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
吾幼即嗜書,而今年已老矣,因而此
嗜好也積久成癖。
寒舍雖不富有,但衣食略可維繫,更
兼個人生性愚頑,不會跳舞、打牌與其他
娛樂活動,幾乎爲這個世間所遺,因而讀
書也就成了我平生唯一的癖好。有時候,
偶然遇上一本好書,我會廢寢忘食地一口
氣去讀完,那種人與書的完美交融的情
境,若非我等書癡,恐怕也難以品味得出
來。
寒舍僅两室,書櫃便置了四個,與衣
櫥相比,顯然是“超標”了。然而,在這
四個書櫃中,卻沒有一個櫃子是空的,而
是在每格豎排書的上方空隙中還插有橫
放的書本,書桌與茶几上有時還攤著幾本
書。在書櫃的最上層,一般用來擺放線裝
書,因爲這種書不是那麽重,又兼書櫃的
上櫃是密封的,可以放置樟腦等香料,以
防止書蠹去光顧那些“古董”。
每年的伏天,我總要把櫃子中的線裝
書拿出來見見光,以免遭受書蠹的侵蝕。
每當我翻開這些古籍時,便情不自禁地想
起置買這些圖書的經歷,往事由是歷歷在
目……我們這代人,親身經歷了歷史上一
次罕見的文化饑荒,記得“文革”之前,
我們家裏的圖書滿屋,好多是線裝古籍,
且有不少是善本。然而,在“文革”運動
中,那麽多的古籍被以“破四舊”名義付
之一炬,全部“飛灰煙滅”了,接踵而至
的便是一場遍及全國的文化大饑荒……
好不容易熬到“文革”結束,人們終於可
以獲准閱讀中華的古籍了,於是,到十年
浩劫之後的劫火餘燼中去尋找古籍的
“孑遺”,成了我們這些書蠹的特殊嗜
好。當初,我的工資並不高,但每月極少
的那幾個銅子,除了用作維繫生命體存在
的部分支出之外,其餘全部被用作了購買
古籍之需。記得我當初在水風井的古籍書
店中,偶爾發現了一套晚清的木刻本《康
熙字典》,便毫不思索地將身上僅有的幾
塊錢當作抵押,然後迅速蹬腳踏車回家取
錢,趕到書店把書拿回去。就這樣,我每
月數次光顧這家書店,從那裏選購了不少
線裝古籍,諸如《古文辭類纂》、《鐘鼎字
源》、《史記》、《漢書》、《明史》、《十三經
註疏》、《了凡綱鑒》、《皇清經解》與《淵
鑒類函》等線裝古籍,都是在那一時期逐
步購置起來的。而且,我還在購置古籍的
過程中遇上了一些佛典,諸如《華嚴》、《法
華》,都是在那個年代中逐步收集到的,
這爲我後來的修學佛法,無疑奠定了基
礎。
線裝古籍在經過書商輾轉收集之後上
市,往往會有殘破不堪的現象,甚至還有
不少會是殘本(在我所收購的古籍中,諸
如《管子》與漱芳軒的經解典籍等,全是
殘本)。因而,面對節衣縮食的前提下所
購置的這些“寶貝”,自然是免不了要整
理一番的:諸如清除書籍上面的灰塵、清
理書本中的殘缺頁、重新裝訂等工作,往
往也是頗費心力的。爲此,我多次到市面
挑選材質大致相同的宣紙或毛邊紙來,用
作修補原書之需,有時爲了保存原古籍的
頁眉或頁腳,甚至還煞費苦心。在古籍整
理的過程中,往往也是本人熟悉古籍的過
程,每種古籍的凡例與《序》、《跋》文字,
均是我所是必讀的,這樣不但熟悉了古籍
的體例與大致內容,且間或也遇上了難得
的好文字,例如《漢魏叢書》中的那篇序
言,無疑是一篇難得的序跋類奇文。
在整理好這些古籍並把它們放進書櫥
中之後,自然免不了要添加一些防止蟲蠹
的藥品,諸如樟腦之類的東西。近來,有
一種印度藏香,能釋放濃郁的檀香味,不
但可以避免書蠹的侵蝕,而且還能給室內
增添一些芬芳的氣味,頗爲宜人。要是處
在氣候變化之時,特別是乍暖還寒之際,
那書櫥中釋放的氣味,真是沁人心脾,前
人所謂的“書香”一語,在此刻我體會得
至爲真切。因此,每當這種氣候到來之
際,我都會凝心靜慮地靜坐在書房中,細
心品味這難得的書香清韻,從而領略那樣
一種不可言狀的濃郁的文化溫馨。
作爲古籍,如果落入不同人的手裏,
其作用與價值也將大不一樣。假使古籍落
在收藏家那裏,它們雖然會獲得“特級保
護”,但除了“養在深閨人不識”之外,
是不會有任何使用價值的。假如古籍落在
讀書人手裏,則除了具有收藏家的那種文
物價值之外,還將有供人閱讀的文獻價
值。特別是後者,那才是古籍的真實生命
所在,它是古籍在那些富商的收藏中被扼
殺乾淨了的重要部分。夜闌人靜之時,一
個人在書齋裏挑燈夜讀,小心地翻開古書
的頁面,沈浸在“書香”的境界裏,自是
另有一番滋味。此時,您從古籍中所獲取
的將不啻是單純的一種文物的品味,而更
重要的是古籍的生命價值:一種人文的傾
訴,一種與古人的無聲交談,一種對歷史
的追溯與對現實人生的感悟……孔子所
謂的“三月不知肉味”,雖然是用來形容
《韶》樂的純正優美,但我認爲用它來形
容後人對古人思想的解讀時所産生的共
鳴,同樣是非常恰當的。
古籍如果能夠屬於讀書人所有,此後
的很多舉措就會變得大膽起來。在古籍閱
讀中,我非常喜歡拿起蠅頭小楷毛筆,在
線裝古籍那寬闊的天欄上面作劄記。其
中,劄記做得特別多的要數《爾雅義疏》、
《周易本義》、《周易註疏》、《毛詩正義》、
《書經本義》等數種。也由於經常做劄記
的緣故,我的小楷毛筆字一時也變得清秀
起來了,這在日後因使用電腦而字迹愈壞
的今天看來,原來那些劄記中的小楷文
字,已經是不可復得的書法精品了。在古
籍上面增添新的劄記文字,便使得原本已
經是古董的書籍,又增添了一重新的生
命,人類生生不息的學術生命,也完全依
賴於這種陳陳相因的方式,得以延續,得
以發揚光大。
站在學術生命的價值觀念上講,我並
不贊成由富豪來收藏古籍,因爲那樣不只
是造成了對學術資源的無效佔有,同時也
是對古籍學術生命的一種扼殺。然而,天
下能讀書者畢竟有數,而其間讀書有成者
則更少,或因衣食艱難而卻步,或因典籍
難以獲得而廢止,或因身體不佳而抱恨中
止……筆者也是經過了尋覓古籍的艱
難,熬過了衣食的困窘,然後才基本具備
了讀書的條件的,而此時卻又遇上歲月不
饒人,諸多力不從心的現象繼而到來,不
得不給我終身留下一種深深的遺憾。儘管
如此,每當乍暖還寒之時,書櫥中溢出古
籍的那縷縷清香時,我仍感覺到更外沁人
心脾……
時二○○四年七月七日作於長沙興漢門
外之酌爽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