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联的特点
2016-12-09 | 阅:  转:  |  分享 
  
对联的特点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先说
字句灵活。律诗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词按词牌填写,各有规定字句数,如《浣
溪沙》上下阕各3句,共42字,《满江红》上下阕各11句,共93字。对联则不然,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最短的联,《挽九
·一八死难者》:死“生”(注:此“生”字倒写)只有2字。《庐山含鄱口石坊》联湖光山色共4字。人名巧对:孙行者胡适之
共6字。各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至于上下联各4字者,比比皆是,无须列举。长联更无字数句数限制,梁章鉅认为40字为长联,而孙髯的
《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正由于不受字数限制,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
。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如无情对: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梅黄”应作“黄梅”,
为使“梅”与“李.对,“黄”与“白”对,错位为“梅黄”。程砚秋由上海到北京演出,有人赠以联: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联首嵌砚秋原
名,下联为使“上海”与“天下”对,故错位为“海上”,有时为强调某一成分而倒装,如格言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原是“有
未曾经我读之书”“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思平淡,现在把“有”的宾语“书”,“无”的宾语“事”提到主语位置上,读起来就增加了警策性。
然而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仗.它的要求是严格的。所谓对仗,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
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清人李渔有《笠翁对韵》,内容涉及到对仗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们试
以“一东”开头一节来分析:一、二两句“天对地,雨对风”,是要求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汉语
中名词最多,于是古人又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宮室、服饰、饮食、文具、文学、器物、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
严格的对仗当然要像《笠翁对韵》所举的那样让同一小类内的名词相对。但这确实很难,如杭州西湖岳庙内有一副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
辜铸佞臣其中“山”对“铁”、“骨”对“臣”,都是不属同一小类的名词,实际上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接着六句“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
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这是说上下联的结构应该相应.也就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最后
八句“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节奏要相同,句式要相应。“风高”两句都是“二三”节奏.“牛女”两句则同为“四三”节奏。“十月”与“三冬”联虽较长,但也是
由“二二、四三”节奏构成的。第二,平仄要协调。古人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因为“不平”,所以通称为仄声。对联
上下联的平仄声一定要相对,这样读起来才和谐悦耳。平仄相对的方法,与律诗相同。以五言为例,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种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风高”两句的格律就属后一式。七言的格式也有两种,在五言的基础上于每联句首加两字,逢平加仄,逢仄加平;
所加两字的平仄声相同。对联的句型长短自如,平仄协调。总的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即每联内平平仄仄必须相间,两联间同一位置上的字平
仄必须相对。五、七言对联由于与律诗诗句相同,因此格律要求也比较严格。尽管如此.也仍有可以变通的地方。一般来说(以七言为例),节奏点
(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声是固定的,不允许改变。但第一、三、五字则有时候是可以变动的。如“牛女”两句的声律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上联第一字“牛”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第三字“二”则应用平声而现在用了仄声,这都是允许的。第三,联脚(即上下联的最
末一字)的平仄也是固定的。上联用仄声收,下联用平声收。这与律诗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上下联内又包含有几个分句,那就要注意分句句脚的平仄
协调。如“十月”几句的格律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两个分句的句脚是“平、仄”,下联句脚为“仄
、平”,正好相对。以上有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平仄协调几方面,是对仗的一般规律。对于那些立意新、内容好的对联,即使
在对仗上稍有小失,也不必求全责备。尤其是撰写长联的时候,由于文字较多,节奏与句法不免复杂,要求词性、结构、平仄严格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更允许有些变通。出于对仗的需要.上下联同一位置上避用相同的字,是对联写作的常规。如湖南岳阳楼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著两
个“天下”,以突出洞庭湖之壮观和岳阳楼的雄奇,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修辞现象,这种变通,未尝不可。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它既表现在形式上,
同时也反映在内容上:上下两联语意必须相联而不重复。从上下联关系上对仗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联在内容上是并列的,明代解
缙有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下联互相补充,没有主次之分,妙在借助比喻讽刺了那些徒有虚名、不学
无术的人。正对忌合掌,也就是上下两联不能说的完全同义。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云泽是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满”与“深”
都是月朗光足之意,因此上下联完全同义。反对,上下联在内容上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如: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
十日寒上联正说,下联反说,把治学之道阐述得十分透彻。又如钟馗庙联:奇才人不识怪貌鬼能钦钟馗是传说中的一位貌丑心美的捉鬼之
神,他对鬼凶而对人善,民间奉之以辟邪驱鬼。传说他活着的时候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羞归故里,触阶而死。上下联首二字互文,而以“人不
识”与“鬼能钦”来对比映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给人强烈的震撼。串对,也称流水对,上下联在内容上或为连貫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是目
的关系,等等。如果两联分别独立开来,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白。如广州鼎湖半山亭联:到此处才行一步望诸君莫废半途在内容上,下联是
紧承上联而发的。给人以忠告,使人增添前进的勇气。又如启功有联曰: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上联假设,下联推论,写得耐人寻味。对仗决定了对联的匀称性,而勻称性也规定了对联的书写格式。对联直行书写,悬挂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字数较长的对联如一行写不完时,可换行写下去,但上联是从右往左排,而下联从左往右排,以求对称平衡。换行后第一字也应与前一行排齐,不得高于或低于前一行。
献花(0)
+1
(本文系香山梦艺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