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节 外来语素的轨迹(3)
2016-12-03 | 阅:  转:  |  分享 
  
四路径与分布路径(引进方法)关于外来语素的输入(导入、引进)之路径(轨迹、方法),有两个分析角度。笔译输入与口头输入。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特征
的文化形态的分野。一般地说,笔译输入,多介绍科技性、文化性的语素,而口译输入,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性的语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语用,两种
输入方法之间,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互动。直接输入和间接输入。一开始就以普通话的语音形式为载体,用该载体来音译外来语素的语
音的方法,叫直接(一次)输入。先以开放地区的方言为载体,用该载体来导入(音译、翻译)外来语素的语音,后再以普通话之共同语的语音为载
体,用该载体来转入(音译)第一次音译后的外来语素的语音的方法,叫间接(二次)输入。当然,在一些方言(非共同语)之语用区域内,还有许
多未被普通话之共同语所吸收(第二次输入)的一次输入的外来语素,这些一次输入的外来语素,是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眼下仍还不
能算作普通话之共同语里的间接(二次)输入的外来语素。分布(语用范围)尽管某些间接(二次)输入外来语素的音译方法(结果),带有一定的
地方性(特色)——第一次音译方法之部分(外因),可是,既然二次输入后的外来语素,作为共同语词汇的一部分,那么,这种地域差异的第一次
音译方法之外因部分,便不是最主要的第二次音译方法之内因部分。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外来语素引进后的语用分布,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用两个
人群来概括(代表),一是知识群,二是市民群。不同的人群所常用的外来语素及其言语(语用)语境,都不相同,因此,这种语用分布,也可以说
是一种语体(口语和书面语)分布。详细说,知识人群常用专业术语或文化层次较高的外来语素,而且,多数外来语素是笔译输入,许多外来语素还
是直接引用原形或原文缩写。城市居民因为接触外来文化较多,所以,口头或多或少地会带上一些外来生活用语。这种人群(语用范围)的分野之现
象,实质上是:文化的分化(异化)导引了语用者心理的共振(一起分化)。详细说,限于文化层次的区别,一般市民不愿意使用也不会使用科技等
外来语素,而知识分子对待某些日常语的选择,则又常常有其自身的思考——会使用却不愿意使用日常等外来语素的个人主见,因此,知识人群所使
用的外来语素,多数为了科学的严密性、统一性和简洁性等思想之心理原因;市民人群所选用的外来语素则有一定程度的追新求洋的感情之心理因素
。五演变结局分析自从外来语素被汉语吸收进来,外来语素便也成为汉语词汇里的一员,因此,该类外来语素,自然也要对应着汉语演变的节拍(
轨迹)。详细说,在外来语素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因被母语语素排挤而淘汰了;有的因成功地经受了语用选择(范围)的考验,而取得了与
母语语素同等的地位(语用范围);有的甚至因异化(取代)母语语素的语用范围而撵走母语语素的地位,总之,外来语素的发展情况,复杂多变。
下面,分别谈谈它在演变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异化所谓异化,是指外来语素侵蚀和取代(异化)母语语素的语用范围。就被取代的母语语素和母语的
意译方法等形式看,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汉语语素被取代。这是出现在外来语素与母语语素之间的异化。就目前所取代的语用范围看,这种外词异
化汉词的现象有三个特征。(1)地方性。地缘(不同地理的缘由)使得像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方言,在接触外来文化上,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
——接触性,因此,这些地区方言的外来词的异化功能的概率,自然高于其他内地方言。在这些地方,外来词,还不只有异化功能,有的在此异化之
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新的用法——造出了新的含有方言特色的外来词。(2)职业性。不同职业所接触的外来语素的情况,也不同。详细说,像科技
、医药、涉外经济等行业的外来语素使用频率,就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外来语素的使用,对国外经济、技术的引进,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
,这些专业术语的外来词的异化功能的概率,自然比其他职业,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和迫切性。(3)年龄性。不同的年龄心态——例如当代青年追新
(追求时髦)求异(猎奇)的心理——所接触的外来语素的情况,也不一样。进一步地从能取代的外来语素的语音形式看,汉语词语(汉词)被外词
异化的现象,还可以分为两种。以外语字母的缩写的语音形式,来代替(异化)汉语词语。以外语语素的语音形式,来代替(取代)汉语词语。在口
语之语用范围里,外词异化汉词的现象,一般均属此第二种现象。其实,改革开放也好,工作需要也好、时髦心理也好,导致外词异化的最关键的原
因,还在外来语言本身,详细说,这些能异化的外来语素,要么在语音结构(语音组合规律、音系)上、要么在书写笔画(文字形式)上,都要比相
应(被异化)的汉语语词,更容易理解和便捷实用。汉语的意译方法被排挤(取代)。意译和音译,皆为引进外来新概念的翻译手段。不过,意译之
手段(方法),更近于(属于)汉语语用者(中国人)自创新汉词的构词理据,音译方法,才属于用来引进(翻译)外来语素的主流手段。详细说,
一般的,意译之翻译的手段,表现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感之心理,就是说,含有母语语法组合规律的母语词,对有些含有外语语义组合规律的外来
复合词,具有强烈的同化(汉化、翻译、表示)作用,但是,还有些含有不跟汉语语义组合规律对应的外来复合词的新概念,不适合用汉语意译之手
段来同化,因此,音译之方法,完全可能排挤意译之方法。(二)生存词语的生存,主要是语用方面的生存,就是说,长期脱离语用的词语,也就意
味着它的消亡或淘汰。经考察我们发现,外来语素在现代汉语里,主要有三种生存方式。成为根词(活位单说或活位单用的实语素,详见第六章第三
节)。这是一类汉化程度极高的外来语素。例如,就语法功能而言,这类外来语素,既能构词,也能造句。单独成词(成为只能活位单用的实语素)
。这些外来语素,在汉语中,流传很广,经久不衰,有的甚至进入了常用词汇圈。但是,由于其语用的语音形式,已经是多音节,所以,多音节活位
单用的外来语素,若再按照汉语语素语法组合规律之方式来构成多音节汉语词,则会不适应(对应)汉语词汇的语音形式双音节化的趋势,因此,这
些外来语素,极少用于构词,多数只能单独成词。注意,大部分外来语素的演变结局,都是趋于单独成词这一主流结果。寄生依附(成为非活位构词
的实语素——化石语素)。这些外来语素,没有活位单说或活位单用之语法功能,多数只能凭固定位置跟汉语语素组合成一个复合词——定位构词,
因此,一旦脱离了该汉语语素之组合对象,这些外来语素,便没有任何的语言意义与语法意义。当然,有些半活位构词的实语素的构词能力,还不弱
,位置也稍为灵活——介于活位与定位之间。淘汰外来语素的淘汰形式,有两种。社会自然淘汰。这是:有些外来语素伴随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消亡
或更名,而消失的一种淘汰。母语同化淘汰。这是:用有些外来语素,因其汉语之母语的意译方法取代(同化)其汉语之母语的音译方法,而消失的
一种淘汰。详细说,一般说来,一个外来概念的引进初期,人们为了便捷使用之原因,而多用母语音译之方法,来引进(翻译)它,但是,随着后期
人们对这些外来概念的深入了解,人们才逐渐地用汉语之母语的构词方法(意译方法),来取代(同化)该外来概念的音译方法,用母语意译方法来
翻译出的汉语词,更加明确且便捷地被人们所表示(理解)与交际(运用)。于是(因此),含有这些外来概念的语言形式——复合词,依旧存在,
但是,这些外来概念之语义内容,却被汉语复合词的语言意义所淘汰(同化)了。注意,第二种淘汰现象里,能取代这些外来语素的汉语之母语形式
——汉语词语,都是词或短语等汉语语素的组合体,因此,能取代的汉语词语,跟这些被取代的外来语素,没有一一对应的现象。因此,这种外来语素不对应汉语语素组合体的现象,不仅符合汉语吸收外来语素的习惯(意译之手段),而且,说明了汉语吸收外来语素的原因——填补空白、扩大词汇。另外,第二种淘汰方式,是汉语同化外来语素的主要方式。该主流方式,也可以说明(证明、代表)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精密化和民族化的趋势。
献花(0)
+1
(本文系不可再分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