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561233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2016-11-29 | 阅:  转:  |  分享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说明

成绵乐客运专线各种结构物(路基、桥涵)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成绵乐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成败的关键。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无碴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无碴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1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确定。

4.0.2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0.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0.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0.5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表4.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3 0.3 0.5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4.2.4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各次观测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4.5.2水准仪使用DS05级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5.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4.5.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4.5.6观测前30,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4.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4.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4.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4.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5.11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4.5.12元件保护要求

各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3)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图5.1.3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

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

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

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

(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6)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7)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用机动钻孔(108mm)PVC管(mm)

图5.1.4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2.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5.2.1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5.2.2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图5.2.2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1)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5.2.3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1)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2)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5.2.4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2)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5.2.5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观测技术要求

5.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5.3.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5.3.4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5.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表5.3.5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1次/每填筑3层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1个月以后 1次/2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3月 -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6.1.3墩身观测标:

(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图6.1.3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6.1.4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按《细则》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6.1.5梁体观测标: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各项目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6.1.6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6.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图6.1.7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1.8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



图6.1.8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2.1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6.2.1承台观测标设置

6.2.2墩身观测标:

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图6.2.2墩身观测标设置

6.2.3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设置。

6.2.4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成绵乐公司补充规定下发后在行要求。



6.3观测技术要求

6.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6.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进行桥梁施工时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6.3.3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6.3.4观测频次要求:

(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张拉 张拉前、后各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安装前、后各1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6.3.5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7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1.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7.1.2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7.1.3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7.1.4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

图7.1.4-1纵断面示意图



图7.1.4-2平面示意图

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7.2.1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

7.3观测技术要求

7.3.1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

8路基工程观测作业

8.1沉降板观测

8.1.1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用途 沉降板 按设计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 水准仪 DS05或DS1 根据需要量配备 沉降观测 因瓦尺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观测 人员配备

工种 数量 用途 测量人员 3 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沉降板埋设、水准基点埋设 8.1.2沉降板制作

按5.2.1节中尺寸要求制作。

8.1.3埋设要求

(1)沉降板一般埋设在路堤中心原地面处。地基处理施工完毕后,整平基底,铺设第一层填料,压实后在预埋位置挖除填料至原地面,放置带第一节测杆、护套的沉降板,并使测杆高出填土面50cm。埋设时要注意底板放置水平,可以先用中、粗砂垫层找平,用钢尺和锤球检查垂直度,采用原位土将基坑回填密实。

(2)埋设完毕后,填写沉降板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

(3)随着填土增高,将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保证测杆和套管高于填土面,以防止填料落入阻碍测杆自由沉落。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应不小于50cm。

(4)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杆,防止车辆碾撞,其周围的填料采用人工夯实。

8.1.4数据采集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定期(或对测量数存在疑问时)对观测基桩进行复核,记录测量数据。

8.1.5观测频率

填土高度小于2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m高度后,每天观测一次,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8.2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

8.2.1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用途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剖面沉降管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位移观测桩 按设计图制作 根据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 水准仪 徕卡DNA03 5 沉降变形观测 全站仪 徕卡TCA1201+ 1 位移观测 综合沉降仪 JMZX-7000 1 剖面沉降观测 因瓦尺 3m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变形观测 因瓦尺 2m 配置两把 低矮结构物观测 人员配备

工种 数量 用途 测量人员 15 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水准基点埋设 8.2.2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制作

按5.2.2节中尺寸要求制作。

8.2.3埋设要求

(1)路基基床表层填筑完毕后,测量放样,定出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断面及测点位置。

(2)将路基面沉降观测桩打入路基中,桩身平原地面。

(3)埋设完毕后,填写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考证表,记录好测点埋设时间、位置、初始高程等数据。

8.2.4数据采集

沿线路纵向布置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用DS05或DS1水准仪配合因瓦尺进行测量,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环线,再由水准环线中的固定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日常观测,记录整理测量数据。

8.2.5观测频率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7~15,强度不底于C15。截面尺寸为0.15mX0.15m,长不小于1.5m(详细尺寸请参照成绵乐施路专-30-2)。

8.3.3埋设要求

(1)边桩埋设在两侧坡脚外约2.0m处,长度不小于1.4m,直经10cm。

(2)边桩采用打入方式埋设时,直接打入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3)边桩采用人工挖坑方式埋设时,人工开挖基坑,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再采用C15砼(或水泥砂浆)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的稳定。

(4)埋设完毕,填写埋设考证表,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

8.3.4数据采集

位移观测数据采集:

(1)观测前使用全站仪按全圆测回法沿线路纵向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将测量成果平差处理后作为布置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埋设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桩点。

(2)平面变形观测网建立后,根据两侧通视条件,可以采取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或坐标测量法进行位移观测。

①视准线法

当通视情况较好时,在地基变形影响范围外的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上设置置镜点及基准点,通过多次测读被测点与基准点间夹角变化情况,计算确定被测点位移情况。











②前方交会法

前方交会法是一种较普遍的观测方法,测点布置比较灵活,适应性强,如图在A、B两点设站,测得α、β两角,通过坐标正算求得P的坐标,计算观测点的位移情况。















③坐标测量法

坐标测量法是利用平面变形观测网中的控制点作为基准点,通过直接测读位移边桩测点的坐标,经过多次测量比较计算确定测点的位移量。

沉降观测数据采集:

沿线路纵向布置沉降变形观测高程控制网,用DS05或DS1水准仪配合因瓦尺,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闭合差不大于±0.7√nmm,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环线,再由水准环线中的固定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日常观测,记录整理测量数据。

8.3.5观测频率

边桩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7~15,强度不底于C15。截面尺寸为0.15mX0.15m,长不小于1.5m(详细尺寸请参照成绵乐施路专-30-2)。

8.4.3埋设要求

(1)位移桩埋设可以采用人工挖坑后,将预制桩放入坑内固定稳当,再采用C15砼(或水泥砂浆)浇筑固定,确保位移桩埋设的稳定。

(2)位移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0.1m,埋设于距高路堑坡顶5m、10m及各级平台上。

(3)埋设完毕,填写埋设考证表,记录测点埋设时间、位置。

8.4.4数据采集

(1)观测前使用全站仪按全圆测回法沿线路纵向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将测量成果平差后作为布置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埋设平面变形观测控制网桩点。

(2)平面变形观测网建立后,根据桩点通视条件,可以采取视准线法或坐标测量法进行位移观测。

8.4.5观测频率

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位移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位移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8.5剖面沉降管的观测

8.5.1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用途 剖面沉降管 按设计订购 根据断面设计数量配备 路基沉降观测 综合沉降仪 JMZX-7000 1 剖面沉降观测



人员配备

工种 数量 用途 测量人员 3 现场观测、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控制网桩点埋设

8.5.2剖面沉降管的测量原理:

一套剖面沉降管装置由测斜管、接头(带螺钉)、孔口盖等组成;它具有4个互成90度的导槽,作为活动测斜仪探头导轮的导向槽,使他们保持在一定的方向上,通过所测试的数据处理缉私处路基的一个断面上(横向)不同点位的地基沉降量。精度要求8mm/30m,灵敏度0.01mm。

8.5.3埋设时间及位置要求:

剖面沉降管的埋设目的是作为沉降变形观测校验检核所用,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所处的监测断面类型及工程结构型式确定检核数量(检核数量在一般地段为剖面总数的25%,桥路、涵路、隧路、堤堑、桥桥、桥隧等各类型过渡段路基范围为剖面总数的50%)。

埋设位置及时间:剖面沉降管埋设在基床底层顶面,也即在施工基床表层之前应进行埋设。其余各类型断面断面应在路基基底处理完成后,在基底碎石垫层顶部开槽埋设。

8.5.4安装方法、布骤及注意事项

(1)在需要进行剖面沉降管埋设位置及时间到位后,首先用全站仪测定观测断面的中心里程及埋设方向。

(2)当路基基底碎石垫层施工完成后或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在垂直线路方向开挖出宽20cm,深20cm左右的沟槽,整平槽底并在沟底铺设一层5cm左右厚的中粗砂并找平,后安放剖面沉降管,然后再在剖面沉降管顶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于碎石垫层顶部平。

(3)在铺设沉降管时应按照设计用螺钉进行组装并逐节对口连接成一根,管两端用管盖封住,并预先在导管内穿一条镀锌钢丝绳作测试时来回牵引沉降仪用。

(4)每侧要伸出路基坡脚2m,为防止沉降斜管被损坏,管头两端用C20混凝土浇筑保护井,井壁厚30cm,井内断面尺寸90cm×120cm,井深100cm,同时应做好井内及周围的排水,使排水畅通。

(5)沉降管连接时要特别注意导线槽的对正,不得扭曲。连接方法如下:每节沉降管上套入连接管的长度的一半,对正连接管上的槽接下一节管,检查各节管的连接良好及导向槽对接正确后才能铺设,为防止泥砂从连接管段进入管内,在路堤外面的沉降管接管均应以重300克的无纺土工布包裹,外用塑料绳扎紧,无纺土工布接口处用电工胶布粘接。观测点横断面见图。

(6)沉降管铺设时,一对导槽要与地面垂直放置,另一对导槽要水平放置,并预先在测斜管内穿入测绳(或细钢丝绳)一根,用于测量时拉测头用。

图8.5.4剖面沉降管埋设示意图

8.5.5观测与数据记录、整理

(1)在两个出口处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测管口的水平高程。

(2)做好考证表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轴向位置、孔号、二个孔口高程、管长、测量仪器型号、率定系数、埋设人员及日期等。

(3)测量时先要做好仪器的率定工作,在导管口水平处设置水平点,使仪器在孔口处调零。

(4)将电缆线与指示器连接、测头、电缆、仪器要连接正确。

(5)仪器调零时,要先把测头导轮对准垂直导槽放在导管内3~5min,使测头与地下温度平衡。

(6)测量时,一端缓慢地拉测绳、另一端缓慢地放电缆,使测头在管道内行走平稳,两端配对讲机联络,以保证动作协调,每50cm为一测点、待读数器稳定后,读取数字,来回往返读数2~3次、在同一测点的数字力求准确,误差不得超过0.3~0.5mm。

(7)测量结束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按照成绵乐公司《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沉降观测相应表格要求填写数据。

9桥梁工程观测作业

9.1观测项目

桥墩台均匀沉降及相邻桥墩台沉降差







9.2设备及人员配备

设备/元件配备表

设备/元件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用途 水准仪 DNA03 5 沉降观测 因瓦尺 每台水准仪配备1套 沉降观测 人员配备

工种 数量 用途 测量人员 15 现场测量、数据采集、测点维护 辅助人员 根据需要配备 观测点选择、水准基点埋设 9.3观测点选择

在桥梁墩、台上布设测点。测点一般布置在墩、台顶的中部

9.4数据采集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定期对观测基点进行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9.5观测频率

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

10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10.0.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线下工程沉降作系统评估,确认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10.0.2评估除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线下工程的单个测点评估外,同时应进行区段线下工程综合评估。

10.0.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10.0.4采用曲线回归法进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要求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2。

10.0.5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法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结合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观测情况,总结沉降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

10.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10.1.1判定标准: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0m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0mm;无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沉降预测经过,个月大于8mm。预测时间满足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

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指数曲线法Verhulst法、Asaoka法、灰色系统GM(1,1)算法等8种方法。

10.1.3工后沉降的计算:

设计工后沉降量按S工后=S1+S2计算,其中S1为路基铺轨后运营100年发生的沉降,采用曲线回归方法获得,S2为无碴轨道结构自重荷载发生的沉降,计算用压缩模量可根据观测资料反算获得。

10.1.4计算沉降和观测沉降的比较:

由于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估,来验证和调整设计参数与措施。

通过沉降观测和评估来确定路基的真实压缩模量Es,以确定无碴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工后沉降;

如观测到的沉降量超过设计沉降量计算值的20%时,经过排除人为错误与设备故障,可尽早检查设计,采取措施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10.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10.2.1判定标准:

(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框构、旅客地道及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大于8mm。间隔一般不少于,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沉降预测的时间满足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

Ф(∞):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Ф(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

Δ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

Δ允许:L≤50m为10mm;L>50m为L/5000或20mm。



(1)对于一座桥不仅要进行单个墩台的沉降分析,同时也要对全桥作综合评估,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当桥长很大时可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进度划分部分区段。

(2)对于单一墩台的观测数据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架梁之前、架梁后至铺设二期恒载前、铺设二期恒载后至钢轨锁定前、钢轨锁定以后。综合评估时,对于预制梁桥,分桥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为基础施工完成~桥墩完成、架梁前后、架梁后至铺设钢轨之前、铺设钢轨至钢轨锁定之前、钢轨锁定之后至正式运营之前、正式运营之后等多个阶段。

(4)桥涵沉降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1/1000。

10.3.4评估方法:过渡段工程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执行在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平行观测报告…”。

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别命名为:“一测队、二测队…”。

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2009年3月4日观测则命名为090304;如当天有4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090304(1)、090304(2)、090304(3)090304(4)命名。

五级文件夹内应包含电子水准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和控制点高程文件,以及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表文件、平差成果文件,说明文件。

11.2.3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以“标段号-项目部-测队号-观测日期.后缀名”的格式为准。例:二标段、2项目部、2项目部在08年10月11日进行的观测文件,文件名可命名为“2-2-2-081011.dat或2-2-2-081011.gsi”。原始观测文件常见形式一种为LeicaDNA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GSI格式的文件,另一种为TrimbleDini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DAT格式的文件,两种文件格式不同。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同由仪器自动生成,计算人员不得改变。

11.2.4控制点文件命名规则

控制点文件名应与相应的观测文件名同,仅在后缀名上加以区分,控制点高程文件以.BM1为其后缀名。例:观测文件名为2-2-2-081011.dat或2-2-2-081011.gsi,其相应的控制点名应为2-2-2-081011.BM1。

BM1文件的格式如下: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

11.2.5其余文件命名规则

其余文件均根据原始观测文件与控制点文件进行计算得出,文件名均与观测文件名同名,根据不同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

观测手簿文件:1-1-2-081011.xls

高差文件:1-1-2-081011.hdf

平差文件:1-1-2-20081011.in1

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1-1-2-081011.gco

平差计算文件:1-1-2-081011.ou1

平差成果文件:1-1-2-081011.our

11.2.6说明测量时的天气情况,温度,另外对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超限重测、测点破坏后恢复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

要求以上文件以纯文本格式提供,详细要求见附件3。

11.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11.3.1观测点编号

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为保证每个观测点的编号均为全线唯一的,同时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

里程 测点类型编码 测点位置编号 里程采用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公里标,后3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编码采用1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1位阿拉伯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

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11.3.1。

表11.3.1测点类型英文字母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表

测点类型 测点类型编码 测点位置及其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 沉降板 L 基底(1)、路基面(2) 观测桩 G 左(1)、右(2)、中(3) 分层沉降观测点 F 中(1) 位移边桩 W 左(1)、右(2) 剖面管 P 基底(1)、基床底层顶面(2) 承台观测标 C 观测标1(1)、观测标2(2) 墩身观测标 D 左(1)、右(2) 桥台观测标 T 观测标1(1)、观测标2(2)、观测标3(3)、观测标4(4) 梁体徐变观测标 X 左1(1)、右2(2)、左3(3)、右4(4)、左5(5)、右6(6) 涵洞观测标 H 左1(1)、左2(2)、中3(3)、中4(4)、右5(5)、右6(6) 隧道观测标 S 左(1)、右(2) 例如:DK40+100.25断面的路基面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0040100G1;

DK500+315.23的桥墩右侧观测标的测点编号为:0500315D2。

11.3.2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涵洞采用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

11.3.3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要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省略。

11.3.4转点输入

所有转点均以“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

11.3.5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1)工程类型: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

(2)测点的类型有: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深层沉降仪、位移边桩、剖面管、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隧道观测标。

(3)测点位置:按照下表输入:

表11.3.5.1测点位置属性表

测点类型 可选的位置属性 说明 沉降板 基底、路基面 \ 观测桩 左、中、右 \ 位移边桩 左、右 \ 承台观测标 观测标1、观测标2 观测标1指左侧小里程角处的观测标、观测标2指右侧大里程角处的观测标 墩(台)观

测标 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3、观测标4 对于墩身:观测标1为左侧观测标,观测标2为右侧观测标。对于桥台设置四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在小里程左侧,观测标2设置在小里程右侧,观测标3设置在大里程左侧,观测标4设置在大里程右侧。 梁体观测标 左1、右2、左3、右4、左5、右6 左1指小里程端左侧,右2指小里程端右侧,左3指中间断面左侧,右4指中间断面右侧,左5指大里程端左侧,右6指大里程端右侧 涵洞观测标 左1、左2、中3、中4、右5、右6 左1指线路左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左2指线路左侧大里程的观测标,中1指线路中心小里程的观测标,中2指线路中心大里程的观测标,右1指线路右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右2指线路右侧大里程的观测标; 隧道观测标 左、右 \ 其他情况 根据实际位置输入 如剖面管可输入“基底”、“基床底层顶面”。

(4)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0。

(5)填挖高度:当观测点所在位置的工程类型为路基、涵洞、过渡段时,输入该测点处路基面的填挖高度,单位为m。

(6)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下表填入:

表11.3.5.2基底处理类型表

工程类型 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 路基 强夯、换填、排水固结、搅拌桩、旋喷桩、

CFG桩网(板)、管桩网(板) 桥梁 明挖基础、嵌岩桩、摩擦桩 其它 根据实际的地基处理类型填写 (7)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m。

(8)处理深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深度,对于换填输入换填厚度、路基桩基输入桩长、桥梁桩基输入桩长,单位为m。

(9)工程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称,例如:XX大桥,XX隧道等。

(10)测点属性填写要求:

不同类型的观测点需录入的属性信息有所不同,需要填写部分详见下表。

表11.3.5.3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填写要求

测点编号 工程类型 测点类型 冠号 里程 测点位置 距线路中心 填挖高度 基底处理类型 压缩层厚度 处理深度 墩高 涵顶填土高度 围岩类别 工程

名称 备注 沉降板 ★ ★ ★ ★ ★ ★ ★ ★ ★ ★ ★ ☆ ☆ 观测桩 ★ ★ ★ ★ ★ ★ ★ ★ ★ ★ ★ ☆ ☆ 位移边桩 ★ ★ ★ ★ ★ ★ ★ ★ ★ ★ ★ ☆ ☆ 剖面管 ★ ★ ★ ★ ★ ★ ★ ★ ★ ★ ★ ☆ ☆ 分层沉降观测点 ★ ★ ★ ★ ★ ★ ★ ★ ★ ★ ★ ☆ ☆ 承台观测标 ★ ★ ★ ★ ★ ★ ★ ★ ★ ★ ☆ ☆ 墩(台)观测标 ★ ★ ★ ★ ★ ★ ★ ★ ★ ★ ★ ☆ ☆ 梁体观测标 ★ ★ ★ ★ ★ ★ ★ ☆ ☆ 涵洞观测标 ★ ★ ★ ★ ★ ★ ★ ★ ★ ★ ★ ★ ☆ ☆ 注:表中标有“★”为必填属性,标有“☆”的为选填属性,空白的为不需要输入。





11.3.6附件四、附表1~附表16数据录入通用要求:

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成绵乐城际客专铁路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开工日期 建设单位 现场项目负责人 设计单位 现场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 2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3 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 4 专业观测人员情况 5 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6 地质勘测资料 7 开工报告 8 9 附件材料 1.

2. 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

总监理工程师:

年月日 注: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

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成绵乐城际客专铁路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标段名称 单位(项)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工程位置(里程) 观测开工日期 观测完成日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质量负责人 序号 观测项目 观测情况记录 观测结论 1 2 3 附件材料1.

2. 参





















字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咨询单位

评估单位 建设单位

注:本表一式6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评估和建设单位各1份。





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以电子水准仪直接导出,不需要人工干预。

2、控制点文件: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

3、观测手簿文件:按附表2

4、高差文件:见表1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5、平差文件

控制点1,高程1

控制点2,高程2

……

点号1,点号2,高差12,距离12

点号2,点号3,高差23,距离23

点号3,点号4,高差34,距离34

……



表1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测站后视前视后尺读数1后视距1前尺读数1前视距1后尺读数2后视距2前尺读数2前视距2视距长累计视距长测站高差累计高差

Start-Line

1CPII07311.1572334.2281.1895934.5851.1571934.2531.1895834.58968.82768.827-0.03237-0.03237

21S0191.392988.3030.560278.1731.392998.3020.560128.17616.47885.3050.832790.80042

3S019S0170.4873620.2020.5412120.1190.4873620.1930.5412120.12040.317125.621-0.053850.74657

4S017S0150.5792120.1870.6498520.0460.5791220.1890.6498220.05040.236165.857-0.070670.67590

……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

高差闭合差计算结果

---------------------------------------------------------------------

附和路线号:1

线路点号:CPII073S019S017S015S013S011

S009S007S005S003S001BM28

高差闭合差:-0.61(MM)

闭合环长度:0.6250(KM)

平原限差:3.1623(MM)

---------------------------------------------------------------------

闭合环号:1

线路点号:CPII073S019S020

高差闭合差:0.37(MM)

闭合环长度:0.2240(KM)

平原限差:1.8931(MM)

---------------------------------------------------------------------

闭合环号:2

线路点号:BM28S001S002

高差闭合差:-0.04(MM)

闭合环长度:0.3970(KM)

平原限差:2.5203(MM)

---------------------------------------------------------------------

……

……

……

……

7、平差计算文件

-------------------------------------------------------------------------------

已知高程

-------------------------------------------------------------------------------

序号点号高程(m)

1CPII07374.4907

……

-------------------------------------------------------------------------------

概略高程

-------------------------------------------------------------------------------

序号点号高程(m)

1CPII07374.4907

……

-------------------------------------------------------------------------------

测段实测高差数据统计

-------------------------------------------------------------------------------

序号起点终点高差(m)距离(km)权

1CPII073S0190.800420.085011.765

……

-------------------------------------------------------------------------------

高程平差值及其精度

-------------------------------------------------------------------------------

序号点号高程(m)中误差(mm)

1CPII07374.49070

……

-------------------------------------------------------------------------------

高差平差值及其精度

-------------------------------------------------------------------------------

序号起点终点高差平差值(m)改正数(mm)中误差(mm)

1CPII073S0190.80038-0.040.20

……

-------------------------------------------------------------------------------

高程控制网总体信息

-------------------------------------------------------------------------------

已知高程点:2

未知高程点:24

高差测段数:44

PVV:19.445

自由度:20

验后单位权中误差:0.986

-------------------------------------------------------------------------------



8、平差成果文件

序号,点号,高程,高程中误差,观测日期,

1,S019,75.29108,0.20,2008年9月27日

2,S017,75.23713,0.22,2008年9月27日

3,S020,75.15783,0.21,2008年9月27日

附件三:附表

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测点编号 测量编号 工程类型 测点类型 冠号 里程 测点位置 距线路中心 填挖高度 基底处理类型 压缩层厚度 处理深度 墩高 涵顶填土高度 围岩类别 工程

名称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测站 视准点 视距读数 标尺读数 读数差(mm) 高差(m) 高程(m) 备注 后视 后距1 后距2 后尺读数1 后尺读数2 前视 前距1 前距2 前尺读数1 前尺读数2 中视 视距差(m) 累积差(m) 高差(m) 高差(m) 测段计算 起点 终点 高差 m 前距 km 后距 km 距离 km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观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

观测

间隔 累计

天数

(天) 填土

高度

(m) 本次

高程

(m) 接管

长度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

观测点里程 观测次数 上次观测时间 填土高度(m) 基准点标高(m) 测量 观测 正向 反向 平均值 上次 本次 本次 累计 沉降 备注 位置 时间 读数 读数 标高 标高 沉降 沉降 速率 m yy-mm-dd mm mm mm M m mm mm mm/d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6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观测)

里程段落: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m) 上次磁环标

高(m) 测试读数

(m) 平均值

(m) 本次磁环

标高(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总沉降(mm) 本次分层

沉降

(m) 路堤填筑高度及其它情况 水位深度 水位标高(mm) 管口标高(mm) 注:1.每次磁环测量和沉降管管口标高测量均应对准管口固定位置。

2.每次磁环测量均需重复测量两次,并以磁环下部响声为准。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7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分层沉降汇总)

断面里程:第页共页



(天) 路堤

填高

(m) 本次分层沉降(mm) 地面

总沉降

(mm)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8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

里程段落: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m) 上次

标高(m) 本次

标高

(m) 本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累计

总沉降

(mm) 上次总水平位移(mm)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速率

(mm/d)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9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边桩位移汇总)

断面里程:第页共页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左侧边桩(编号:) 路基右侧边桩(编号:) 备注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沉降

(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沉降

(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附表10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观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1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观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12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观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附表13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施工标段: 施工单位: 桥梁名称: 所在孔跨: 桥梁跨度 跨中里程 测点备注信息: 观测期号 1 2 观测日期 距左距离

(m) 天气温度

(°C) 荷载情况 标高

(m) 徐变上拱量

(mm) 累计徐变量(mm) 天气温度

(°C) 荷载情况 标高

(m) 徐变上拱量

(mm) 累计徐变量(mm) XXX端右1 XXX端右2 差值(左3-左1) 差值(右4-右2) 平均值 梁中左3 梁中右4 差值(左3-左5) 差值(右4-右6) 平均值 XXX端左5 XXX端右6 平均徐变量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附表14沉降设计值表

沉降设计值表



序号 冠号 里程 设计总沉降

(mm) 修正设计总沉降

(mm) 单位:填表:年月日

附表15断链表

断链表

单位:里程范围:

序号 断链前冠号 断链前里程 断链后冠号 断链后里程 填表:复核:监理:年月日





























53











-71-



中铁五局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2-







A





项目部观测组参与指导和监督



P



B



继续观测或会同设计、监理、咨询、建设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γ



































变形稳定否



进行轨道结构施工等后续作业



整体施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变形情况进行总体评估。



架子队各观测组设置测点



局指挥部观测组审核



项目部观测组编制观测方案、计划





公司、监理工程师批准











采取措施处理



安全否



与警戒值对照



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观测







β角



置镜点



α角



施工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流程图



基准线



置镜点



位移边桩



路基



图8.3.4-2前方交会法示意图



图8.3.4-1视准线法示意图



基准点



测线





夹角



基准线

















置镜点



位移边桩



路基























6



5



3





4





















2













1

























献花(0)
+1
(本文系56123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