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汇编:综述讲座·,7·
衰老功效成分或生物活性物质或天然药物的被动靶向
载体,具有外观美观透明、质地均匀细腻、性质柔和稳
定、利于促渗速渗、透皮吸收完全、且具有靶向、缓释/控
释效应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同时,使用的舒适性良好,也
可提高使用的远期或近期疗效,并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等,临床应用价值日益提高,并将逐步开始在皮肤抗衰
老美容领域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
用空间。
但是,目前纳米乳的应用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领
域应用,且也只有很少药物被制成纳米乳制剂在临床应
用,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纳米乳产品检测和鉴定技术,
纳米乳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的确
切形成机制及理化性质,纳米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或助
表面活性剂用量过大及对皮肤潜在刺激性,纳米乳界面
波动性对其结构稳定性影响,纳米乳对天然药物单体及
复合体成分的溶解性和增溶性,新的空白纳米乳体系建
立及多元化,选择性、适用性、稳定性方面研究,应用纳
米乳的产业化制备技术,全面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
验,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主药选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
合适处方,研制更加安全有效、价廉物美、新型实用、技
术创新明显的高效和新型纳米乳剂型的研制等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5结语
纳米乳是诸多生物医药制剂应用的一类经皮传递
载体系统.而皮肤美容抗衰老纳米乳则是这些新型制
剂的开始或延伸,预计它的诞生将会成为未来皮肤抗
衰老和医学美容领域应用的一个新的方向和热点。虽
然,纳米乳及其衍生制剂的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已受到不
同学科领域的关注、重视和应用,并展现出一定的应用
前景和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它在皮肤美容抗衰老制
剂的应用毕竟刚刚起步,相信任何新生事物在其初期研
制和扩大应用过程中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因
此.我们更加希望人类社会能够客观、严谨和科学地看
待它、应用它和评价它,并为它的研究发展提供更加科
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使之最终能成为造福人类、并受
消费者欢迎、青睐和追捧的产品。
参考文献(略)
外用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的促渗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朱晓亮1杨永鹏2董萍2左夏林’丁宇3宰丁克详
1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2董萍整形美容医院(大连,116011)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摘要】本文对近期国内外的纳米乳透皮传递研究
进行检索、分类和整理,重点综述了纳米乳作为功效成
分透皮传递系统载体的经皮促渗机制,并分析了纳米
乳经皮促渗作用的相关条件及影响因素;最后.归纳并
展望了目前及未来纳米乳研究和应用的新热点。
【关键词】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促渗机制;研究进
展
自从Hoar和Schulman等首次发现并提出微乳
(microemulsion,ME)的概念及分散体系以来。纳米乳
(mnoemulsion,NE)即微乳(ME)作为一种新型被动靶向
载体就成为当今世界上的透皮传递系统(TraIlsde咖al
DeliveDrSystem,TDS)和纳米给药传递系统(Nanopar-
tieleDrugsDeliverySystem,NDDS)研究的热点之一。
术通讯作者,dngkx@hotma_I.com.020—616404791
并不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研制及临床治疗
的应用性研究之中。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由于纳米
乳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及皮肤作用机制,使其逐渐成
为皮肤外用药物制剂研究中一个新的方向和热点,尤
其是在透皮传递给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倍受关注。然
而,皮肤外用制剂的疗效不仅与药物种类及作用时间
和剂量效应有关,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药物的
经皮渗透及透皮吸收作用等。为此,笔者综述了纳米
乳经皮促渗的作用机制、纳米乳透皮的主要影响因素
及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目前研究的新热点,以便为纳
米乳透皮传递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相关的理论
依据及实例参考。
1外用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特征
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主要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
剂(S)和助表面活性剂(COs)四大类组分组成及自发形
·8·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
成,是粒径为1~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
或半透明、具有一定乳光的均相分散体系,其在结构上
可分为油包水(w/O)型、水包油(0/w)型和双连续型三
种。
纳米乳本身最主要的特点包括:(1)为各向同性且
略带乳光的透明液体,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
分层,属热力学稳定系统;(2)制备工艺简单,制备过程
不需特殊设备,可自发形成。其粒径一般介于10~
100衄;(3)粘度低,可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具有缓释和
靶向作用;(s)许多肽类药物制成纳米乳制剂可形成对
药物的保护作用并提高胃肠道对药物吸收;(6)纳米乳
制剂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2纳米乳经皮促渗的作用机制
2.1纳米乳对药物增溶并提高药物的流动性从而
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纳米乳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助
表面活性剂等物质构成混合胶束,连同水和油所共同
构成的球形结构体系。有学者提出,在纳米乳形成时。
由于油相增溶到胶束的烃核内部,从而增大了内核体
积并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有研究显示,纳米乳对
药物的增溶效果远大于单纯的油相和胶束对药物的溶
解度,胶束对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增溶在非极性烃链形
成的核内,而纳米乳对水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则由油相
内核和表面活性剂烃链两部分的共同作用结果,纳米
乳比胶束可以增溶更多的分散相。因此,纳米乳较其
它体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增溶药物,如研究
显示的通过纳米乳载体能大大增加精油的体系浓度,
纳米乳对药物的增溶有利于增加药物与皮肤之间的浓
度梯度差异,便于药物的渗透。而Kreilgaard等通过
NMR分光镜测定药物在纳米乳中的自我扩散系数及
弛豫时间,发现药物在纳米乳中不仅溶解性且流动性
也较其在其它剂型中有所增加,通过体外FRANZ扩散
池实验证明纳米乳对药物的增溶和促进流动性可有效
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效果。
2.2纳米乳作用于皮肤角质层促进药物的经皮渗
透:表皮角质层主要是由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
成,前者似砖墙结构中的砖块,后者则似填充于砖块间
并粘着砖块的水泥灰浆,角质层细胞扁平,呈六角形彼
此交错排列,堆叠成垂直柱状。而细胞间脂质实际上
是形成高度有序排列的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
水部分由脂肪酸、胆固醇、神经酰胺以及神经酰胺糖苷
元等的亲水性基团组成。这些亲水性基团自身整齐排
列成亲水性的极性头区,同时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
而类脂分子的碳氢链形成双分子层的疏水区,角质层
这种特殊的砖墙结构决定了角质层是透皮载体透皮吸
收的主要屏障,因此,如要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首先
必须降低角质层的屏障效应。Gloor等将20名志愿者
的脚部皮肤用硝酸银进行银染色,并比较纳米乳和凝
胶等多种剂型的消除已还原黑色硝酸银的能力,结果
显示纳米乳脱角质的作用最强,提示纳米乳制剂中存
在的表面活性剂等成份具有一定的脱角质作用,从而
能增强纳米乳的透皮效果。G100r等还提出纳米乳对
角质层具有一定干燥脱水作用。也能促进体系中内容
物的透皮。而将纳米乳制备成无水纳米乳,则可以更
进一步地通过提高纳米乳的热力学活性以尽量克服皮
肤角质层屏障,如Kemken等制备一种可形成超饱和系
统的无水纳米乳,与皮肤接触后可以通过吸收皮肤水
份形成高热力学活性的超饱和纳米乳,并制备闭合吸
收的贴剂用以包封无水纳米乳以提高其透皮性。
Kemken等制备布拉洛尔和噻码洛尔无水纳米乳贴剂。
同时制备1.2mg·cm一2布拉洛尔和2.0mg·cm.2
噻码洛尔普通贴剂,在确定药物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通
过测定注射相同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后测定受试者最
大心率来反映两种药物的药效学作用。每隔10h测定
记录一次,结果发现,两种药物的无水纳米乳制剂2h即
起效,而噻码洛尔普通贴剂10h才起效,布拉洛尔贴剂
甚至要大于10h才起效,这说明无水纳米乳能大大提
高以上两种药物的透皮性。
2.3纳米乳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利于药物的经皮
吸收:皮肤附属器的吸收面积只占整个皮肤的0.1~
1%,因此并不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但毛囊、皮脂腺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药物如进入毛囊后,就可
能通过毛千与毛囊壁间空隙或皮脂腺到达角质层以下
的部位,再透过囊壁上皮细胞而进入真皮或皮下组织。
皮脂腺分泌物是油性的。也有利于脂溶性物质的穿透。
Wu等以司盘一80,聚氧乙烯20,Tween一80,橄榄油,水、
为原料合成w/O菊粉纳米乳,通过有毛和无毛大鼠皮
肤透皮实验发现,菊粉纳米乳透皮性大大高于对照的
菊粉水溶液或胶体液,透皮性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
油平衡值(HLB)高低关系密切,但并不依赖与皮肤角
质层厚度和皮肤毛囊类型,他们推断,由于此类w/O纳
米乳透皮与皮肤毛囊中的皮脂环境相适应,并指出其
透皮与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直接相关。
3影响纳米乳载体透皮的主要因素
3.1水相:纳米乳中水相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纳米
乳的透皮性,如Amnon等将棕榈酸异丙酯,水。tetragly—
col(COS),PEG一40硬脂酸(HLB=16.9):油酸甘油酯
以2:3的比例混合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纳米乳。在油
相、cos/s等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当水相含量为12、20、
30%时,通过FANGZ扩散池透皮实验发现,其透皮性
分别为12.50±4.31、45.78±5.15、68.20±9.96ug。
论文汇编:综述讲座·9·
cm。2·h_1,纳米乳透皮性随着其中水相含量的增加呈
上升趋势,而水相含量的增加并不会改变纳米乳的结
构。
3.2油相:用于制备纳米乳的油相有许多,如油酸
甘油酯、十四酸异丙酯、卵磷脂等.一方面。纳米乳透皮
性高低与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组成有关系。不同
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构成的纳米乳透皮性不尽相同;另
一方面,纳米乳体系中油相含量高低与纳米乳透皮性
高低呈直接相关,有研究显示通过制备DDA纳米乳并
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发现,纳米乳中DDA的透皮性随纳
米乳中油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也有资料显示,
如将两种酉旨混合作为油相,则可能产生比单用任一种
油相都强的增溶能力,从而提高药物渗透性;况且,某
些油相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皮肤促渗剂,如肉豆蔻酸异
丙酯(IPM)等。
3.3表面活性剂:由于表面活性剂是纳米乳中最易
产生刺激性的因素。因此,选择低毒、低刺激性的表面
活性剂对纳米乳透皮传递体系至关重要。表面活性剂
目前的主要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表面活性剂对皮肤脂膜
具有一定溶解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刺激性。Effendy等
指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适宜用
于皮肤给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刺激性与阴离子相当,
但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皮肤刺
激性是最低的.但Boman等制备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
构成的纳米乳制剂并进行透皮实验后指出,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与含丁醇的纳米乳透皮性要低于单纯的丁醇
制剂,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含丁醇的纳米乳透皮性
要显著高于单纯的丁醇制剂,因此他们指出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有可能会降低纳米乳的透皮性。而我们的研
究显示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辛酸癸酸聚乙二醇
甘油酉昌(Labras01)具有一定角质剥脱和作用于细胞表
面并断裂细胞胞间连丝的功能。因此纳米乳与单纯的
醇溶液相比.经皮渗透的效果显著增强。
3.4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可调节表面活性
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从而进一步降低油水间
的界面张力和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排斥力和电荷斥
力.增加界面膜的柔顺性和流动性,减少纳米乳生成时
所需的界面弯曲能,从而促进纳米乳的形成,并且助表
面活性剂还可以加速乳化过程和增溶药物。纳米乳的
制备一般选用短链醇或HLB值适宜的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S/COS)对纳
米乳的透皮性影响较大。Kweon等按不同比例的表面
活性剂S(Labras01)和助表面活性剂COS(乙醇)制备
酮洛芬纳米乳,通过透皮实验发现.不同比例S/COS所
制备的纳米乳透皮性并不同,因此纳米乳的制备需确
定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比例以实现所需
的透皮速率。
3.5其它:某些添加剂能大大提高纳米乳的透皮
性,如由6%油酸甘油酯,30%Labrasol/CremophorRH
40(1:1)及水组成的3%酮洛芬纳米乳中添加包括柠
檬酸等四种萜烯类物质,结果显示柠檬酸可使纳米乳
的透皮性增加3倍。Trotta等的实验证明,如果视黄酸
(RA)乙醇液中存在缬氨酸甲基酉旨与苯丙氨酸乙基酯
的离子对。此离子对能大大增加RA乙醇液的PDMS
膜的透过性,但是如果制备的RA纳米乳中存在上述
离子对则会降低RA纳米乳的透膜性,因为离子对能
增加纳米乳与PDMS膜的亲合力从而影响RA的通
过,含有RA离子对的纳米乳在猪皮肤的透皮实验中
也发现比无离子对的纳米乳及RA乙醇要慢的多,并
显示RA离子对能促使纳米乳在皮肤中沉积,提示此
类纳米乳可减少因药物在人体中吸收过快而引起的副
作用。
4纳米乳透皮载体系统的研究趋势及展望
4.1纳米乳载体系统组方材料的更新:纳米乳目前
应用虽未发生明显的皮肤刺激作用,但其中的表面活
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皮肤仍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刺激
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纳米乳制剂未来研发和应
用。因此,解决和克服这一棘手问题仍需要进行大量探
索和研究。因此,目前纳米乳制剂的研制应重点放在
两个方面:第一,采用低刺激性材料或天然原料制备纳
米乳载体,如采用带有离子对的卵磷脂制备纳米乳,甚
至制备无表面活性剂的纳米乳载体;第二,改进应用型
纳米乳的制备工艺,大大降低所用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从而减少纳米乳对皮肤的刺激性。
4.2纳米乳疫苗载体的研制:为了避免常规针刺接
种疫苗的痛苦和心理恐惧,不少研究开始着眼于纳米
乳载体疫苗的研制,如制备乙醇/碳氟化合物(E/F)纳
米乳传递DNA质粒,从而为采用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
进行蛋白或基因疫苗接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而DNA
疫苗纳米乳制剂的制备使得DNA疫苗无针化接种将
成为可能。
4.3纳米乳美容化妆品的研制开发:由于纳米乳具
有制备简单、皮肤渗透性好、稳定性好且为水油双相共
存体系,因此,将纳米乳透皮载体用于化妆品的研制和
开发也成为目前国内外化妆品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目前国内外的纳米乳化妆品研制主要集中在将功效成
分制备成功效纳米乳和药妆纳米乳,如将曲酸、熊果苷
等美白成分用磷脂和烷基葡糖苷等成分制备成美白纳
米乳,结果显示这些美自成分在纳米乳中的稳定性要
·10·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
显著优于常规水溶液型化妆品。国内目前也有不少美
容和抗衰老功效纳米乳的发明专利正在申报过程中。
5结语
纳米乳(NE)即微乳(ME)一直是作为新型被动靶向
载体或透皮传递系统(TDS)或纳米给药传递系统
(NDDS)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研制及临床治疗的
应用性研究之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术
研究的发展。特别是纳米乳(NE)独特而有效的促经皮
渗透及透皮吸收作用等,必将成为未来皮肤外用药物
制剂和皮肤抗衰老美容化妆品等制剂或产品研究的新
方向和高热点。而且,我们有充分理由及一定实验依
据支持,相信随着各种不同类型新型纳米乳组方及天
然原料的开发和采用.以及纳米乳制备工艺的不断改
进和提高,未来将不断涌现出适用性强、舒适性好、刺
激性小、临床疗效好、透皮吸收快、且安全、稳定、易于
保存的系列皮肤外用抗衰老美容功效纳米乳服务于人
类社会。
参考文献(略)
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左夏林1杨永鹏2董萍2朱晓亮1赵莉3木丁克详
1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2董萍整形美容医院(大连,116011)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广州,510518)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光洁
和白皙的肌肤越来越被各国女性所推崇,美白功效成
分作为美白化妆品的功能性原料因此受到极大关注,
它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市场上新的功效高、毒
副作用小、易于配伍的原料不断推出。本文通过整理
综合国内外文献及调查现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功效成分,
对当今国内外的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黑素形成途径为:酪氨酸一多巴一
多巴色幸互翟,,兰蔓≮竺三酸多巴_臣耍垂圃匝至圃
l。mc硬化酶l酩吾酝酶[:莲直盎臣葑
宰通讯作者,dngkx@hotma.J.com,020一61640479
多巴醌一多巴色素一二羟基吲哚一酮式吲哚一黑素,形成的
黑素叫优黑素或真黑素,皮肤的色素主要由其组成。在
黑素合成中,多巴醌还可通过另一途径经谷胱甘肽或
半胱氨酸催化生成褐黑素。但目前对褐黑素在皮肤中
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如图1)。
美白功效成分主要功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减少黑
素在皮肤中的量,从而达到皮肤美白的效果。第一减
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此类功效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
氨酸酶的活性而起作用。以前此类功效成分因不能兼
备安全性和功效性。如含汞化合物、对苯二酚为例。这
些成分因毒副作用大而被禁用于化妆品。近年来出现
了新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如熊果苷、曲酸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C衍生物,壬二酸衍生物、4一(1一苯乙基)1,3苯
二酚、十八烯二酸、及一些中药提取物,等等。这些成
分功效性好、毒副作用小,已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重
点。
第二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
谢:a一羟基酸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消除已出现色素
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
层细胞加快生长分裂速度,达到肌肤显著变自的效果。
第三减少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作用以及自由
基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作用:此类功效成分为防晒剂和
抗氧化剂。有些功效成分可以作用几个方面来达到美
白效果。
下面对一些功效成分按其主要作用途径进行分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