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杨守本的都市画——捕捉老哈尔滨的新韵味
2016-11-02 | 阅:  转:  |  分享 
  
杨守本的都市画——捕捉老哈尔滨的新韵味http://www.hljnews.cn2011-08-1212:10来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之一,便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在哈尔滨,很多人呼吁保护老建筑,除了出于情感与记忆的考虑外,更多的是出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角度。其实,在城市的发展中,现代化、时代感与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全是抵触。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达到和谐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这种理念,在哈尔滨画家杨守本的都市系列画作中得以体现。

画城市不按常理出牌

记者近期陆续采访了一些老画家,他们在画老建筑时,往往主观地把一些与画面不和谐的现代因素去掉,以便展现记忆中那个静谧、凝固的时空。但杨守本的城市系列画的创作理念正与之相反,他的画力求突出城市的现代气息,展现现代都市文明与老建筑的融合。他笔下的霁虹桥,并不老旧,而是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经历几十年的雨雪风霜依旧担负着自己的使命,桥上往来穿梭着各式现代化交通工具,彰显着时代气息;他画中央大街上的教育书店,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描绘楼体的外形和美丽的穹顶,而是突出门前两座精美的欧式雕塑,并辅以虚化的现代建筑背景;他笔下的索菲亚大教堂,以新建的灯柱为前景,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他画省博物馆转盘,冰冷笔直、高耸入云的华融饭店竟然与周围的老建筑被放在同一画面中,突显着城市的变迁……杨守本通过巧妙的构图,带给我们一个观察城市的全新视角,他说:“随着时间的改变,城市建筑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所有附加的东西都没有文化价值。当年,法国人建埃菲尔铁塔时,很多人都埋怨这个铁塔太突兀,可等到二战

结束后,人们豁然发现,这个铁塔其实挺好看的。哈尔滨在建设发展中,也新增

添了很多漂亮的景观,比如中央大街上的铜马车、中山路上的莫斯科大剧院,这些新景都曾激发起我的创作激情。”为学画几次被命运捉弄

杨守本1943年出生在道外,父亲曾是大罗新商场的职工。不幸的是,父亲在1957年的抗洪修堤中累吐血,不久后去世。家中母亲一人拉扯他们六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杨守本从小就爱画画,但他买不起颜料。有一次,母亲要给他买一双水鞋,他拿着钱跑到商店里买了水彩颜料。长大后,他一心想考美术院校,但几次被命运作弄。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读于哈尔滨艺术学院附属艺术专科学校,作为艺术学院的预科生学习绘画。可是好景不长,受3年自然灾害影响,艺术学院被“调整”下马,学校解体。杨守本辍学后,每天都背着画夹四处采风、写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画家。1961年,他拎着母亲蒸好的一屉馒头去沈阳考鲁美附中,馒头捂得长毛了,他舍不得扔,用自来水冲冲就吃了,后来拉肚子身体非常虚弱,在考场昏倒了。回到哈尔滨,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学习,1965年,终于考上中央美院,还没等报到,文革就开始了,他的美术梦成了泡影。回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杨守本感慨万千,他说:“我在道外的贫民窟长大,

小时候很向往去道里,那些建筑简直精美绝伦,给了我最初的艺术熏陶。我对城市的感情,是现在年轻人无法理解的。”看家乡沿着历史文脉发展

前几年,杨守本赴欧洲写生创作,走了很多名城,当他到梵高、塞尚曾经写生的地方,发现景色与画面上别无二致,很是感慨。心想,自己曾经写生的地方还在吗?杨守本从小就在哈尔滨的街头写生,但他年轻时的作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掉了。回家乡重新画一批城市风光,成了他的一桩心事。再次拿起画笔到哈尔滨街头写生,他却越来越感觉自己对这座城市有了“陌生感”,他经常和老朋友感叹,城市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甚至有点不敢认了。城市建筑是哈尔滨历史的缩影,杨守本说:“近几年,无数的高楼大厦,已然把这个城市打扮得焕然一新,但也难免让人感觉千城一貌、万屋一面。城市的固有整体形象在消失,老哈尔滨建筑文化品位在失落。我在国外走访,发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

的风格魅力,在它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固有的历史文脉去塑造它,才会让这座城市保持着特有的魅力。我的城市系列画作,就是想让人们关注到这一点,让新老建筑能和谐共存,这才能让哈尔滨发展得更有后劲。”上一页123作者:记者:孙达编辑:刘晓萌

献花(0)
+1
(本文系香山梦艺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