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
2016-11-24 | 阅:  转:  |  分享 
  
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

一、诊断方法和比较猛的复位治疗?

1、后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让病人平卧,头后仰,头偏向右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蜷腿屈膝。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双手扶在患者头部两侧,患者的双手抓紧操作者的左前臂。以患者右臀部为轴点,迅速将患者翻转180度至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约5分钟。?

2、上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平卧头后仰出现眩晕者可判断为上半规管耳石症。上半规管耳石症的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卧于平板床上,头部与一端床头平齐,两腿自然分开垂于治疗床两侧,注意床不要太宽。②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额部,以臀部为轴点,让患者快速坐起。?

3、外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患者平卧,向左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则为左侧外半规管耳石症,右侧亦然。以右外半规管耳石症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于一张宽床上。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拉患者右手,迅速翻滚于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5分钟左右。??

二、常见手法?

1、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







1.让患者头向患侧侧转45°,仰卧后,头与床成30°悬于床头外。?2.头转向健侧呈45°。?

3.保持头与躯干的关系不变,向健侧转135°,使脸朝下45°。保持体位,扶患者做起,头转向正前方同时头前倾20°,头部直立,使耳石还纳入耳石囊。在整个复位过程中?部分患者会随体位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医生要告诉患者不要紧张。这其中每个体位保持1~2分钟至眩晕及眼震消失。待眩晕症状消失,缓慢坐起,正视前方。?

????复位成功后一星期症状不会再出现,即为痊愈。大多数耳石症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后能痊愈。?

????对于耳石症的患者如能在早期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Epley?法是一种特殊的复位方法,安全有效,简单经济,复发率低。?

手法复位治疗后,建议患者在2小时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睡眠时建议高枕睡眠,抬高头部。一星期症状不会再出现,即为痊愈。对仍有眩晕发作的患者应再次行手法复位治疗。大多数耳石症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后能痊愈。????

2、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耳石症可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壶腹嵴顶耳石症,俗称耳石症,多见于40~6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李哲生教授说,位置性眩晕约占眩晕门诊的17%,据近年统计,发病率高于美尼尔病,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调查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耳石症。????可自愈亦可复发?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躺下时,或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发生。患者突然出现天旋地转,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眩晕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如变换体位到另侧,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眩晕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眩晕发作时无耳鸣、耳聋现象,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人也可持续数年;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可能与头外伤、耳科手术、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但多数病因不明。怀疑是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头位性眼震检查、冷热变温等前庭功能试验和纯音听力测试进行诊断。?

??李哲生教授说,耳石症一般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但也可以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少数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位置性眩晕者,可行单孔神经切断或后半规管阻断术。保守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强迫体位锻炼和管结石复位法治疗。药物对症疗法,可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强迫体位锻炼可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手法复位可重复治疗?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

??李哲生教授介绍说,管结石复位法的目的是使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总脚移出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不再引起病理反应。管结石复位法可在门诊进行,具体操作分四步。?

管结石复位法后,患者回家需睡高枕48小时,不向患侧卧位。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检查,除外颅内病变。(姚永玲)?

?

??位置性眩晕应和下列疾病相区别:?

??1.?中枢性位置眩晕。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及血管病变,可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CT及MRI可进一步确诊。?

??2.?前庭神经炎。突然发病,可持续数天,冷热试验减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象白细胞轻度增多。?

??3.?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使前庭供血不足。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关,常合并其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及上肢麻木等。颈椎X线片可见第4~6节颈椎有骨质增生或其他畸形。???耳石症复位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耳石症_百科知道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病因

1、遗传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2、内分泌紊乱因素本病多见于青春发动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3、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开始。

4、自家免疫因素及其他Arslan与Rieci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耳硬化症病灶进行研究,发现在活动性病灶中,有粘多糖聚合作用改变及组织纤维、胶原纤维减少、断裂现象,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理变化相似,Chevence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再次证实,耳硬化症病灶属于胶原性疾病或间质性疾病。此外,还有人发现酶代谢紊乱,是使镫骨固定形成的原因。

预防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并发症

高血压中耳炎

1、老年性退行性改变:发生于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眼球震颤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前庭功能、颈椎X线,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伴有耳鸣、耳聋、视觉症状、肢体麻痹、构音困难。CT、MRI、TCD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

检查

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当然以上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也有的作者这样描述:某一头位诱发的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眩晕和眼震,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五官科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一周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头孢氨苄胶囊氨苄西林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医院不同,收费标准也不一致,三级甲等医院约(500-1000元)

耳石症西医治疗

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135°,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耳石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护理

病人需要一周内高卧,即休息时垫两个枕头;晨起时动作缓慢,在床边低头静坐几分钟;两周内不要尝试偏向发病的位置。



献花(0)
+1
(本文系雪树5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