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当代散文投稿作品
2016-12-13 | 阅:  转:  |  分享 
  
当代散文投稿作品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徐东风

-

南雁北归,草长莺飞,春姑娘带着些许的寒意,脚步轻盈的来到了我们身旁,你看那返青的麦苗,你看那河边的翠柳,你看那曾经灰色的冬季无不染上春的色彩,还有那渐绿的枝桠是否有了花香鸟语,朋友们,春天已经来了……

你听,那缕缕的春风带着鸽哨,吹绿了大江南北,河畔的翠柳像刚刚出浴的少女着一身浓妆踏着春风飘然而至,飘散着缕缕沁人心脾的花香,多情的春风啊你梳理着她像千万枝柳条一样柔美的秀发面带期盼来到了我们身旁,她鼻翼翕动口中喃喃私语,好像在说:“春天来了!”还有那绿黄色的竹林外,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的桃花在晨露滋润下更增添了几分妖冶,在晨光中鲜艳照人,尽情的炫耀着;好像她就是这个季节的主人;村头的小河里,残雪消融,鸳鸯在水中尽情的游戏,它们最先感知春的到来。河滩上已经长满了野草、花儿,芦笋也开始慢慢的抽芽,春天来了!你看那丝丝飘落的春雨就知道春天来了,那悄然而至的春雨呀,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眷恋飘落下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渐绿的田野充满了生机,幽幽的小径飘散着阵阵野花的香气,那早早到来的昆虫在晚风中舒展羽翼、在黄昏里若隐若现,好像在寻找来时的踵迹;那条通往南北的河道里,一叶扁舟慢慢的行驶着,船头的桅杆上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就像大海里的航标灯,显得格外明亮,无私地照射着河面,远远望去,波光粼粼,使春天的黄昏增加了一点点缀。当和煦的春风赶走黑夜的时候,被春雨侵润过的土地上布满了各色的花瓣,可谓是落英缤纷,煞是多彩绚丽;你看山间的小溪,在春雨的鼓舞下,流的是那么欢畅,那么淡定,那么悠闲,那么的清澈,那些美丽的春花,红的、黄的,蓝的,还有紫色……被昨夜的潇潇春雨吹打,从容地落在小溪的怀抱,很逍遥的顺流而下,去寻找他们的梦想。我们从孟浩然的《春眠》里感受到了春的温馨,你看大诗人在这温暖的春夜中,睡得真是酣畅淋漓,以至春日临窗,才甜梦初醒。足以让人感觉到春天的莅临,你看窗外,那春天的早晨各种鸟儿站在晨光初染的枝头,好像一支乐队,竞相唱和,看谁的声音优美,看谁的歌喉动听,一派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人勤春早,别在睡懒觉了”。春天来了,和煦的春风逼走了些许的寒意,那些野炊的少男少女们,在这万紫千红的世界里,无忧无虑的嘻嘻着,那甜美无邪的笑声惹得鲜花不顾季节的盛开着;他们时而追逐着,时而打闹着,就连春耕的老农忘记了手中的活计,向他们翘首观望,还带着被幸福感染了的摸样;他们时而含羞而诉,诉说着各自的爱恋和相思,那深情的倾诉,感动了河岸上的垂柳也害羞的垂下了头。朋友,你看,春光烂漫,满园春色,春风催开了飘香的闺房,妆扮一新的女子走下楼来面带迷人的微笑,人与春光一样美好,却深锁空院无人欣赏,她悠闲的数落满园春花来体会春天的温馨,不料无知的蜻蜓却偏爱美人新妆,竟然飞上玉搔头,这多情的蝴蝶呀却不解少妇的风情,兀自扫了少妇思春的心情,使本来醉如春光的少妇凭添了几分忧愁,难道这姹紫嫣红的春天也有几多忧愁,原来她在思念远方丈夫,不知何日是归期!?是呀,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儿次第开放了,那么绚丽夺目。田野里油菜花遍地开放。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花蕊上,那彩色的羽翼在春风中摇摆着,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是美不胜收!油菜花的美丽,也吸引了成群结队的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地忙碌着;田间里辛勤的人们像蜜蜂一样忙着春耕、春种,他们播种着丰收的希望,也播种着春天的芬芳,更在下一个季节酿出美好的生活,像蜜一样甜,像花一样香。

-

《黄昏感慨》

作者:徐东风

-

黄昏一直以来被历代的文人墨客冠以伤感悲怆的情怀,并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其实我以为,黄昏的美景和黄昏所赋予的意向还是很美丽的,我们应该热烈的赞美她,歌颂他。

??一说黄昏,当然离不开西坠的太阳,当太阳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他就会带着疲惫慢慢的向西游去,并一扫白日的灿烂和艳丽,开始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向人们展示他规程前的壮丽一幕并慢慢地踱进天幕里面,等待次日黎明的到来。

??春天的黄昏有他独有的魅力,当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带着倦怠回到各自的家里,绿色原野开始变得寂静起来,夕阳映照的露珠在绿色的秧苗上散射出金灿灿的光辉,这个时候只能听到暗处小溪欢快的流水声,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各色昆虫,远处的白杨树懒散的在和春风中摇曳,只听的树叶在寂静中沙沙作响,加上远处树林中的几声雁鸣为春天的黄昏加上了美妙的和声,几颗星星在夕阳的余晖里展示着各自的光彩,在落霞的色彩中散发着熠熠的光辉,时不时还眯起了眼睛,似乎在像夕阳说:“赶快走吧,以后的时光是我们的!”太阳却带着慵懒的身子不情愿的离开这个美好的景色。

??披着夕阳金黄色的马路上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马达声,你看那夕阳下的小径上还有慢慢悠悠散步的老少男女,他们那种悠闲的神态和黄昏里的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春天的黄昏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天的黄昏也是很美丽的,当一天的燥热烦躁了人们的思绪,黄昏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找凉爽的地方,河岸旁,垂柳下,夕阳金黄色的余晖轻拂着人们的脸庞,微风拭去白日里的彷徨,看湖中鱼儿飘荡,看鸟儿飞起又落寻找栖息的地方,听知了在林间热闹的鸣叫,它们的叫声似乎给夏日的黄昏增添了季节的特征。

??走进夏日的黄昏,看一天向晚的蓝天,观流云随风飘远,遥望远山在金黄色的夕阳下绵延起伏,稀疏的风掠过墨绿的原野,感觉凉意轻拂湿热的面孔,鸟儿在人们的低吟浅唱中惊起飞旋,绿色的原野里,还有一些专营的勤劳的人们趁烈日西坠在辛勤劳作,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的一起聊天,品茶,把各自一天的见闻与大家共享,有的干脆把自家的电视机搬到胡同口,共同关注世界局势,国家大事,男的赤身露体,女的则短衫薄裙,一派热闹的景象。

??到了秋天,俗话说,秋分秋分日夜平分,清凉的早晨,美丽的黄昏,酷热的天气降了温,清高气爽不烦闷,秋天本来给人的感觉是苍凉肃杀,因为一年四季中春天和夏天给人的的感觉是蓬勃和热烈,而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给人的感觉是结束和末尾的意思,尤其是秋天的黄昏更是让文人墨客滞笔不前,每每描写起来都带有几位伤感的味道,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把秋天描写的很是令人伤感,其实我们不说秋天这个季节的特征,究其秋天的黄昏我以为是非常美丽的,我曾经在其他的散文里面,把秋天的黄昏写的很是优雅美丽,但今天,我更是要把秋天的黄昏赞美。

??秋天的黄昏,夕阳笼罩着收获前的景象,你看那如血的夕阳,她熏染着即将收割的万物,本来羞涩的高粱已被夕阳醉了颜色,大豆在夕阳的光顾下更显成熟和膨胀,碧绿色的叶片更加厚实,饱满的豆荚更是金黄灿烂,玉米更是在秋日黄昏的辟护下露出金黄的牙齿,白色的外衣,碧绿修长的叶片,在黄昏微凉的风中摇曳,好像是在像春天和夏天的黄昏炫耀她的成熟似的,再看那湖水,也比春天和夏天的湖水更显冷清,一扫春天的骚动和夏日的张狂,就连湖中的鱼儿也显得宁静淡泊、优哉游哉;岸边的垂柳在秋风的梳理、夕阳的映照下带有些许的沧桑,碧绿的发丝也露出了几丝黄绿的颜色;那些即将南下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里盘旋,夕阳染红了它们的翅膀,好像在给这个美丽的黄昏告别,并带有依依不舍的情怀。

??菊花是秋天的主角,尤其是黄昏里的菊花,你看他们迎霜而开,对于秋天的肃杀和老气淡然面对,在夕阳的滋养下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也带有几分金黄,在秋风中摇摆,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像在向春的蓬勃、夏的热烈张扬自己的个性色彩,

??冬天的黄昏虽不比春天的绚烂,夏天的奔放,秋天的成熟,但她那苍茫的美也令人赞叹。

??当秋风扫落叶以后,万物开始进入了冬眠状态,“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色令人产生一种沧桑的感觉,几声鸦鸣,几棵老树,加上苍茫的大地没有了绿色,碧蓝高远的天空,片片白云,从空中掠过;湖水在冷风中开始结冰,几只对冬天怀有眷恋之情的鸟儿在空旷的天空中盘旋着,这个时候的黄昏也彰显了他孤寂的魅力,夕阳笼罩着大地的苍茫和寂静,本来素色的世界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示出它沧桑的美;如遇雪天,那一派银装素裹的世界在夕阳的照耀下白里透着黄,黄里又透着白,天边没有散尽的白云也被如血的夕阳染成了红色。

??这个时候各种动物在黄昏里出来觅食,野兔当然是这个季节的主要角色了,但也成了猎人的主要目标了,再看那些猎人,有的携带者自制的狩猎工具,有的牵着自己心爱的猎狗,脸上那专注的表情足以让那些野生动物心惊胆战,运气好的时候可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等到明天的黄昏碰碰运气了。

??总的说来,我对黄昏还是情有独钟的,四季的黄昏,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色彩,或灿烂,或热烈,或金黄,或苍茫,都能激发我内心的那份激动,那份情愫,历代诗文,对黄昏的描述是悲凉的,是消极的,大家再看看臧克家老先生的诗歌:“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虽然是一首“咏牛”的诗歌,但我们不难看出臧老先生对黄昏夕阳的情怀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面对人生的黄昏那种豪情壮志。

??我们的人生就像我们走过的每一天,而黄昏就像我们生命的隐喻,他引领着我们去领悟人生的宁静与淡泊,日暮的平静与淡泊让烦躁的心情趋于平和,黄昏不代表悲凉和消极,我们更应该从她的美丽中寻找积极的东西。我喜爱黄昏,他宁静淡泊的美丽,充满希望,他以最短暂的绚烂,最美丽的色彩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并给人们很多奋进的启示,才有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慨叹。

-

《老屋情怀》

作者:徐东风

-

听父亲讲,我家的老屋始建于甲午战争爆发的那年,应该是一八九四年,据说是曾祖父的父亲划地建造的。说起曾祖父的父亲还有一段故事——曾祖父的父亲十五岁时因为家里贫穷便离家出走,自谋生计了,开始的时候以乞讨为生,后来到了天津一家工厂做工,再后来被征入伍,成为清政府的一名海军,十九岁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回到了家里,用剩余的抚恤金建了这个老屋,并置地养家。老屋建成后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处豪宅,因为那个时候在农村建房子几乎很少用砖做基础,可是我家的老屋却是六行肩角(就是六层砖的地基),并且还是青砖,墙体则是麦秸秆和泥再用木制的板子垒起来的,俗称“板子墙”,屋顶则是用杉木、芦苇杆蓬起来的,上面再栅以麦秸杆以防漏雨,这样的房子俗称“草屋”,草屋共五间,中间的为客厅,两头的即为卧房和储物间,然后曾祖父的父亲在这个老屋里娶妻生子,就有了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母亲死后曾祖父也是在这个老屋里娶妻生子,就有了我祖父及其兄弟姐妹六个孩子。由于遥远的记忆老人们很难回忆院子里的情形了,现在看到的只有一口老井,一盘石磨是老一辈人赖以生存的物象了,老井当然是曾祖父的父亲挖的,并用青砖从井底砌的井口,当然了现在已经被一块磨盘盖住了井口,已见不到当年的清澈了。至于石磨则记不清楚是谁的了,但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日益发达,石磨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静静地躺在人们的视线以外;那棵枣树是祖母嫁到这个老屋的第二年栽植的,枣树结了果子,每年春节曾祖母和祖母都用枣子蒸几大锅枣糕和枣馍,祖母在世的时候,每到春节都能远远的闻到我家的枣糕的香味呢!这颗枣树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依然旺盛如初,至今还在季节里飘香,每到秋季里红通通的果实缀满枝头,但也引来好多调皮的孩子。因为枣树是在院子的中央,从我上了初中,每到春节都要在树的顶端挂一个大红灯笼,里面装上灯泡,以显示节日的喜庆。随着年龄的增长,祖父们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了,曾祖父便用积攒的财物在原来老屋的基础上建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曾祖父住了间上房,其余的就按年龄大小安置了祖父及其他兄弟们居住。再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大祖父,二祖父,四祖父也相继由老屋搬了出来,留下了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祖母以及很小的父亲、叔叔在老屋里。在我四岁的时候曾祖父、曾祖母因年老体弱相继去世,离开了老屋;祖父、祖母和叔叔一家也搬到了村南头的、曾祖父开茶馆、饭店的地方。老屋就留给了我们一家。父亲接过了老屋,便开始把一些闲置的房子、储物间及配房拆除了,只留下了曾祖父的父亲建造的、也是我们居住的那五间北屋和两间厨房了,多余的老屋拆除后,留下了一片空地,每到节假日父亲代领我们剜地、起隆、施肥,种上日常食用的菜蔬,比如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等等,有了这些,母亲就不用去镇上的菜市场买菜了,节省了老大一笔费用。老屋在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迎来过无数次的喜悦,从曾祖父的父亲娶亲生子,到我娶妻生子,每一次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都让老屋有过异样的兴奋和喜庆,每一次喜悦过后又是那么的肃静和安宁,老屋里的老少男女也和中国的其他农民一样过着平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这个老屋里的人们一个常年不变的规律。我从出生到参加工作、结婚典礼,都在这个老院子里,老屋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几经修补,成为我们一家六口的港湾,也成为我童年的摇篮,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才把茅草编织的屋顶换成清一色的红瓦。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考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占据了记忆的大部分空间,只有青涩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记忆清晰地镌刻在灵魂的深处,让人挥之不去,也成为人生当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我的童年是在大字报的飞舞和大辩论的喧嚣声度过的,据祖母说,当时为了清除内部的保皇派,那些为所欲为的人们就是从这个老屋里把父亲带走的,大辩论的喧嚣,加上深夜的犬吠,抄家惊扰的鸡鸣,曾经让这个世纪老屋发出过正义的哀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乱年代,老屋也显示出了太多的无奈和无助,继续用岁月的刀刻画他沧桑的容颜。二十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老屋,母亲出殡的那天,我们兄妹四人及亲属“惊天地泣鬼神”的哀嚎也使老屋苍老了许多,但那两颗由母亲亲手栽在老屋窗前的梧桐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都在春风里飘荡着我们的思念,她淡淡的花香和婆娑的声音就像母亲生前谆谆教诲的话语,每次回老家看到这辆棵梧桐树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母亲的身影。祖父也在我读高一的时候离开了老屋,祖母在十年前离开了那个老屋和院子里那棵她亲手栽的枣树。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口口棺木,一个个亲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哀嚎,老屋也在这个规律里历经亲人的离去曾经老泪纵横,每一次的喜悦,每一次的离伤都让老屋有过许多的沧桑。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随我去镇里帮我打理那个五十平米的商店了,老屋便成了无人眷顾的闲置处所,后来我因工作调动来到了市里便把商店转让了,父亲也就被他所在的中学聘为书法顾问,老屋也在岁月的沧桑中静静的守候在老地方十五年之久。五年前,父亲从中学回到了老屋。我打算把老屋拆掉给父亲重新盖几间新屋,但老父亲坚决不同意,“这个老屋是几辈子人居住过的,承载了我们这个家族太多的风雨和血泪,虽然破旧,但也能遮风挡雨,就将就着住吧!”我于是就顺了老父亲的愿,用大白粉粉刷了一遍,甚是整洁;老屋及其老院子在父亲的打理下,变得有条有理,菜园比以前大了两倍,老屋内的客厅里挂满了父亲的书法作品,那个曾祖父留下来的老式桌子成为老父亲龙飞凤舞的舞台,笔架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各式毛笔和我去乌镇时买来的砚台,那个自制的简易书架摆满了父亲喜爱的书法理论及古书,走进老屋始终有一股刺鼻的书香味道沁人心脾。说起这个砚台还有个小故事呢。十年前,我被单位派往上海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就去了向往已久的乌镇一趟,由于时间紧迫没买更多的纪念品,当时想,父亲喜欢书法给他买个砚台吧,兴许老父亲高兴呢,我于是便买回来一个精致的、价值不菲的砚台,当我回到家里把砚台交给老父亲并告诉他价格的时候,老父亲把我训了个遍体鳞伤,板着个脸,三天不和我说话,依然使用那个玻璃的烟灰缸当砚台,直到一年以后才拿出来用,好多书友,同事到老屋和父亲探讨书法的时候都想给父亲要这个别致的砚台,老父亲总是以一个微笑,一个无语的表情回绝他们。后来我和老父亲谈起这个砚台的时候,老父亲说,“这个东西太贵了,你一个月才千把元的工资,这要花费你一个多月的工资!我当时很生气。”现在这个砚台已成为父亲的亲密伴侣了。去年初冬的一天,我征得老父亲的同意把老父亲接到了城里,临来的时候老父亲曾几次回头顾盼老屋,但在我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老屋,其实当时我看得出来,老父亲是不愿意离开老屋;春节刚过,天气稍有转暖,父亲就闹着要回老家,在父亲的严词要求下我只好在清明节前把老父亲送回了老屋,继续过着和老屋相依相守的生活,也把我和家人的牵挂带回了老屋。前几天,我回老家看父亲,走进老院子,一幕春天的景色被老父亲浓缩在了老院子里,那个扩大了一倍的菜园也碧绿了,院子的南半部摆满了各种花草,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有的开出了好看的花朵,有的枝叶繁茂,东边的那两棵梧桐树下那曾经的枯叶残花被父亲收拾得很是干净;院子中央祖母亲自栽植的那棵枣树也露出了嫩黄的花骨;走进老屋更是一派欣欣然的摸样,客厅里原来的书法作品也更成了父亲的新作,但缺少了往日的遒劲健拔,更多的是沧桑,与世纪老屋很是和谐。老屋,你历经世纪的变迁,经过了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洗礼,我生在你的怀抱里,长在你的呵护下,你印证了一个世纪的季节交替、生老病死、酸甜苦辣;这里,有我的哭声,有我的笑声,还有我朗朗的读书声,也有我落榜时的低落的心情,有我失去亲人的悲痛,但无论我走到哪里,你的怀抱才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献花(0)
+1
(本文系俏也不争气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