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被民建泉州市委会
推荐为泉州市政协2016年闽南文化复兴论坛调研报告
弘扬闽南建筑文化传承古城历史文脉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其古建筑承继了由晋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带来的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同时又糅合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尤其丰富和瑰丽多姿,深度挖掘并传承、弘扬历史建筑文化,对复兴闽南建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闽南建筑文化基本特征
闽南建筑以红色为主的浓烈色调,以“红砖、白石”为代表的地方建材,以“拼砖、石雕、出砖入石”等为特色的传统工艺,以“坡屋面、骑楼、燕尾脊”等为标志的建筑方式,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闽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博大精深的建筑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建筑功能看,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主要特色是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
二是从建筑布局看,有四合院布局,主要特点是工整严谨的中轴对称;有几间张几落大厝的布局手法,闽南古大厝中的“三张起”和“五开张”,建筑用房主次分明;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式”、“番仔楼”,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又保留有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
三是从建筑技艺看:闽南传统建筑不但在大的形体让人赏心悦目,在细节上也是精雕细琢。“出砖入石”是对闽南建筑丰富的墙面表现形式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燕尾脊”是屋顶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形成美丽的燕尾状,据考证,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屋脊上的“燕尾”代表一种通天的灵物;再加上砖雕、木雕、石雕、泥雕、彩绘等镶嵌其间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了其建筑的表现形式。
二、古城闽南建筑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闽南建筑文化虽然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传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基础建设不配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二是传统建筑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市区后城古街、浔埔民俗村等一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丰泽石头街——这条千年古街是“海丝”的历史遗存,见证了古刺桐港的兴衰,因项目开发,如今成为一片废墟。三是地域特色建设意识不强,地方文化的主体性尤为淡漠,使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古城范围个别缺少闽南建筑元素的新建建筑对古城风貌造成影响。四是延续闽南建筑意识不强,闽南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应用不足体现古城保护和环湾建设成效,特别是新城区快速扩张的房地产项目“千城一面”,更是缺乏地方特色和对闽南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三、创新与传承古城闽南建筑文化的对策
在泉州古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住千百年来积淀的建筑文化,延续优秀文化血脉,考验着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文化素养,也反映出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及生活需求。为泉州古城做好闽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在营造地标性建筑形象上创新闽南文化。古城东西塔和大坪山郑成功塑像均为深受群众喜爱、代表泉州形象历久弥新的城标。在新区建设中,将闽南元素应用于天际线的营造,如东海片区“四朵花瓣”的建设、亲水平台的打造,应使之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形成泉州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在造型、色彩、技术、材质和功能上合理结合,让城市形象更加闻名于世界。如悉尼歌剧院、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物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注重在城市设计中传承闽南建筑文化。城市设计作为推动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真实挑战,是推动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延续发展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力量。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团队,分城市总体、区段、地块3个层次开展不同深度的城市设计;分老城、新城、老城与新城协调区3种类型开展不同方法的城市设计,重点落实城市中心区、历史街区、主要水系滨水地带和重要城市节点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方案评审,追求建筑与大自然和谐,注重山和水作为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使环境空间绿化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也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营造和谐共生的环境气息。
(三)注重在建筑单体设计中体现闽南文化元素。设计师要对闽南建筑的传统照壁、坡屋顶举折、燕尾脊、景墙等处理手法进行提炼,抽象化并加以运用,辅以现代轻钢、木格栅、玻璃等材料,使作品既能反映现代建筑简约的艺术风格,又能充分体现闽南建筑的特点。建筑立面色彩以白色为主色调,适当点缀闽南红色烟炙砖,素雅中带点质朴,营造出“清、静、素、雅”的传统艺术氛围。例如古城东街、涂门街、新门街、北门街和城南片区等老街区,以及梨园剧院、南音艺苑、泉州音乐厅、闽台缘博物馆、泉州东湖公园、西湖公园等一大批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建设项目。
(四)注重在闽南园林景观营造上衬托城市建筑特色。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形体及景观要素是表现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建议组织编制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用地方特色植物素材如刺桐、榕树、白玉兰等乔木或米兰、九里香等灌木安排多层次的绿色地被;运用桂花、玉兰等香花植物体现季象变化和本市植物特色,并建立起适宜步行的环境空间;在公园、广场、步行街及各种休闲场所采用绿化、喷泉、铺地、路灯等环境景观小品点缀其间,使城市生活变更加多彩多姿。
(五)注重闽南建筑文化人才培养。政府应鼓励并扶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古建筑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将古建筑高技能人才纳入培养、引进人才计划中,完善古建筑高技能人才津贴和奖励制度,完善对古建筑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和激励机制。
(六)注重打响闽南建筑文化名片。一是市旅游部门要会同文物、宗教等部门充分发挥我市优秀的传统闽南建筑众多的优势,因势利导,开辟专题旅游线路,通过推介、运营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以及古街巷,包括开元寺、西街片区、中山街、聚宝街、府文庙、天后宫、洛阳桥以及浔浦民俗文化村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宣传和弘扬闽南建筑文化。二是深入挖掘闽南建筑文化意涵,许多闽南古大厝和古街巷都有生动活泼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都是传承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泉州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内涵。三是加快闽南建筑博物馆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弘扬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阵地。四是成立泉州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整体开发并宣传弘扬闽南建筑等文化精华。五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地方小食品作为闽南建筑文化旅游的延伸。闽南古大厝建筑模型、燕尾脊和等古建构件模型多是文创行业和旅游商品的良好元素,应深度开发成为深受游客喜欢的伴手礼。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兴盛可以浓缩为建筑发展的缩影。城市建设既要尊重单个历史建筑的现状特征,还应坚持历史建筑与空间环境整体改造的思路,即在充分领悟闽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抓住其地域性的本质内涵,将其传统的设计创作的手法与现代思想及科技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随着我市“环湾、向湾”规划目标如期实施,城东和东海片区市交通科研楼、东海学园等一批建筑应在适宜的技术运用与闽南符号的提取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新闽南建筑泉州地域性表达的有益探索。
执笔人:陈永宏陈瑞典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