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唯一的一支晋唐鸡距笔-在日本正藏院。消失一千多年的鸡距笔竟长这样?
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鸡距为斗鸡的主要利器。据研究新发现鸡距笔与当时的“席地而坐”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书写姿势有关系。。。
据最新研究发现鸡距笔与当时的“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书写姿势有关系
唐代有一种鸡距笔,白居易在《鸡距笔赋》中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距即鸡爪后的突出部分,“距,鸡附足骨。”(《汉书》颜师古注)。这是一种笔头形似鸡距的锋短犀利的毛笔。白居易又说:“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搏……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是用“距”喻笔锋,进而言笔之良好。“不名鸡距,无以表入墨之功”,“亦在假名而善喻”。唐诗僧齐己对其也有“锋铓妙夺金鸡距”的诗句。
晋唐以前“席地而坐”生活方式自然形成的象我们今天书写钢笔字的执笔姿势,就是三指执笔,斜管书写,笔杆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鸡距笔的结构由笔芯、笔柱、副毫、被毫四部分组成,正好解决了侧卧执笔时,副毫含墨水,笔芯,笔柱加强笔毫的支撑,并确保笔毫的弹性和书写流畅。
仿鸡距笔
明代方以智《通雅》说:“笔有柱、有被,有心、有副。”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就是用鸡距笔,斜管书写,当时常被人讥笑,因为,唐以后制笔工艺,流行“无心散卓笔”,垂直书写,(就是今天的我们用的这种毛笔)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就是用“无心散卓笔”,二人坚持各自的用笔,并留诗许多。
所以,鸡距笔可以说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即鸡距笔是随晋唐以前“席地而坐”生活方式而产生,唐以后又随“高凳高桌”的生活方式而消失。鸡距笔已经失传了一千多年了,现在仅存唯一的一支晋唐鸡距笔——在日本正藏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