韵致清婉,
此士大夫之气也。董其昌论及真山真水与山水画之区别时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在艺术中所体现出的
人文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提升到超越纯粹具象再现的层次。比如董其昌的山水画,在任何传统中国鉴赏家眼里都可找到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国人从文字到诗词寻找到了一种“符号”化的方式,这种符号经反复重复后(甚至在每次重复时都被适当强化赋予新的层次),终于变成了需要长
期训练才能理解的复杂含意模式,“意境”也由此而产生。在中国艺术中,此等定型样式的形成,雷同于儒家理论中“致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
中,当一再重复的模式被辨认且概念化以后,未经分析的感官信息中所含的多样特性,便被约化为明白易解且便于掌握的格式。设若放弃这些已经定
型的样式,便显得有失序之虞,且牺牲了长久以来所难得获致的成就。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
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休闲区会议前厅餐厅餐厅泳池入口泳池平面图结语上面讲了那么多,本质
上是用中国文人精神的哲学基础:儒,释,道,去解释这个作品。中国文人审美认为,艺术不仅是表现自然美景的媒介,同时也能借以传达人们对于
自然秩序---也就是所谓的“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理解乃是半经验半依赖直觉。通过追求这种理解,传统的知识分子把自己放在同自
然和谐的尺度,并节制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艺术品中的,是一个由原理原则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恒久结构,而这一结构还与心灵以外的世界相互呼应
。通过创作行为,艺术家将自己的心灵秩序呈现在条理分明的画面结构中,这些结构是艺术家的心灵图像---如此一来,艺术提升到了与哲学思维
并列的地位,艺术家得以重新构建他自己所主观理解的世界。结语回到今天的主题,未来的人居环境,首先是你意识中向往的美好,而不是技术发展
的所有可能。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商品的多样性是过度消费型社会的诱因,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倡导返朴归真的生活意境,简单真实的物质需求,清心寡欲的道德修养,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未来的人居环境,也许我们可以走向一条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所想到的,也许只是单纯的对美的追求。但凭借“心为景悦”的直觉,实际践行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人最高理想。谢谢更多详情,欢迎访问毕路德官网www.blvd.com.cn或关注毕路德官方微信
献花(0)
+1
(本文系春花秋月宝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