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建盏——历史的沉淀
2016-12-02 | 阅:  转:  |  分享 
  
建盏——历史的沉淀



建盏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代表,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茶界称他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

陶瓷界称他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



【名称来源】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用途】

建盏始于晚唐,盛于宋,元朝后熄火600多年。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在宋朝年间,人们喝的是压制成饼的研膏茶,因其建盏器型和质地适合点茶,其低调而变幻莫测的釉色又适应宋人审美,于是挟龙凤团茶的威名获得了从宋徽宗到朝廷百官的喜爱,上行下效,名动一时,建盏将黑釉茶盏推至宋代茶器的最鼎峰。甚至被日本茶人传回日本,成为日本国宝。

宋末元初之后,盛极一时的建盏被停烧和废烧,制作工艺湮没无闻。这让许多建盏爱好者曾为这一手艺失传感到无比痛心.



【复苏】

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原建阳市瓷厂等大批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失传数百年的建盏古老工艺得以恢复。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福建省建阳市宋代建窑遗址赫然位列其上,“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秞瓷盏闻名于世。



【特点】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

1、铁胎。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2、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这是建盏特有的厚釉在高温中流动产生,泪滴里集中显现了黑釉及其中晶体的美感俗称“釉泪”、“釉滴珠”。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3、独特。建盏内外均黑釉,以铁结晶自然形成的斑纹为饰,无法复制,制作的艺人也无法预测。因此,这种美堪称造化,或者说是一场邂逅,盏色浑然天成,独一无二。其艺术风格追求的是朴实无华,摒弃所有矫揉造作,其追求自然造化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某种极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审美时尚紧密相连。宋代文人士大夫主张崇尚自然的美学观点。强调回归宇宙本体的和谐与自然,追求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并把这一切提高到透彻悟的哲理高度。那个时代造就了建盏,建盏在造型,釉料等方面都简单到极致,使得另一些在烧成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出人意料的美显得令人沉醉。

【外传】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

建盏以日本最多,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

【水吉原窑】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遇林亭窑】

位于武夷山,与水吉窑烧制的建盏最为相近。



遇林亭窑



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献花(0)
+1
(本文系撕裂中前行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