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2016-11-17 | 阅:  转:  |  分享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离园后摆放小椅子 观察地点:活动室观察目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离园后摆放小椅子以前都是当小朋友走得差不多的时候,请其他小朋友们帮助把椅子摆整齐。有一天我们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走之前把椅子摆好。本来会以为孩子会把这当成一种任务,或许会有些被动。但是那天的孩子的表现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达达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而且有时候攻击性非常强,为此老师没少批评他,但是他总是当时特别认真地说:老师我再也不这样做了。可是过不久,又常态复萌了,为此我也没少想办法,可是效果甚微。那天晚上离园之前,孩子们在在看幼儿用书,每当有家长来接,我就叫孩子的名字,刚开始,几个小朋友老是忘记搬椅子,在老师的提醒下,很多小朋友都记住了,而且摆的特别整齐,当小朋友的家长在门口看见孩子自己摆的椅子时,都会微笑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扬一下,看得出爸爸妈妈们都特别喜欢这种方式。这时,达达的奶奶来接达达,我就叫达达的名字。只见达达像小旋风一样跑了过来,还没等到我的提醒,达达已经又像小旋风一样转了回去,达达奶奶好奇的朝里边看了看,原来小家伙回去搬椅子了,当他摆好了之后,还像大人那样,拍拍手,然后自豪的看了我们一眼,当然,得到了达达奶奶和我的一致表扬,孩子开心的离开了幼儿园。没想到第二天孩子表现的特别好,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我发现了孩子的期待,就在一些小的细节上表扬了达达,没想到小家伙特别高兴,等到晚上奶奶又来接,达达高兴的说:奶奶,你等等我,我要摆椅子!说这小家伙就开始忙活了起来。观察分析: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原来孩子这么在乎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或许他每次犯那些所谓大人眼里的错误,总是被我说的都麻木了,而这次不经意的表扬,孩子却深深的记住了,并将这当成自己值得自豪的快乐了。想想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了,忽视了对孩子的表扬,使得达达总也找不到认证自己价值的时候啦?我想应该对给孩子鼓励会更好一些,这要胜于批评的力量吧!幼教网 观察和思考: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 文章来源:未知文章作者:窗边的小豆豆推荐给朋友收藏本页 观察和思考: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jy135.com

情节:宇翔的自控能力相对于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说较弱,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户外游戏时间,时常可以看到他散漫的行为。为此,我也和宇翔的家长通过各种形式交流过几次,每次交流过后的一段时间都稍有好转,但是时间一长他又重新回转原来散漫的现象了。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欣赏早期阅读《狮子卡卡》,从孩子们的认真劲儿中我知道都特别感兴趣。可是就在我感到欣喜的时候,宇翔毫不保留的大笑起来,其他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目不转睛地呆看着他,接着就是一起跟着他莫名的笑了起来。我赶紧调整了孩子们的情绪后,继续和他们一起分享着故事的乐趣。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开始关注宇翔了,发现他眼睛的余光总是不时的看看我,但手却拼命的拍打着身旁的小伙伴,希望能和他聊天。可是旁边的孩子偏偏自控能力还算好,没有被他吸引去,只是对宇翔悄悄地说:“老师现在在和我们故事呢,我们一起看吧!别讲话了!”宇翔见小伙伴这么一说后,便开始自己跟自己讲故事……中饭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像往常一样组织着分饭菜,我在旁引导着。突然,一声重重的椅子摔倒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心猛地一揪,赶忙扫视着教室,才发现是我身边的宇翔故意将椅子摔倒,自己还在那儿大笑,接着就是在教室里狂奔……看着当时的场景,我呆住了。第一反应就是将宇翔拉到我的身边,紧接着就是本能的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宇翔尽然微笑着和我四目相对。我稍作平静后说道:“宇翔,你知道吗?刚才你的椅子摔倒了,我吓了一跳,我以为是你摔倒了。还有,你在教室里到处乱跑,万一摔跤了,磕哪儿了,弄疼了,老师会很心疼的!”虽然,我知道这一切的大动作都是宇翔故意做出来的,但我的语气还是以关心他为主。“宇翔,你已经是中班的哥哥了,有些时候,应该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要控制下的,是吗?”小家伙点点头,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老师觉得,宇翔是一个能干的孩子,肯定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幼教网 观察和思考: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2)jy135.com

自己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的,是吗?”“恩。”“那,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改正,好吗?这件事情就是我们的秘密,我们大家一起把它改正了,把最好的一面告诉爸爸,好吗?”“好的!”小家伙纯真的笑容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次日早晨,宇翔爸爸送他来幼儿园的时候,我主动和他进行了沟通,并告诉了我和宇翔之间的约定,请爸爸帮忙保密,并在家里适当的进行引导。这段日子里,小家伙进步的确非常大,自控能力也在慢慢的增强,班里的老师们也时不时的给予许多正面的表扬和鼓励。思考: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只是有些想法他们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会用行为表现出来,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我们成人所不能理解的心结,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突发行为也许是在告诫我们哪里出错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上,我们要看准每一件事,抓住切入点、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和孩子们建立相互的信任,信任是孩子们真正接受我们的时候,有了这种信任,我们的教学课堂也会出现许多“奇迹”,孩子们也会让你走进他的心里,成为真正他的好朋友。幼教网幼儿教师教学案例与反思

幼儿教师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活动背景

六月,是大班幼儿在园的最后岁月,他们即将离开幼儿园跨人小学。在他们幼儿园的最后一个阶段里,我们能为他们的人学做些什么?

铅笔是小学生必备的学具,家长常常为因笔盒晃动导致铅笔尖在笔盒内壁上撞断而烦恼,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笔套,笔套对学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那么,做笔套能否成为大班末期的学习内容呢?一个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此产生。

以往,对于小制作活动的设计,我首先会仔细地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出在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预测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再确定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试图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及具体的指导帮助,为幼儿排除一切影响他们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笔套制作的障碍,以保证每个幼儿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我逐渐认识到,这样做也许能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缩短幼儿间的学习差距。但是,幼儿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多数只是把教师提出的问题用教师预想好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完成任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几乎是一致的。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做笔套的技能吗?于是,我尝试着将此活动设计为幼儿的探索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我首先神秘地说:“你们要上小学了,陈老师要送份礼物给你们。”我边说边拿出事先用纸折好的笔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我想,先让幼儿猜测一下,可能更能激发他们做笔套的兴趣。我拿来一个铅笔盒,取出一支铅笔,他们恍然大悟:“哦,是笔套。”我又问:“笔套有什么用?”这次,他们似乎都知道了,争着说:“笔套可以保护铅笔”“笔套可以不让笔头断掉”“可以保护铅笔盆”

接下来,我给每个幼儿发了一个笔套。我想,如果有人发现笔套少而笔多,需要自己来做笔套,那么今天的学习任务就自然地提出来了。可是他们似乎还沉浸在接受礼物的兴奋中,并没有人提出这个话题。

任务总得布置下去,于是我又问:“你们有几支笔?只有一个笔套够不够,不够怎么办?”有个幼儿说:“我们自己做。”我又问:“你们会做吗?”他们说:“老师教我们”“今天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办法学会?”我问。他们说:“把笔套拆开看一看,就知道怎么做了”“‘噢,可以研究研究老师的礼物,自己学着做。”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说:“那你们就去试试吧,看看笔套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又想道,幼儿把笔套拆开后可能会急于做新笔套,而忘记把笔套还原,那么在做新笔套遇到问题时,就无法再研究了,所以,笔套拆开后要还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我补充强调:“把笔套拆开后,一定要把它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再做新笔套,记住了吗?”幼儿已经跃跃欲试,齐声说“记住了”,便开始了他们的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一:拆笔套

拆笔套是幼儿面临的第一个探索活动。拿到笔套,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人手将它拆开。他们将笔套上下左右都打量了一番,这捏捏,那拽拽。不一会儿,有人发现了,包在外面的纸条可以拉开,拉开后,里面是一个纸管,笔套就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其他的幼儿也在同伴的提示下把笔套拆开了,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探索活动二:还原笔套

笔套拆开后,他们还没有注意看清两张纸的形状,就急急忙忙地进入了第二个探索活动——还原笔套。看着他们的操作,我想他们在接下来的制作中一定会遇到问题,但是,我没有立即制止他们制作或强求他们看范例,而让他们继续探索。他们小心翼翼地试着按折痕将笔套还原。可是,还原不像拆开那么简单,我觉得这可以忽略,不必强求和原来一样。有的幼儿拿着纸条和纸管,可不知道怎么套上去;有的幼儿找到了纸管之间的洞口,却因为一边伸进去太多,另一边不够长了……我真有点为他们担心。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幼儿还是借助折痕的提示将笔套还原了。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探索活动三:制作新笔套

自己制作笔套是本活动中幼儿面临的第三个探索活动。桌子中间的材料筐中放着两种纸,一种是短而宽、用来卷纸管的纸,另一种是窄而长、用来做纸条的纸。

我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着,观察幼儿探索的情况。这时我发现,有的幼儿有意识地选出两种纸,并按其各自的作用探索制作起来,有个幼儿却很随意地取出长条纸就卷起纸管来,我等待了一会儿,想让他自己发现纸拿错了,可过了一会儿,他似乎仍然没有发现纸的问题。于是,我试着拿起范例笔套,在他卷的纸管旁边比了一下,我的动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看范例,又看看自己卷的纸管,好像意识到有问题了,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想,该提示一下了,我问:“到底用什么样的纸?不清楚可以怎么办?”他又拆开范例,终于发现纸拿错了,他立即做了调整。

过了一会儿,有个幼儿兴奋地大声喊道:“老师,我折出来了。”我走过去一看,大致的模样做出来了,就是有点松。我想,如果不进一步提出要求的话,他可能只满足于折出来,而不能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我对他说:“套在笔上看看,行吗?”他试了试,发现太松了,笔套会掉。我又问:“为什么会松?”他说:“管子太粗了。”“怎么能让管子不粗也不细呢?”我继续问。他想了想,拿起一支笔,放在纸上,按照笔的粗细卷起纸管来。他做的第二个笔套果真是大小合适。看来,我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和调整,我也在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自己引导的生效而满足。

虽然幼儿的探索都有了进展,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把纸管卷得一会儿粗一会儿细;有的卷好了纸管才发现纸条没有折;有的插进了一头,另一头不知道往哪插;有的笔套折“好”后发现有好几个洞口,笔不知道套在哪个洞里……在一边观察的我有些疑惑,是将幼儿集中组织起来提出问题并讲解、演示正确的方法,是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我逐个点拨、引导呢?犹豫了片刻,我选择了后者。在他们个别化的探究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将注意指向问题,再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研究、比较范例,寻找、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逐渐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也探索出了解决的办法。有的幼儿调整了卷纸管和折纸条的顺序,先折纸条再卷纸管,以免纸管松开;有的幼儿折好纸条后,把纸条夹在纸中间卷纸管,解决了纸条、纸管不配套的问题……20分钟后,幼儿大多有了自己探索的成果,他们把笔套套在自己的笔上,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

三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探索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20多分钟时间里只有一个活动内容——折笔套,幼儿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活动兴趣。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着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另外,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我的体会是,只有多为幼儿提供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展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反思这次的教育活动,我认为还可以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1.重视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如:让幼儿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别人的困难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儿还不能关注同伴的方法、建议对自己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表达交流中,可以使幼儿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2.尝试让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今天学习活动情况的满意程度给自己贴星,最满意的贴三颗,不太满意的贴一颗,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贴两颗,并说出理由和调整、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进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和反思调整能力。同样,通过同伴间的评价,引起幼儿对同伴的关注以及学会尊重、接纳同伴的意见、建议,提高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的能力。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学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转换是我国课程文化的“痛”,当下的教师都亲历着这种转型期的“阵痛”。关注“探究”,一方面我们会把幼儿园的“探究活动”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骤”的框架内,认为只有让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算是探究活动,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美国项目活动那样。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受教师水平、师幼比例与材料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方位开放或低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还很难实施。另一方面我们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为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就是“探究”了。在“大班笔套制作活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集体活动情境下真实的中国式的幼儿手工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如何做笔套”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幼儿的,幼儿的任务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线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笔套的制作。这是一种由教师呈现问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意义是尽可能让幼儿进入主动学习。所以,在这个手工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主动学习意识与主动学习成就感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个案例的清新之处是把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这种转换之“痛”消解了,让这种转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着,带给我们一种轻描淡写的优雅。

小班案例--吮吸手指,小班案例--吮吸手指大全,原创作品--吮吸手指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鱼儿、杰杰?????”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小班案例--吮吸手指(2),小班案例--吮吸手指(2)大全,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

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来。

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两点反思:

1.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2.师生呼应,形成学习共同体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发现吮吸手指现象,请幼儿说说痛苦的手指为什么难受,孩子们答得很棒。此时幼儿觉得成功时,教师又让孩子观看高兴的手指,又让孩子重新思考:手指为什么现在高兴了?

?

?小班音乐活动《母鸡孵蛋》案例反思灵武市幼儿园????赵永霞

活动背景:今年五月份,我幼儿园组织音乐教师到银川市邮电幼儿园,学习了奥尔夫音乐,并听了他们幼儿园的奥尔夫音乐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在我们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尝试了一下,使我更加深刻领会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活动目标:1.利用儿歌及肢体语言让幼儿感受歌曲中x?x?|x??x|?xx??xx?|x?—|的节奏。2.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愉悦。活动准备:沙包(每人四个)、盒子(每人两个)音乐《鲜花开》、《我们大家坐的好》、《母鸡孵蛋》、《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流程:一、???????开始部分1.???幼儿拍手随音乐《鲜花开》做律动进入活动室。2.???韵律《我们大家坐的好》。二、???????主体部分1.???情境创设:师:昨天,母鸡一家开了一个party,他们请我去参加。公鸡爸爸、母鸡妈妈和小鸡宝宝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小朋友想不想看呀?幼儿:想。师:好,下面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下,请小朋友仔细看。2.老师示范表演,注意身体的动作节奏。?x?x?|x?x|??xx???x?x|??x?–|

??????????????公鸡??打鸣??喔喔???喔喔????啼????????????????????母鸡??下蛋??咯咯???咯咯????哒????????????????????小鸡??唱歌??叽叽???叽叽????叽????3.幼儿跟着教师学习节奏律动。4.幼儿表演。????5.师:今天鸡爸爸和鸡妈妈要出远门,他们把小鸡留在家里,小鸡有点害怕,小朋友怎样帮助小鸡,让它不害怕呢?幼儿1:让小鸡到我们班上来玩,他就不害怕了.幼儿2:给小鸡唱首他就不害怕了。师:那我们一起给小鸡唱首歌好不好?幼儿:好。????6.幼儿随着CD一起唱《母鸡孵蛋》。师:孩子们唱的真不错,小鸡听得入迷了,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幼儿:好。7.游戏《母鸡孵蛋》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两个盒子,在后面的盒子里放四个沙包(蛋),唱完一遍,幼儿从后边的盒子里拿出一个蛋放在前面的盒子里,一直唱到把所有的蛋下完为止。三、结束部分:师:鸡妈妈孵了这么多的蛋,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蛋壳里的小鸡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想。音乐游戏:《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跳边走出活动室。活动效果:这节音乐活动课选材活泼、热情。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幼儿参与学习活动时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本节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参与面广,并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学目的达到了。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师幼情绪饱满,幼儿充分地体验到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幼儿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完成老师给他们的任务。通过这节公开课的教学爱唱爱跳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很多幼儿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这种表现正是幼儿对音乐的领悟,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以老师教,幼儿学为主,一首歌曲老师反复教唱,幼儿机械地练习,一个舞蹈或者音乐游戏都是老师活动前设计好动作,再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不难发现幼儿在机械模仿过程中缺少幼儿自己对歌曲、舞蹈和各种音乐游戏的理解,也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体验。这种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结合我园开展的《如何促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的教研活动,更好的贯彻《纲要》精神,我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做了如下探索: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动力,它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对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音乐,为幼儿提供音乐环境。小班的孩子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从兴趣出发幼儿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能产生欣慰、快乐的情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播放音乐,在幼儿来园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在幼儿在玩拼插积木时我们一起唱《搭积木》的歌曲,幼儿边玩边唱,唱得自然、情绪欢快;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声、安静、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幼儿听着音乐,很自然地就入睡了,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在小组活动时加入音乐背景,让幼儿倾听、欣赏悠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等等,幼儿耳濡目染渐渐的熟悉了许多音乐的旋律,在平时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孩子每天都接触音乐、听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那么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小班的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片,他们很容易受到图文、故事、表演内容的影响,有情境的音乐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学习的内容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如教学《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现鸡妈妈孵蛋的画面,然后是一只小鸡慢慢啄开蛋壳,最后破壳而出的过程,幼儿一边饶有兴趣地睁着大眼睛看画面,一边跟着课件唱歌词,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多彩动感意境中,幼儿很快学会了歌曲,有的幼儿还模仿小鸡出壳的样子边唱边跳,活动结束时幼儿还感觉意犹未尽。二、尊重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纲要》指出:艺术活动应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对音乐的感受、表达方式会多样化,教师应该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创意,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才能,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营造幼儿自由、轻松的创造氛围。为幼儿提高宽松、自由的创造环境是激发幼儿主动创造的必要条件,使幼儿敢说、敢想、敢于表现。小班幼儿已经具有粗浅的生活经验,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事物了。在歌表演《小手歌》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小手做雨点、做太阳、做蝴蝶、做枕头,对幼儿的每个动作的创作我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幼儿得到我的肯定,个个大胆参与,勇于表现,更积极愉快地投入音乐创编中去。2、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幼儿独特个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不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是启发孩子去思考,这首歌怎样唱好听?小鸟的翅膀怎样飞动作才优美?等等,鼓励孩子创造性的反应。我常问:你能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来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并对每次不同与别人的创造给予及时的鼓励,幼儿会增加创造的信心,喜欢音乐,喜欢创造。改进建议:音乐作为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只有拥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感受音乐的美妙,才会对音乐充满激情;同时,教师只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纲要》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河北省临西县临西镇仓上幼儿园??李红霞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记者访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的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

一、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为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我尝试在环境中蕴含常规教育,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活动室墙面上,我设计了一些卡通图片,巧妙地把“见到老师问声好”“上课专心听讲”“玩具摆放整齐”“别人休息不打扰”“你先请我后来”“小弟弟摔倒了扶起来”等等内容融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一面“鼓励墙”,以我进步了为题,强化幼儿进步。“鼓励墙”上是一棵大大的成长树,树上有一朵朵的七色花,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花,并配有自己的照片。我准备了七种颜色的贴纸,红色代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橙色代表讲文明,有礼貌;黄色代表勇敢、坚强;绿色代表讲卫生;蓝色代表勤劳、爱劳动;紫色代表团结友爱;玫红代表遵守纪律。每天离园前幼儿根据自己当天的表现选择相应的贴纸贴在自己的花上。这样通过针对性的鼓励,用环境的暗示作用影响幼儿,引发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自然渗透

对幼儿的教育不是一两次的说教所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强化训练,才能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在入园、离园时应着重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入厕和喝水环节则培养幼儿不拥不挤、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在区域活动或角色游戏时,就重点培养团结友爱、不争不抢玩具、分享合作等等。这样教师时时处处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氛围,做到“春风化雨细无声,功夫在平时”,真正体现“时时处处皆教育”的理念。

比如我园入厕这个环节:我园厕所不在园内,需要穿过小操场才能到达。为了确保幼儿在操场这段路上行走安全,我必须首先教会小班幼儿学会排队走路。1、先学站队。开始我播放音乐,让他们出门站队,他们一听音乐,便一窝蜂的堵在门口,大家你拥我挤,谁也出不了门,告状声连绵起伏,针对这种情况,我把《门口》这首儿歌编成了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四只猴子,挤在门口,你挤我挤,谁也难走。”“四只小狗,排在门口,你先我后,出了门口。”“小朋友,来说一说我们向谁学习呀?”“小狗。”“那么,小猴子错在哪里呢?”“拥挤”。“拥挤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引导幼儿讨论:拥挤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幼儿得出“人多应排队,大家不拥挤”。接着我又创编了《排队歌》“一二三、三二一,小朋友们排好队,你不拥我不挤,一个一个向前进。”让幼儿通过儿歌学会了站队。2、排队走路。我又和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规则是排队一个跟一个走。当个别幼儿离开队伍时,我就会说“火车出轨了,要翻车了,快跟好前面的小朋友。”毕竟小班幼儿太小了,人又太多,总是有人掉队。于是我又改变了游戏方法,我用一根长长的绳子,隔一段系上一段红丝带,让幼儿抓着丝带走。“瞧,这是一列小火车,一会儿,火车要开了,请大家抓好扶手,不然会掉下去的。”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纷纷点头。?一边手抓绳子,一边唱着:小火车,呜呜叫,咔嚓咔嚓一直跑,钻山洞,过小桥,呜呜呜呜——,到站了。以后很少再有拥挤自由乱跑的现象了。

三、鼓励诱导,增强自信

《纲要》指出“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老师对幼儿要有积极的期望”。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经常要求幼儿“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做得不对”。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幼儿获得挫败感,无所适从,丧失信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怎样是对的”“我能行”,从正确的方向教育幼儿,引导幼儿。使幼儿目标明确,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即正面教育。

如:冬天很冷,幼儿大多怕冷,不愿到室外锻炼。我就给孩子讲述故事《冬天,我不怕冷》:冬天到了,寒冷和冬爷爷一起来到了。寒冷来到奇奇家的窗下,“呼—呼—”,使劲一吹,奇奇把头一蒙:“太冷了!”妈妈说:“快起床,该上幼儿园了。”奇奇说:“太冷,太冷,我不上幼儿园!”这时爷爷只穿着运动衣从外面跑进来,说:不冷!不冷!我还出汗呢!寒冷是和你比赛呢,看谁是胆小鬼!如果你怕冷,你就是胆小鬼,如果你不怕冷,寒冷就害怕了,就离开你了。”奇奇不愿当胆小鬼,就穿上棉袄、大衣,来到了幼儿园。奇奇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跑步、踢球、跳绳。不一会儿,奇奇就把大衣脱了,满脸红红的,一点儿也不冷了。奇奇明白了,原来寒冷也是胆小鬼呀!听了我的故事,孩子们大喊着:“老师,我们也是勇敢的,我们也不怕冷!”然后纷纷跑出教室,和我一起跳绳、拍球、踢毽子,跑步……玩的不亦乐乎,再也不怕冷了。这样,通过讲述故事,使幼儿明白了只要我们喜欢锻炼,不怕寒冷,就能战胜寒冷。给幼儿一个“我是勇敢的,我是不怕冷的”积极自我暗示,增强了幼儿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只要天气还算晴朗,我和孩子们就到室外坚持锻炼,有时不用我说,他们就会催我:老师,该锻炼了。过了一段时间,当孩子有了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后,我及时鼓励,采用“送礼物”“加冕”的方式等等,来加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说是“礼物”无非是什么图片、剪纸、贴画或我画的一些简笔画。“加冕”就是给孩子的一些称号,象什么“运动宝宝”“健康宝宝”“文明宝宝”“勇敢宝宝”“爱心宝宝”等等,为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还创造了一顶象征最高荣誉的桂冠“全能宝宝”。只有赢得了所有宝宝称号的孩子才能得到。通过“送礼物”“加冕”为孩子提供努力和转变动力,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让德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反复训练。有人计算过,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又可能巩固,幼儿恐怕更多。幼儿良好习惯的训练,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糅合多种艺术手段,反复训练。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情感换位等等,在故事情境、游戏、歌曲、童话剧中深化一些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如:小班幼儿喜欢玩过家家,喜欢模仿,就让他们在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同时,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不同责任,感受亲人之间的关爱,进而产生爱亲人的情感。让孩子学习待人接物,教师也不必苦口婆心的大讲道理,就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幼儿或唱歌或听故事或看动画或扮演角色,让孩子在小主人、小客人的游戏里,学习如何礼貌做客和礼貌待客。这样幼儿在参与中、在玩耍中提高了社会认知技能,学会了待人接物,学会了交往,学会了生活。例如小班幼儿常常乱扔玩具,不知道爱护。教师可以手拿一个少了耳朵的小白兔玩具,边说边表演:呜呜呜,小白兔哭得很伤心。小猫走过了问:“小白兔,你怎么哭了?”小白兔难过的说:“有……有一个小朋友把我的耳朵弄……弄掉了。”小猫问:“怎么会这样呢?”小白兔说:“他玩玩具的时候,从来都是乱扔的,我……我再也不跟他玩了。”这样通过情境表演,使幼儿真实体验到小白兔被人弄掉耳朵后的感受。接着我提出问题:“小白兔为什么哭了?它的耳朵掉下来,它感觉怎样?引发幼儿情感换位,让幼儿体验小兔子的感受。:“你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呢?”培养关心他人的感情,接着引导幼儿讨论“说一说应该怎样爱护玩具。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得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最后让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这样将故事的行为准则延用到实践中,促进幼儿的社会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使幼儿懂得与同伴共同玩玩具时,要互相商量,不争不抢,并学会爱护玩具和保护玩具的方法。

五、抓契机,结合节日进行教育

各种节日由不同的意义,教师要根据节日的名称和涵义,创设相应的活动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可以培养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国庆节培养爱祖国的情感。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教育。总之,幼儿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因此,培养、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为今后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今后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打下了基础。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初步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一、在分享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交往的发展。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三、开展角色,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五、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交往能力、交往技巧、体验、分享、主动性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个别幼儿因为缺少交往技巧,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面缺胆小、自卑、孤僻,碰到困难不会向别人求助。同时,有的幼儿受交往能力的限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比较依恋家长和家庭,不能愉快地来上幼儿园。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分享活动中,交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有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使幼儿根据自己生活得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了“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小建筑师”等角色游戏,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等角色,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在老师的引导下,她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医生认真看病、热情关怀病人的态度,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扮演工程师设计汽车、飞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给分的认同,通过模仿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1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而且脾气很倔强,问她什么一句话都不说。为了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长得,不会说普通话,怕小朋友笑她,又自卑感,因此,在幼儿园不肯多说话,我们了解到原因后,对她特别关注,又一次,她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她,并让小朋友夸夸她,小朋友一起说“王芮、王芮,你真棒!”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她笑得这么灿烂。我让王芮模仿我用普通话说“谢谢大家。”她终于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说话了。之后我又为她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活动中多给机会让她回答问题,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她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鼓励她,逐步帮助其树立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变大方了,能主动与我交谈了,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时。她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了。

五、?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幼儿早上入园时,我们教育幼儿大方地和其他小朋友和家长问好;在中午进餐后散步时,看到忙碌的食堂阿姨,带幼儿一起热情地打招呼;幼儿手工活动后,和他们一起将作品送给小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方面比较重视,而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方面有忽略。为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通过班级的“家长园地”、“班级网站”向家长作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得到了家长的理解、配合。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会教育孩子礼貌地和客人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拿出好吃的食物与小伙伴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机会,耐心的指导,重视家园同步教育,将幼儿培养成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幼儿园绘画教育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内容摘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兴趣、赏识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呢?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上学期我依据《纲要》的指导要点,为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和评价幼儿作品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1、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我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发现周围生活中的废旧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一次艺术活动《线描花瓶》中,我利用了身边常见的废旧物——“玻璃瓶”让孩子进行充分发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大胆绘画。线描法幼儿已接触过一次,但在瓶子上画还是第一次,所以他们兴趣很浓,看到老师的作品感到很新奇,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自己来画。这节课我正抓住孩子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每个幼儿都主动地去绘画,而且都是愉快地完成了作品。

3、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所以我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帮助幼儿回忆见过的蝴蝶,如:你看到过什么样的蝴蝶——什么形状的蝴蝶——什么样的翅膀——翅膀上什么样的花纹——什么样的颜色等等。还比如在《线描活动》中,我丢弃了以往绘画课的老师示范过程,示范法虽然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简单技巧,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先请孩子观察作品,然后再讲述,把两者灵活运用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我引导幼儿注意花瓶的形状、花纹等特点,感受花瓶的美,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幼儿就“有物可画”、“有法可画”了;孩子都发现了三个花瓶的不同形状特点和花纹的特点,而我在这基础上教了三种不同画法。然后我让他们将绘画构思先表达出来,将绘画情景描述出来,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提高绘画兴趣,而且能使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从而使幼儿“有物想画”。如铭铭说:“我想在这个圆形的玻璃瓶上画海底世界。”我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他进行大胆绘画。又有一名孩子说想画一幅和老师一样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我马上肯定她并引导其他孩子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设想。

二、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如在《线描花瓶》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陈列出来,因为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的杰作,可能在成人眼中看来并不怎么好,但孩子并不这样想,只要他们自己画的都是好的,所以我摒弃了教师的评价过程,让孩子自己去欣赏所有作品,果然他们拉着同伴还有客人老师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有的孩子在客人老师走前的那一刻还大声说:“这是我画的,我在上面画了………”由此可见,尊重孩子的美术作品能体现孩子敢想敢画敢说的特点,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启迪儿童绘画》——杨景芝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孔起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绘画教学活动设计》——李蔚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释与教程》——杨景芝???科学普及出版社??

窗体底端



献花(0)
+1
(本文系逍遥馆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