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真的幸福吗?
真正的幸福,应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永久性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能知足常乐,而有些人则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由于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因此,所谓真正的幸福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那么让我们听一听先哲们对幸福的诠释吧!
【今天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所体验的先进、奢靡、文化都是古代社会的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今天的你,就敢说你幸福么?无论你有着令人艳羡的高薪,还是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学历,是有着如花美眷,还是有着溺爱你的父母双亲,你敢说你幸福么?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令人满意,关于“幸福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却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人们常说,要难倒一个伦理学家,就问他“幸福是什么?”。
其实人类对幸福问题的思考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希腊,梭伦、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哲学家都对幸福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现在,我们就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着什么启发。
亚里士多德遵循理性主义的路线,反对极端享乐主义,认为只有受理性指导的快乐才是幸福的,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幸福;他不赞成将德性与幸福等同起来,他认为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知识,也不是品质,幸福是人的所有目的中的最高目的,幸福永远为自身而被选择,幸福是终极的善,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属人的,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具体化了,他认为幸福不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而是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之中。这就好像今天,我们有着无穷的欲望,我的一个女伴曾经向我转述一个女人的理想:“有了好车好房,还有更好的车更好的房呢。”其实这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善行,一些确确实实在做的事情。哪怕是喂喂流浪猫,扶一位盲人过马路,甚至对你相恋多年的爱人再说一次我爱你。
2.幸福的条件
幸福是最高善,是自足的,也就是不为其他目的而被选择,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幸福要有外在条件。实现幸福要有身体的善和外在的善,外在的善包括财富、子女等等,还要良好地把握和利用机遇,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尽可能地做得最好。这证明,在很早人们就开始思考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之间的关系,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城邦的幸福”。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依存关系不是变得薄弱而是变得更加深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所在的集体,就算你是一个SOHO,你也不可能单独活着,你总有你的国籍,家庭等等,所以要使自己幸福,一样要为他人和集体而努力,你所在的集体幸福指数增强了,你也会从中得到益处。
3.幸福与德性不可分离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获得幸福首先要获得德性,要做符合德性要求的事。德性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们就要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人们获得德性,获得幸福不是在道理言谈中,而是要依照德性的指导去实践。
关于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百谈不厌的话题,当金钱价值观渐渐变得唯一,当全社会的道德缺失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还要不要严守我们的道德底线。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得幸福首先要获得德性,要做符合德性要求的事。”其实今天亦如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道理反而把幸福建立在丑恶和肮脏之上。师长需要尊敬,朋友需要信任,疾患需要同情,这些都是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我们每天匆匆忙忙追求一些物质幸福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些,以免有一天我们家财万贯,我们功成名就,却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我想,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发源于遥远的古希腊,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希望你从中有所获得,真正得到你所希望的幸福。
——【网络资料摘编】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