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董氏奇穴针灸学补遗
2016-10-25 | 阅:  转:  |  分享 
  
http://www.tungs.net.cn/zh-tw/董

倒马针法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

一、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意义?

???在董公所传七百多位穴位中,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穴位皆为成组的穴位,其观念的来源乃在于,董公认为久病痹症,若只用一、两针来治疗,效用不高,且疗效较为有限,故发展出董氏针灸特有的倒马针法。倒马针法即用三根针来治疗,以直三针最常用,横三针较少用,视临床所需而灵活运用。例如董氏奇穴中的大间、侧间、小间,天阳、人阳、地阳,土水一、二、三穴,心灵一、二、三穴,以及上三黄、下三皇、三重穴等,皆为倒马针法的穴位,而在董公所传的穴位中,便有百分之六十为倒马针法成组的穴位,可见董公十分重视此针法的运用,且其具有极佳的疗效。

二、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取名源由

???董公很喜欢马,故其许多穴位取名皆与马有关,例如足驷马、指驷马、马金水、马快水等,故此针法取名亦与马有关,称为倒马针法。另马跑得很快,即迅速之意,取马为名亦有速效之意。而且此倒马针法,更是名符其实的“倒马”,因为若是马缺少一只脚,剩下三只脚便会倒下,故此倒马的意思便是使“马倒”,即剩三只脚,运用于针灸治疗上,即是用三根针,针刺的意思。从董公所传之奇穴中,大都为三穴一组之布置即可体会董氏奇穴之真谛。此道理很容易便可明白。故可知三针倒马为主要,两针的运用较属特例。

三、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效果?

???古代擅用针灸的名医,对于寒气小深的疾病,天冷、久病的治疗上,曾用“齐刺”来治疗,其效果颇佳。但是董公更深入地研究,而发展出倒马针法,其疗效可通全身脏腑,做整体性的治疗,尤其中医治疗的观念,乃在于重视整体性的调理,而非西医的局部治疗。董氏倒马针法可使各脏腑间起整体协调作用,对于治疗的效果更能强化提高,加强患者的针感,直通三焦,故其效果当然较其它针刺为强。

四、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特性

1针通三焦: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因利用三根针同时治疗,其疗效可通三焦,治疗范围可达所有脏腑,不像传统针法,只对某一脏腑下一、两针,因此倒马针法较其它针法,针效来得强的原因。

2整体疗法: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单纯只是一脏一腑的病变,乃是诸脏腑间皆有整体性的关连,故倒马针法便具有整体治疗的特点,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常做整体性的治疗与调整,使治病的疗效发挥达到最高的针效。

3疗效特强:董氏倒马针法乃利用三根针达到治病的效果,而其治疗的方法亦非只针对某一脏腑,只做局部的治疗,乃是针对全身整体脏腑间做协调,其疗效当然比传统一针或两针或多针的疗效较佳,而且根据实际的临床经验,若只下一、两针的效果有限且较慢,若利用倒马针法三根针,其效果常较迅速,针感较强,且疗效亦较佳。

4特重区段:倒马针法不重经络,特别重视区段的取穴方法,亦是异于传统针法的一大特点。其穴位区分为一一~十十部位,每个部分的区段,皆可独立成一系统,由局部代表人的整体,其各区段内,皆有倒马针法的穴位,例如一一手指部位的大间、侧间、小间,二二手掌部位的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部位的土胃一、二、三穴,四四部位的天宗、地宗、人宗,五五部位的妇灵穴,六六部位的火连、火菊、火散,七七部位的三重一、二、三穴,八八部位的上三黄,九九部位的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部位的正会、前会、后会等。

5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讲古传各种,弹、啄、飞、搯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使整体针灸治疗繁杂,而且众说纷芸,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于临床施治上常有实际与理论未能结合不易掌握的情况,故董氏针灸不用任何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各种得气手法,而其倒马针法亦是如此,简单明确,易于操作,针效不错。

6危险性低:董氏倒马针剌治疗法,取穴位置大都以四肢、头部、耳部为主,不在腹部、胸部取穴,避开了人体的一些危险脏器,其身上的穴位,在董氏针灸上大量采取所谓放血针刺,不用豪针直剌,故取穴容易且方便,而且危险性极低。

董氏放血疗法

一、董氏放血疗法的意义

???董氏放血疗法,不单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时亦可在脏腑相关相对应之点、线、面反应处放血,这时大都选择膝后腘窝、肘窝、背部、小腿外侧等处点刺放血,即可调理脏腑阴阳之平衡、疏通气血通道,改善病势,此为董氏放血疗法之要点。例如:“后背、心、肺区”点刺放血,可治重感冒、发烧、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区”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痹、膝盖痛等;“膝后太阳区”可治头痛、项紧、腰背酸痛、胆固醇过高等;至于牙痛、舌下腺发炎、肝病、各种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阳明区”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阳明区”放血,将恶血秽气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减轻。

二、董氏放血疗法的医疗功能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千金方》亦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董公在临床上常说“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病必瘀”、“重病必瘀”,因此董公非常重用三棱针放血,三棱针放血可说是董氏针灸最重要的部份,在董氏针灸中堪称一绝。三棱针放血可疏通经络上的瘀塞气血、调整虚实、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和紊乱、扶正除邪、疏通气血,使疾病改善以恢复正常,《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亦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放血疗法自古以来就为医者所重视的,董氏三棱针放血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有退热、止痛、镇静、消肿、开窍救急、清血排毒、消除肿瘤等医疗作用。

三、董氏放血疗法的取配穴原则

????董氏针灸放血疗法经长期临床的累积经验,其取陪穴方法,形成一些指导原则,在进行放血疗法前,亦先透过董氏独门之掌诊,才能准确地知道该用哪个取穴原则,唯有如此,才能确定疗效,取得结果。董氏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有病区穴位直接取穴法、脏腑反应背区取穴法、脏腑肢体反应取穴法、人体全息对应取穴法、脏腑归经穴位取穴法等方法。

四、董氏放血疗法的特点

1安全可靠:全身无不可放之穴、不可放之区,放血所取之区穴最广,而对较危险的胸、背、腹、腰,董公所传都是采放血疗法,不采针刺,避免了各种危险。

2实虚皆治:古代大多数名家都认为放血为大泻,身体虚弱的人则不宜,而董氏放血疗法不拘寒热虚实都可放血。董公认为不拘虚实,只要有血气瘀滞、气血不通,就得先放血,疾病才会好转。

3特重放血:董公认为若气血瘀滞严重时,平常的针与药是治疗不动的,当先察看血道是否闭塞,因气血闭塞不通,针药作用便不能达到病所,此时应先打通气血循环、放出恶血,气血通畅再采用针药,才能发挥其疗效。

4疗效迅速:气血阻滞,针药不能发会作用,若能找出阻滞闭塞之穴,在此相关穴区放出恶血,许多经年久病常能立即改善,其迅速之作用较针药更快,如在外踝上放血治疗外踝扭伤,常能一针见血,疗效迅速。

5简便经济:董氏放血穴位虽有一百九十余穴,但是透过整理归纳,可相并几个区组而已,只要掌握几个区组,找出病位放血,易学、易掌握,疗效特佳,所使用工具,诚简便经济。

6预防保健:放血疗法不单专治有病者,亚健康者亦可放血。每月定期一至二次,在身体背部、膝后太阳区放血,可藉此清血排毒,当气血循环正常,像血管硬化、心肌梗塞、中风、胆固醇过高等病皆能避免,可达预防保健之效。

(摘自李国政《董氏针灸放血疗法》。)

?

?

?



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气血虚弱体质差者,不宜放血,否则易引起虚脱.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不宜施行用三棱针放血的疗法.

1.贫血,低血糖.有血液或出血倾向者.

2.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

二.针具和放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

三.放血前,要对病患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放血的顾虑,以免引起患者紧张,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放血引起的晕

针,与一般毫针针刺所致类似:头昏.眼花.眩晕:重者.可能有脸色苍白.脉搏微细.汗出肢凉.血压下降.甚者失去知觉.其除理方法亦同;应立即停止治疗.轻者令患者平卧,双脚抬高,喝点温开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条熏炙百会穴,或针刺人中,涌泉等.

手足对应针法

董氏手足对应针法

一、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意义

???手足对应针法就是董氏针灸中用来治疗四肢酸痛疾病常用的针法之一,其疗效之迅速常令医者及患者都赞叹不已。虽然古典医籍中曾记载类似对应针法治病的记录,但只有同名经对应取穴法,不及董氏对应针法详尽与完备。此对应针法即是利用手足对应的原理,若患者左手痛就针右脚、右手痛针左脚,反之亦然,左腿痛针右手,右腿痛针左手,例如:左腿小腿肚痛,即针右手火圣穴、腰灵二穴、心灵一穴;左手臂尺侧腹面痛,针右小腿下三皇穴。所以只要能清楚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并加以变化活用,则任何四肢酸痛、运动伤害,只要没有骨折、骨裂、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查明病位病因,即可下针治疗,效果明显且迅速。

二、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方法

???欲将手足对应针法有效地灵活运用,必须明确且详细了解手足对应的方法及原则,在此将手足对应的方法清楚且系统化地表示出来,李国政教授与其学生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后,才能如此清晰地将手足对应的点、线、面归纳出对应的原则,并用西医解剖学、董氏穴道或借用十四穴道来指示对应的部位,盼能让学习者明白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领悟此针法的奥秘,并盼能刺激医学爱好者的兴趣,共同研究董氏针灸伟大的针法。简述其对应方法为:手指对足趾、手背对足背、手掌对足掌、手腕对足踝、下臂对小腿、肘部对膝部、上臂对大腿、肩部对髋部。

三、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适应症

1肌肉酸痛:所有四肢肌肉酸痛,皆是手足对应针法之主治范围。

2关节病变:一般关节病变常用董氏放血疗法与手足对应针法配合,疗效显著。

3运动伤害:凡由运动所引起之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伤害,只要尚未发生骨折、骨裂、肌腱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皆可利用扎针、放血将其治愈。

4躯干疾病:只要将手足对应原则加以变化,配合全息投影原则取穴,有时需再配上放血疗法,即可治疗此类疾病。

5脏腑调节:因手足对应针法常使用直三针或横三针的倒马针法,而倒马针法本身就具有针通三焦、调理全身脏腑机能作用,故手足对应针法虽主治疾病是四肢肌肉、关节酸痛,但因其常用倒马的方式取穴,所以也能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

四、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特性?

1疗效迅速:使用手足对应针法治疗四肢酸痛、扭伤疾病,疗效十分迅速,往往下针后数秒至数分钟之间,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有时比止痛药效果更快,且毫无副作用,并依病情轻重、新久,扎针有时配合放血,可在一、二次或数次内,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根治的效果。

2原则指导:手足对应针法的运用,完全依照手足对应的原则作为临床取穴施治的指导,使此一针法有一系列原则可循,只要能清楚掌握此原则,当面对患者时,即可按照原则取穴扎针,成为强背穴道堆栈记忆,乃是灵活运用,不需死记,达到全身无穴处处穴的功力。

3独树一格:董氏针灸的许多理念都是独树一格的,自成一体系,其博大精深的理念及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巢臼,并非完全屏弃传统经络学,而是将其包融并且更加超越,创新与系统化。

4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谈各种弹、啄、飞、捻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而使针灸临症施治上更为繁杂。董氏针灸不用任何的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得气手法,故手足对应针法亦不例外,简单明确,易于操作,只偶尔因病情需要加强针效或配合放血,使疼痛更快得以消失。

5取穴方便:手足对应针法在取穴上完全选取四肢的穴位,不需解除衣裤,故扎针取穴十分方便,并且根据手足对应的基本原则,再加以灵活对应使用,于取穴上就不需死背各病的治疗穴道,故于临床施治上,只要能掌握好原则、清楚诊疗病位与病因,再配合准备的取穴扎针或放血,导引行气活动患部,都可达到一定的疗效。

6断除病根:在临床治疗上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找出病因之所在,而非只是服用止痛药将其疼痛的警讯关闭。故利用手足对应针法扎针治疗时,必须查明病因、病位,若遇久病、重病、怪病有瘀血出现施针改善不明显时,就要配合放血疗法,再施针治疗,往往病痛皆得以解除。

7安全可靠:手足对应针法,取穴以四肢为主,不在胸、腹部取穴,避开人体的一些危险脏器,若有所需,仅在背部相关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但不用豪针直刺,以免造成患者的伤害。而且不用弹、啄、捻及各种的补泻手法,避免患者痛苦,所以取穴安全方便,手法简明可靠,危险性极低。

特色掌诊

???董氏掌诊图为李国政教授之师胡文智医师所传,此图在台湾已传三十余年,为董氏秘传之独有掌诊,现将之公开。李教授以此图为本,将其多年研究及所收集之文献整理,编写董氏掌诊,以供临床诊治之参考。董祖师诊病首先先看掌诊,再看面诊,故掌诊为董氏针灸诊治的第一步。



?一、董氏掌诊颜色的诊断

???诊视浮起之静脉血管,或诊视部位上的斑点。

色泽 病况诊断 白 慢性疼痛性炎症。 青 内脏功能失调,主寒证及虚证。以及循环不良。 黄 慢性疾病或急性黄疸性疾病。 红 发炎重有邪热。 黑 久病、瘀甚、危症或不治之症。 ?二、董氏掌诊形态的诊断

1发病时间:

???浮-疾病初期、病转轻、新病。

???沉-久病、病较重、慢性病。

2疾病位置:

???气色浅-病在皮肤浅处,主表。

???气色青-病在中。

???气色乌黑-病在里。

3病势:(依斑点分布情形)

???疏-病较轻。

???密-病较重。

4病情:

???肉凸起-实证、病较严重。

???肉凹陷-虚证、脏腑功能失调。

???颜色淡-正气虚。

???颜色浓-邪气盛。

三、董氏掌诊之手指与脏腑系统关系

手指 器官 所属系统 拇指 头脑 脑神经、中枢系统 食指 肺、肠、胃 呼吸、消化系统 中指 心脏血管 血液循环系统 无名指 肝、胆 肝胆系统 小指 肾、膀胱 生殖、泌尿系统 四、董氏掌诊之手掌纹与生理系统关系

掌纹 生理系统 生命线 消化系统 智慧线前端与生命线交接处 呼吸系统 感情线 血液循环系统 婚姻线 生殖泌尿系统 拇指近端指节纹处 排泄系统

???????

导气针法

导气针法,又称导引行气针法,不管用任何针法治疗四肢躯干酸痛时,一定要配合导引行气,疗效才会提高,手足对应针法更是如此,即是在对侧取穴扎针后的同时,患部导引运动,以引导针气平衡行气至患部,要患者主动运动患部,调匀呼吸,观想患部酸痛逐渐减轻、慢慢消失。所以不只是光叫患者运动患部,更须配合呼吸与意念,尤其意念的观想很重要。此乃结合气功与针炙之导引行气针法,即下针后除了患部须活动下外,需结合放松呼吸及意念观想,如此一来,因患者身、口、意三者放松且专注地配合,可使针效更加提高。????例如:用丘墟穴治疗手腕上下摆酸痛,在针完对侧的丘墟穴后,即要求患者上下摆动其手腕,将其最酸痛的姿势摆出,并观想手腕愈来愈灵活,酸痛慢慢消失,几秒钟至几分钟后酸痛完全消失即可出针,若手腕患部另有确定的明显病点浮现,则再取相对应的穴道再扎一针,继续活动手腕并按揉此一明显酸痛点,数秒钟至数分后酸痛就会慢慢消失,此时即可立刻拔针。其它所有四肢酸痛治疗以此同理类推。故利用手足对应针法治疗四肢病症时,务必配合导引行气针法,疗效才会显著。

掣引针法

???根据经络之所过,为其所主治之病的原理,可取同区段中离病位较远距离而同经络的穴道,来做为导气之用,并且取穴后须确保患处可适度活动为原则,以便进行导引行气针法,在其痛点的同区段远距离同延伸线的穴位上扎一针作为掣引针,将病气下导使气血得以舒通,则痛点可消失,即为掣引针法。???例如:左手臂内侧痛,扎完对侧右足的正筋、正宗、正士穴后,发现其它地方都好了,剩下中央有一痛点出现,则可取左手的心灵一穴做为掣引针之用,并按揉此痛点,活动一下左手臂,则痛点会慢慢消失,此时即可出针告愈。左脚小腿胫骨前缘痛,针完右手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后活动患部,发现小腿一带的酸痛全部消失,剩下胃经上一压痛点,则可取同样胃经上的门金穴,然后按揉一下患部,则因门金穴将病气导散,瘀结的气血得以舒通,病痛点自然消失即可消失后即可拔针。



补泻原则

???董氏针灸不讲古传各种,弹、啄、飞、搯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而传统大谈补泻、手法,使整体针灸治疗繁杂,而且众说纷芸,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于临床施治上常有实际与理论未能结合不易掌握的情况,故董氏针灸不用任何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各种得气手法。?

一、病位取穴法

?

???在病灶直接下针。以治痛为主。例如:头三针治脑、肩上三针治肩痛、五花穴治足跟痛。另外亦可治疗脏腑,例如:腑巢二十三穴治妇科,胃毛七穴治胃病。

?

二、上下左右平衡法

?

???利用阴阳中和之理,在病位的对称健侧下针。专门治痛。例如:手三关治脚底痛,肩中三针治膝痛,下三皇治手尺侧骨痛,足五花治头痛、失眠,土水穴治膝痛。

?

三、循经取穴法

?

???各穴所入之经为其所治之脏。专治脏腑疾病。例如:上三黄入肝经,可治肝病,下三皇入肾经,可治疗肾病,心灵一、二、三穴入心包经,可治心病。

?

四、全息律对应针法

???利用身体各局部区段,即可包含整体信息的方法,取全息律对应位置下针,以治疗脏腑为多,治痛较少。例如:腕顺穴治胸椎、腰椎痛,正脊三针治脊椎疾病,妇科穴治妇科疾病,手三关治足跟痛。

?

五、指挥针法(三角针法)

?

???在同一条经上取两针,在邻经上取一针,用以指挥另外的两针,以加强其疗效。主治脏腑疾病。例如:在心经上先取两针,然后在其邻经上取一针,使其成三角形,指挥并加强心经上的针效,以提升心脏方面疾病之疗效。

?

六、按摩导气针法?

???四肢循经取穴,脏腑病灶上按摩,心气配合,导气调整病灶之气。此法专治脏腑之病。例如:四花三针治胃疾,下针后可按摩患者胃部,轻柔按摩即可增加疗效与针气引导;针上三黄时,按摩肝区;针下三皇时,按摩肾区;针心灵一、二、三穴时,按摩胸口。此方法即可达到意至病所、气运至病所之功效。

窗体顶端

症状项强

舌强难言

颞颚关节炎

颜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脑鸣

头及颈部颤抖

脑积水

脑神经衰弱

脑膜炎

脑瘤、脑癌

休克之头晕

肾虚之头晕

脾虚之头晕

肺虚之头晕

肝虚之头晕

心脏病头晕

血压高头晕

前头痛

后头痛

偏头痛

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

心脏病头痛

血压高头痛

头顶痛

肾虚头痛

发烧头痛

血虚头痛

气虚头痛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项强 一、针人皇穴。

二、针中九里穴。

三、针正筋穴、正宗穴。

四、针腕顺二穴。 十八星穴及颈项患部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舌强难言 一、针地宗穴。

二、针上三黄穴。 总枢穴、五岭穴点刺出血。 颞颚关节炎 一、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

二、针上泉穴、下泉穴配腕顺穴。 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颜面神经麻痹 针三重穴、上泉穴、下泉穴配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十八星穴、总枢穴及病位放血。 三叉神经痛 针三重穴配上泉穴、下泉穴。 十八星穴、五岭穴及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脑鸣 一、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二、针正会穴、州昆穴、州仑穴。 十八星穴、五岭穴及病位一带放血。 头及颈部颤抖 一、针镇静穴、正会穴。

二、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正会穴、总枢穴一带点刺出血。 脑积水 一、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二、针三重穴配下三皇穴。 十八星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针上述穴位。 脑神经衰弱 一、针通肾穴、通胃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治心肾不交引起)

二、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配心灵穴。(治神经衰弱失眠)

三、针下三皇穴、通肾穴。 后会穴、总枢穴点刺出血。 脑膜炎 一、针三重穴配火菊穴。

二、针正筋穴、正宗穴配火散穴。

三、针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 三重穴、四花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脑瘤、脑癌 一、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二、针外三关穴配上瘤穴。

三、针正筋穴、正宗穴配三重穴。 后头总枢穴一带点刺出血。手部相关穴位埋针。 休克之头晕 针地宗穴、心灵穴、耳背穴。 / 肾虚之头晕 针腕顺穴、通肾穴配下三皇穴。 背部三江穴一带点刺出血。 脾虚之头晕 针三重穴。 背部五岭穴一带放血。 肺虚之头晕 针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 背部五岭穴一带放血。 肝虚之头晕 针上三黄穴。 背部五岭穴一带点刺出血。 心脏病头晕 一、针心灵穴配地宗穴。

二、针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背部后心穴一带点刺出血。 血压高头晕 正会穴、十八星穴点刺,再针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 上述穴位及解溪穴一带点刺放血。 前头痛 一、镇静穴点刺出血再针通关穴、灵骨穴、大白穴。

二、针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四花穴、腑肠穴及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后头痛 一、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二、针腕顺一、二穴。

三、针通背穴配腕顺穴。 总枢穴、十八星穴、冲霄穴病位一带点刺放血。 偏头痛 一、针三重穴。

二、针灵骨穴、大白穴、中九里穴。

三、四花穴、三重穴、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病位太阳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 三重穴、四花穴、十八星穴、五岭穴点刺。再针心灵穴、肾关穴配灵骨穴、大白穴或三重穴或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上述穴位以及解溪穴、委中穴和头痛病位一带点刺放血。 心脏病头痛 镇静穴点刺、再针心灵穴、通关穴、通天穴配地宗穴。 背部后心穴一带点刺放血。 血压高头痛 五岭穴、十八星穴、正会穴及手指十宣点刺,再针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 上述穴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头顶痛 针正筋穴、正宗穴配灵骨穴。 头顶病位一带点刺放血。 肾虚头痛 下三皇穴、通肾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背部三江穴一带点刺放血。 发烧头痛 十八星穴先点刺、再针灵骨穴、大白穴。 五岭穴、耳三穴点刺放血。 血虚头痛 针心灵一、二、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或配水金穴、水通穴。 / 气虚头痛 针灵骨穴、大白穴。 /

甲状腺肿

口内生疮

唇生疮

吞咽困难(食道痉挛)

扁桃腺炎

头部扭伤

瘰疬

齿痛

咽喉肿痛

喉炎、喉瘤

喉痛

鼻炎

酒渣鼻

鼻塞

鼻干

鼻不闻香臭

耳痛

耳鸣

耳下腺炎

青光眼

迎风流泪

白内障、绿内障

眉棱骨酸痛

中心网膜炎

麦粒肿

目眩眼花

假性近视

眼睛疲劳、干涩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甲状腺肿 一、针三重穴配通关穴。

二、针外三关穴配心灵穴。 喉蛾九穴点刺出血。 口内生疮 一、针三重穴配四花穴。

二、针外三关穴。 口内生疮瘀先用三棱针点刺三重穴、四花穴、青筋点刺出血。

? 唇生疮 针上唇穴、下唇穴。 病位一带点刺。 吞咽困难(食道痉挛) 针侧三里穴、足千金穴配心灵穴。 喉蛾九穴轻轻点刺出血。 扁桃腺炎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三重穴。 商阳穴、少商穴点刺出血。 头部扭伤 一、针腕顺穴配人皇穴。

二、针重子穴、重仙穴。 十八星穴及颈项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瘰疬 一、针三重穴。

二、针外三关穴。 三重穴、四花穴及五岭穴先点刺出血。 齿痛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三重穴及病位附近点刺出血。 咽喉肿痛 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少商穴、商阳穴及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喉炎、喉瘤 针三重穴、耳背穴。 总枢穴、商阳穴放血。 喉痛 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 商阳穴放血。 鼻炎 针足驷马穴配分金穴、灵骨穴。 镇静穴、五岭穴放血。 酒渣鼻 针外三关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点刺出血。 鼻塞 针镇静穴、上里穴、腑快穴,斜刺鼻翼穴。 三棱针局部点刺出血。 鼻干 一、针指驷马穴配肩中穴。

二、针腑快穴针尖朝鼻翼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及委中穴一带点刺出血。 鼻不闻香臭 针足驷马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放血。 耳痛 针腕顺穴、三重穴。 先在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及病位周围点刺出血。 耳鸣 针腕顺穴、三重穴配肾关穴。 三重穴、四花穴及耳部周围一带先点刺出血。 耳下腺炎 针肾关穴、三重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及耳背一带放血。 青光眼 一、针上三黄穴配腕顺穴。

二、下三皇穴配光明穴、上白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迎风流泪 针肾关穴、花骨穴、上白穴。 三重穴及五岭穴点刺出血。 白内障、绿内障 针上三黄穴、下三皇穴配上白穴、光明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眉棱骨酸痛 一、针上白穴配花骨穴。

二、针肾关穴配三重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中心网膜炎 针上三黄穴配上白穴、光明穴。 总枢穴、分枢穴点刺出血。 麦粒肿 针上三黄穴配三重穴。 背部及耳背红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目眩眼花 针上三黄穴配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五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假性近视 针上白穴、光明穴配上三黄穴、下三皇穴。 背部水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眼睛疲劳、干涩 一、针上白穴、配光明穴、人皇穴。

二、针上三黄穴配通肾穴。

三、针上白穴、光明穴配上三黄穴、下三皇穴。 背部水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甲状腺肿

口内生疮

唇生疮

吞咽困难(食道痉挛)

扁桃腺炎

头部扭伤

瘰疬

齿痛

咽喉肿痛

喉炎、喉瘤

喉痛

鼻炎

酒渣鼻

鼻塞

鼻干

鼻不闻香臭

耳痛

耳鸣

耳下腺炎

青光眼

迎风流泪

白内障、绿内障

眉棱骨酸痛

中心网膜炎

麦粒肿

目眩眼花

假性近视

眼睛疲劳、干涩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甲状腺肿 一、针三重穴配通关穴。

二、针外三关穴配心灵穴。 喉蛾九穴点刺出血。 口内生疮 一、针三重穴配四花穴。

二、针外三关穴。 口内生疮瘀先用三棱针点刺三重穴、四花穴、青筋点刺出血。

? 唇生疮 针上唇穴、下唇穴。 病位一带点刺。 吞咽困难(食道痉挛) 针侧三里穴、足千金穴配心灵穴。 喉蛾九穴轻轻点刺出血。 扁桃腺炎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三重穴。 商阳穴、少商穴点刺出血。 头部扭伤 一、针腕顺穴配人皇穴。

二、针重子穴、重仙穴。 十八星穴及颈项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瘰疬 一、针三重穴。

二、针外三关穴。 三重穴、四花穴及五岭穴先点刺出血。 齿痛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三重穴及病位附近点刺出血。 咽喉肿痛 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少商穴、商阳穴及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喉炎、喉瘤 针三重穴、耳背穴。 总枢穴、商阳穴放血。 喉痛 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 商阳穴放血。 鼻炎 针足驷马穴配分金穴、灵骨穴。 镇静穴、五岭穴放血。 酒渣鼻 针外三关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点刺出血。 鼻塞 针镇静穴、上里穴、腑快穴,斜刺鼻翼穴。 三棱针局部点刺出血。 鼻干 一、针指驷马穴配肩中穴。

二、针腑快穴针尖朝鼻翼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及委中穴一带点刺出血。 鼻不闻香臭 针足驷马穴。 总枢穴、太阳穴、镇静穴放血。 耳痛 针腕顺穴、三重穴。 先在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及病位周围点刺出血。 耳鸣 针腕顺穴、三重穴配肾关穴。 三重穴、四花穴及耳部周围一带先点刺出血。 耳下腺炎 针肾关穴、三重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及耳背一带放血。 青光眼 一、针上三黄穴配腕顺穴。

二、下三皇穴配光明穴、上白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迎风流泪 针肾关穴、花骨穴、上白穴。 三重穴及五岭穴点刺出血。 白内障、绿内障 针上三黄穴、下三皇穴配上白穴、光明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眉棱骨酸痛 一、针上白穴配花骨穴。

二、针肾关穴配三重穴。 太阳穴、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中心网膜炎 针上三黄穴配上白穴、光明穴。 总枢穴、分枢穴点刺出血。 麦粒肿 针上三黄穴配三重穴。 背部及耳背红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目眩眼花 针上三黄穴配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五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假性近视 针上白穴、光明穴配上三黄穴、下三皇穴。 背部水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眼睛疲劳、干涩 一、针上白穴、配光明穴、人皇穴。

二、针上三黄穴配通肾穴。

三、针上白穴、光明穴配上三黄穴、下三皇穴。 背部水中穴、水腑穴点刺出血。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小臂腹胀痛

手臂扭伤

拇指不能弯

手抽筋

肘关节痛

肩凝症

上臂痛

肩关节扭伤

手痛不能握物

五指不能屈

五十肩(肩不能举)

腕关节痛

指关节痛

手酸痛

手指麻痹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小臂腹胀痛 一、针对侧搏球穴、正宗穴、正士穴。

二、针心灵穴配火陵穴。 / 手臂扭伤 针四肢穴配上三黄穴。 病位附近点刺出血。 拇指不能弯 针五虎穴、四肢穴。 病位周围放血。 手抽筋 针手解穴配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 肘关节痛 针上九里穴。 病位周围一带放血。 肩凝症 一、针肾关穴配人皇穴。

二、针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 病位周围一带点刺出血。 上臂痛 一、在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再针上三黄穴。

二、针肩中穴、地宗穴配四肢穴。 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下穴及病位点刺出血。 肩关节扭伤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下白穴。

二、肾关穴、中白穴配肩中穴。 肩关节病位点刺出血。 手痛不能握物 针五虎穴、四肢穴配灵骨穴。 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点刺出血。 五指不能屈 针上三黄穴配地宗穴、五虎穴。 五岭穴及病位附近点刺出血。 五十肩(肩不能举) 一、针人皇穴、肾关穴配肩中穴。

二、针三重穴配足五金穴、足千金穴。 肩部病位一带先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腕关节痛 一、针天皇穴配四肢穴。

二、针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配明黄穴。

三、针肾关穴。

四、针三重穴配四肢穴。 病位点刺出血。 指关节痛 一、针上三黄穴配四肢穴。

二、针五虎穴配四肢穴。 病位关节一带点刺出血。 手酸痛 一、针地皇穴、四肢穴。

二、针地宗穴。 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手指麻痹 ?一、针对侧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二、针上三黄配四肢穴。

三、针灵骨穴、大白穴、腕顺穴、中白穴。

四、针地宗穴配五虎穴。 五岭穴、三重穴及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鼠鼷部痛

小腿内侧痛

脚麻

脚踝扭伤

膝盖风湿痛

脚趾麻痛

腿软无力

小腿胀痛

脚扭伤

坐骨神经痛

膝盖酸痛

痿证

大腿痛

脚抽筋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鼠鼷部痛 针心门穴配上曲穴、下曲穴。 / 小腿内侧痛 针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 病位点刺出血。 脚麻 一、针心灵穴。

二、针李白穴、云白穴。 五岭穴、三江穴及病位点刺出血。 脚踝扭伤 针云白穴、李白穴、中白穴、下白穴。 病位及其周围一带点刺出血。 膝盖风湿痛 一、针肩中穴、云白穴、李白穴。

二、针土水穴配下三皇穴、上三黄穴。

三、针建中穴、上曲穴、下曲穴。 病位周围一带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脚趾麻痛 针对侧五虎穴、四肢穴。 病位点刺出血。 腿软无力 一、针肩中穴、云白穴、上曲穴。

二、针正会穴、州圆穴、州仑穴、州昆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小腿胀痛 一、针心膝穴。

二、针胆穴配对侧搏球穴。

三、针对侧心灵穴、火山穴。 病位附近点刺出血。 脚扭伤 针云白穴、李白穴。 五岭穴及病位放血。 坐骨神经痛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中白穴。

二、针下白穴配腕顺一穴。

三、针二角明穴配胆穴、下白穴。

四、针足驷马穴。 背部五岭穴及病位周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膝盖酸痛 一、针肩中穴配通关穴。

二、针土水穴。

三、针上曲穴、云白穴、肩中穴。

四、针下曲穴、李白穴、建中穴。

五、针心膝穴、胆穴。 膝盖病位及周围一带点刺出血。 痿证 一、针肩中穴配李白穴、上曲穴。

二、针肩中穴配云白穴、下曲穴。 五岭穴及腿部病位附近一带放血。 大腿痛 一、针健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

二、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五岭穴及病位点刺出血。 脚抽筋 一、针中白穴。

二、针手解穴。 /

胸部挫伤

饭后腹闷痛

空腹时闷痛

腹膜炎

腹胀痛

两腋肋痛

小腹痛

绞肠痧

胸膜炎

胸痛(胸闷)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胸部挫伤 一、针心灵穴配火陵穴。

二、针地宗穴配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三、针灵骨穴配大白穴。 挫伤部位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饭后腹闷痛 针四花上穴、四花中穴配侧三里穴、通胃穴。 胃毛七穴点刺出血。 空腹时闷痛 针四花穴、侧三里穴配灵骨穴、门金穴。 胃毛七穴点刺出血或用艾灸配合治疗。 腹膜炎 针四花中穴、四花外穴配肠门穴、通胃穴。 / 腹胀痛 一、针四花上穴配门金穴。

二、针四花中穴配腑肠穴、门金穴。 / 两腋肋痛 一、针三重穴配木炎穴。

二、上三黄穴配人士穴、火串穴。 五岭穴及病位点刺出血。 小腹痛 针门金穴、四花下穴。 / 绞肠痧 针手解穴、下白穴配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五岭穴及四花穴、腑肠穴点刺出血。 胸膜炎 针足驷马穴配人士穴、地士穴、天士穴。 五岭穴、四花穴、三重穴及病位点刺出血。 胸痛(胸闷) 一、针心灵穴配火陵穴。

二、针灵骨穴、大白穴。

三、针地宗穴。

四、针足驷马穴。

肾虚腰痛

闪腰岔气

骨刺(骨质增生)

肩痛

背痛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肾虚腰痛 一、针腕顺穴配灵骨穴。

二、针马金水穴、马快水穴。

三、针水金穴、水通穴。

四、针中白穴、下白穴。 五岭穴及水中穴、水腑穴、三江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闪腰岔气 针中白穴、下白穴配肾关穴。 病位放血。 骨刺(骨质增生) 一、针上三黄穴。

二、针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病位必须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肩痛 针肾关穴配肩中穴。 病位点刺出血。 背痛 一、针重子穴、重仙穴。

二、针上九里穴。

三、针心灵穴、人士穴。

四、针足驷马穴配大白穴。

五、针玉火穴。 背部五岭穴及病位痛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肺脏功能失调

咳嗽有痰

支气管炎

气喘

肺结核

肺气肿

肺癌

肺炎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肺脏功能失调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

二、针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三、针大间穴、中间穴、小间穴。

四、针足驷马穴。 一、背部肺俞艾灸。

二、十八星穴、五岭穴点刺出血。 咳嗽有痰 一、针火腑海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二、针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配心灵穴。 喉蛾九穴轻轻点刺出血。 支气管炎 针重子穴、重仙穴配大间穴、小间穴。 十八星穴、喉蛾九穴点刺出血。 气喘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配大间穴、小间穴。

二、针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背部肺俞艾灸。 肺结核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先在三重穴、四花穴及五岭穴点刺出血。 肺气肿 针灵骨穴、大白穴配心常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肺癌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心常穴。

二、针灵骨穴配足驷马穴。

三、大间穴、小间穴等手部相关穴位一带埋针。 / 肺炎 一、针重子穴、重仙穴配驷马穴。

二、针大间穴、中间穴、小间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心动过速

心脏瓣膜无力

心口痛

心脏麻痹

心脏扩大

狭心症(心肌梗塞)

心悸

心绞痛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心动过速 一、针心灵穴配地宗穴。

二、针心常穴配灵骨穴、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四花中穴及背部第四至第六胸椎间放血。 心脏瓣膜无力 针心灵穴、地宗穴配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背部五岭穴点刺出血。 心口痛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

二、针地宗穴、心常穴。

三、针通关穴、通天穴配心灵穴。 背部五岭穴及病位一带轻轻点刺出血。 心脏麻痹 一、四花穴一带点刺再针地宗穴。

二、曲陵穴周围一带点刺,再针心灵穴。 背部五岭穴点刺出血。 心脏扩大 一、委中穴点刺配心灵穴。

二、针心灵穴配心常穴。

三、四花穴先点刺再针通关穴、通天穴。 一、背部五岭穴点刺出血。

二、背部第四至第六胸椎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狭心症(心肌梗塞) 一、委中穴点刺配心灵穴。

二、针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配通肾穴、驷马穴。 背部第四到第六胸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心悸 一、针地宗穴配心门穴。

二、针上九里穴。

三、针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四、针心灵穴。 四花穴、五岭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心绞痛 一、火包穴点刺再针心灵穴。

二、四花中穴点刺再针地宗穴。 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

肝脏疾病

黄胆

胆结石

胆囊炎

肝功能衰弱

肝火旺

肝炎

肝硬化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黄胆 针上三黄穴配肝门穴、胆穴。 / 胆结石 一、针马快水穴。

二、针木枝穴配上三黄穴。 背部五岭穴点刺出血。 胆囊炎 针上三黄穴配木枝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肝功能衰弱 一、针上三黄穴配下三皇穴。

二、针地宗穴、天宗穴、人宗穴,配肝门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肝火旺 针上三黄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肝炎 针上三黄穴配下三皇穴、通关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 肝硬化 一、针上三黄穴配肝门穴。

二、针三重穴配外三关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慢性胃炎

胃下垂

胃胀气

急性胃炎

胃酸过多

反胃、呕吐

胃溃疡

胃痛

脾肿大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慢性胃炎 一、针四花穴、门金穴配通胃穴、通背穴。

二、针土水穴配四花穴。 四花穴、五岭穴点 胃下垂 一、针通胃穴、通肾穴、通关穴、通天穴。

二、针四花上穴、门金穴。 四花穴、五岭穴点 胃胀气 一、针门金穴、四花穴、腑肠穴。

二、针灵骨穴、大白穴。

三、针四花上穴配门金穴。 五岭穴点 急性胃炎 一、针肠门穴、门金穴、四花上穴。

二、针灵骨穴、大白穴、上白穴。 四花穴及五岭穴点刺出血。 胃酸过多 一、针通胃穴、通关穴、天皇穴。

二、针土水穴。 五岭穴放血。 反胃、呕吐 针四花上穴、门金穴配耳背穴、水金穴、水通穴。 十八星穴、五岭穴点 胃溃疡 一、针通胃穴、通肾穴、通关穴、通天穴。

二、针四花上穴、侧三里穴、门金穴。 先在四花穴、解溪穴一带点 胃痛 一、针通胃穴、通肾穴、通关穴、通天穴。

二、针四花穴、门金穴。

三、针土水穴配脾肿穴。 一、先在四花穴点

二、先在解溪穴一带点 脾肿大 一、针三重穴。

二、针脾肿穴、三眼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盲肠炎

下痢

痔疮

慢性肠炎

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溃疡

肠出血

小肠胀气

肠癌

急性肠炎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盲肠炎 针四花中穴、外穴及手解穴。 先在腑巢穴、四花穴、三重穴点刺。 下痢 针四花穴、门金穴配灵骨穴、水金穴、水通穴。 神阙穴用艾灸配合治疗。 针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委中穴、尺泽穴及水腑穴、三江穴点刺出血。 慢性肠炎 针四花穴、腑肠穴、足五金穴、足千金穴。 四花穴、三重穴一带先点刺出血。 十二指肠炎 针四花穴、腑肠穴配肠门穴、侧三里穴。 / 十二指肠溃疡 一、针门金穴、四花穴。

二、针肠门穴、肝门穴、侧三里穴。 先在解溪穴、四花穴一带点刺出血。 肠出血 针其门穴、其正穴、其角穴。 四花穴、三重穴、委中穴一带先点刺出血。 小肠胀气 针门金穴配四花下穴、腑肠穴。 / 肠癌 腑巢穴点刺再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三重穴,

并配合大间穴、小间穴、土水穴等相关穴位一带埋针。 腑巢穴、四花穴、腑肠穴一带点刺出血。 急性肠炎 一、针足五金穴、足千金穴配肠门穴。

二、针四花穴、腑肠穴配门金穴。

三、四花穴、三重穴点刺再针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四花穴、三重穴、三江穴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针上述穴位。 病

尿道炎

膀胱炎

肾虚腰痛

肾结石

急慢性肾炎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尿道炎 一、针六快穴、七快穴配李白穴、云白穴。

二、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通背穴。 三江穴一带点刺出血。 膀胱炎 一、针腑快穴。

二、针六快穴、七快穴配下白穴。

三、针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水腑穴、三江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肾虚腰痛 针中百穴、下白穴配腕顺穴。 病位一带点刺出血。 肾结石 针马金水穴、马快水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三江穴、水中穴一带点刺放血。 急慢性肾炎 一、针腕顺穴、中白穴。

二、针水金穴、水通穴配马金水穴。

三、针通肾穴、通胃穴配下三皇穴。 五岭穴、水中穴、水腑穴、三江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预防流产

性冷感

阴道炎

赤白带

月经腰酸痛

月经不调、经痛

卵巢炎

输卵管阻塞

子宫瘤(子宫癌、子宫炎)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预防流产 一、针妇科穴、还巢穴。

二、针通肾穴、通胃穴、通关穴。 腑巢二十三穴一带常用艾灸配合治疗。 性冷感 针其门穴、其正穴、其角穴。 / 阴道炎 针妇科穴配云白穴、李白穴。 / 赤白带 一、针妇科穴配上三黄穴。

二、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

三、针还巢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四、针姐妹穴配上三黄穴。 三江穴及腑巢二十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月经腰酸痛 一、针灵骨穴、腕顺穴、下白穴。

二、针水金穴、水通穴配妇科穴。

三、针下三皇穴、通背穴。 背部三江穴及肾俞一带用艾灸配合治疗。 月经不调、经痛 一、针妇科穴配门金穴、人皇穴。

二、针四花穴、门金穴配关元穴、灵骨穴。 腑巢二十三穴常用艾灸配合治疗。 卵巢炎 一、针妇科穴配还巢穴。

二、针姐妹穴配木妇穴。

三、针灵骨穴、大白穴、人皇穴。 五岭穴、三江穴、腑巢二十三穴点刺出血。 输卵管阻塞 一、针妇科穴配姐妹穴。

二、针上三黄穴配木妇穴。

三、针肩中穴、云白穴、上曲穴配还巢穴。 五岭穴、三江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子宫瘤(子宫癌、子宫炎) 一、针妇科穴配还巢穴。

二、针姐妹穴配木妇穴。

三、针门金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配三重穴。 腑巢二十三穴点刺出血,心灵穴一带埋针作为配合治疗。

小便秘结

遗精

淋浊

频尿

阳萎早泄

睪丸炎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小便秘结 针下三皇穴配李白穴、云白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遗精 针人皇穴配肾关穴、通肾穴。 中极穴到关元穴一带常用艾灸配合治疗。 淋浊 针通肾穴、通胃穴配下三皇穴。 五岭穴、三江穴点刺出血。 频尿 一、针腑快穴、六快穴、七快穴。

二、针下三皇穴。 背部三江穴一带用艾灸配合治疗。 阳萎早泄 一、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

二、针水金穴、水通穴。 中极穴到关元穴一带用艾灸配合治疗。 睪丸炎 针浮间穴配下三皇穴。 / 病

预防中风

中风手足拘挛

中风舌强不语

中风昏迷不醒

半身不遂(偏瘫)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预防中风 正会穴、十八星穴、十宣穴点刺出血。 定期在背部放血作为保养。 中风手足拘挛 一、针灵骨穴、大白穴深针。

二、针正会穴、州圆穴、州仑穴、州昆穴、州火穴。 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中风舌强不语 一、针地宗穴配上泉穴、下泉穴。

二、针上三黄穴。 脸颊内侧青筋及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中风昏迷不醒 一、针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二、针地宗穴配李白穴、云白穴。 正会穴、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半身不遂(偏瘫) 一、针正会穴、州圆穴、州仑穴配上三黄穴。

二、针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驷马穴。

三、针灵骨穴、大白穴配三重穴。 背部十八星穴、五岭穴一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后感不适

青春痘

发烧感冒

疲劳

四肢抖动(舞蹈症)

皮肤病

中毒

醉酒

失眠

小儿麻痹

糖尿病

高血压

病症 主治穴位与配穴 放血疗法 针后感不适 针手解穴。 / 青春痘 针三重穴、上三黄穴、足驷马穴。 脸上病位及五岭穴放血。 发烧感冒 一、针感冒穴。

二、针灵骨穴、大白穴。 十八星穴及耳三穴点刺出血可退烧。 疲劳 针水金穴、水通穴、耳背穴。 / 四肢抖动(舞蹈症) 一、针镇静穴、正会穴、前会穴。

二、针正筋穴、正宗穴配上三黄穴。 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皮肤病 一、针上三黄穴。

二、针足驷马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中毒 针分枝上、下穴。 上述穴位放血亦可。 醉酒 一、耳圆穴点刺出血。

二、针手解穴。 / 失眠 针镇静穴、心灵穴配下三皇穴。 五岭穴、十八星穴点刺出血。 小儿麻痹 一、针肩中穴配云白穴、上曲穴。

二、针肩中穴配李白穴、下曲穴。 五岭穴点刺出血。 糖尿病 一、针下三皇穴配上三黄穴。

二、针水金穴、水通穴。 / 高血压 针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配灵骨穴、大白穴。 正会穴、十八星穴及十宣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献花(0)
+1
(本文系延福堂曾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