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6年吉林教师招聘主观题答案版 -石岩
2016-11-17 | 阅:  转:  |  分享 
  
教师招聘主观题

教育学大题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和论述)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材料分析题和论述)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3.进修培训权

4.民主管理权

5.指导评价权

获取报酬权



教师劳动的特点(论述)

1.复杂性

2.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3.示范性和主体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良好师生关系的类型、内容、特征、作用

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内容: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作用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规律注意单独出题)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常用的教学原则(要注意1、2、3、4、8的贯彻要求)(材料分析)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学方法使用依据。(材料分析题)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知道每一个的含义及其应用的要求)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6.德育原则(要注意2、3、4、6、8的贯彻要求)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18.常用的德育方法(注意某个方法的执行要求单独出题)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19.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20.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是班级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1.素质教育的特征、基本内涵、实施方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2。教学方法:各种方法的执行、中学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23.新课程改革下的三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1学生观(三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教学观(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职业理念(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材料题)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心理学重点及材料题答题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如何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有意义记忆)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中小学生注意的培养?(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1.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2.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学习,又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四)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稳定而且广阔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4.要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

(一)先天素质

(二)早期经验

(三)教育与教学

(四)社会实践

(五)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6.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7.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教育心理学重点及材料答题点



8.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与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论述)

(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1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论述)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和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性的培养(论述)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二.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1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论述)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材料分析)

1.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2.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14.教师成长的途径(论述)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献花(0)
+1
(本文系刘洪宇05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