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易筋經十二式【附:易筋经全文】
2016-12-22 | 阅:  转:  |  分享 
  
易筋經十二式【附:易筋经全文】



易筋經十二式





第一式預備式



預備式身體正直站立,腳尖外撇,兩腳與肩同寬。周身放鬆,澄心斂神。兩臂自然下垂,緊貼兩大腿外側,下頷微收,兩眼半睜半閉。做三次深呼吸。







第二式韋馱獻杵



身體正直,兩腳跟靠攏,兩腳尖外撇,成小八字形。兩臂向前緩緩舉起,手心相對,與肩同寬。舉至肩平屈肘成90度角,立掌,同時吸氣。而後緩慢合掌於胸前,同時呼氣臆想四肢之氣調入胸中,定式後靜停一分鐘。







第三式橫擔降魔杵



接上式,身體不動,兩臂緩緩下落,並逐漸分手。兩手落到丹田時稍停片刻,再下落時分向兩側,經大腿外側向上成俯掌側平舉,兩腳跟提起。手臂下落時要意沉丹田,平舉時氣隨手行入掌心。呼吸自然,心平氣和。定式後靜停一分鐘。







第四式掌托天門



接上式,身體不動,兩臂由兩側同時緩緩上舉,舉至正上方時與肩同寬,此時屈肘翻掌,手心向上,掌指相對,雙臂成U字形狀,並盡力上托,同時盡力提踵,並咬牙叩齒,舌抵上顎,咽津液下送丹田。接看兩腳跟外開,兩臂緩緩下落至側平舉。下落時由小指到拇指依次彎曲握拳,兩腳跟隨之下落,手足還原。兩臂由平舉向上舉時吸氣,至托掌時略閉氣或自然呼吸。定式後約靜停半分鐘。







第五式摘星換斗



接上式,左臂由上經左下側劃弧,落於背後,手心向下,並盡力下按。右掌心翻向內下,臂上舉,掌心向下﹔同時脖子向右扭轉90度,頭上仰,目視右掌。轉頸時右腳跟提起內轉與左腳成丁字步。身體重心在左腳(左圖)。定式後靜停約半分鐘,倣三五次深呼吸。然後右手下落,左手上舉,向左做摘星換斗(右圖)。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接上式,左手由上經左側至左胯外側,掌心向上,手指內屈,右手由背後伸至肩高時屈肘,變成虛握拳,上體與左腿成一條斜線,與地面約成45度。右腳向右跨一步,同時向右轉體90度成右弓步勢,右膝關節彎曲,膝蓋不超過腳尖,外形動作似用力拉車狀。呼吸自然,意念兩手心。然後身體左轉,左腳向前上一步,左手伸向前,右手伸向後,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右圖)。







第七式出爪亮翅



接上式,右腿用力蹬地,向前上一步,落於左腳內側,成立正姿勢。兩臂均回收於腰間,拳心朝上。然後兩拳變掌,同時向前推掌,掌心向前,指尖與肩齋平。向前推掌要重如推山。推掌時意想推窗望月,返回時五指微張,慢慢收向兩脅,意想海水返潮。反覆七次。







第八式九鬼拔馬刀



接上式,兩臂分開成側平舉,手心向上。然後右臂屈肘,右手至頭後,腰略彎,頭略左擺,食指中指第一關節夾住左耳垂,食指微提,中指微下壓,並輕輕向右牽拉。同時左肘彎曲,左手背貼背部上移於兩肩胛之間,盡力上抬,手指向上,並向左轉體;微屈膝,低頭看右腳背。而後身體慢慢恢復原勢,頭左轉向後看(左圖)。定式後約靜立半分鐘。反方向再倣一次(右圖)。







第九式三盤落地



接上式,左腳向左跨一步,兩腳尖外撇。兩臂側平舉,掌心向下。而後兩腿彎曲成騎馬蹲襠勢,同時兩掌下按,與膝齊平。然後兩臂外旋,兩手翻為仰掌,兩腿同時緩緩伸直站立,兩臂隨之慢慢上抬成側平舉。下按時呼氣,意念兩掌心,如按浮木﹔上抬時吸氣,彷彿兩掌心放有重物。反覆做三至五次。







第十式青龍探爪



接上式,左腳回收於右腳內側,成立正姿勢。左臂屈肘收回於左腰間。同時右肘微屈,吸氣,上體向左扭腰轉體,右手向體前探爪抓去,並吐氣發出“噓”聲,此時要求腰腹放鬆。右手回收,向左46度方向做第二次探爪,再收回向左90度方向做第三次探爪。然後,頭帶動軀幹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一小周,右手隨之書一小圓(上圖)。兩眼隨右爪瞭望,如尋食狀。每次探爪均發出“噓”聲。探爪時右臂一伸一縮,身體隨之轉後。然後右手收回腰間,左手以同樣動作向右探爪(下圖)。







第十一式臥虎捕食



接上式,左臂回收於腹前,右腳向右跨一步,同時向右轉體90度,上體順勢前傾,兩掌手心向右前方下撲,如臥虎捕食。此時兩掌落地,成右弓步,昂首環視(上圖)。然後以雙手手指支撐全身重量,左腿屈膝成90度,左腳抬離地面,腳心朝上﹔兩臂一伸一屈,身體上下起伏。做三至五次。而後兩手離地,手心翻向上,體向左後轉180度,兩手掌再翻向下,再做臥虎捕食動作,唯方向相反(下圖)。







第十二式打躬擊鼓



接上式,右腳落地,起身向右轉90度,右腳向左腳收半步,距離與肩同寬,成下蹲勢。兩手抬至頭側後方,掌心按壓兩耳,周身放鬆,中、食、無名指稍屈,輕輕叩擊枕骨處,兩手交替進行,各叩擊七次,謂之”鳴天豉”。鳴豉後雙手抱後腦,緩緩向前彎腰,頭垂於襠間至最大程度,膝挺直,如打躬狀。鳴天豉時身體先向左轉90度,再向右轉180度,再向左轉90度。彎腰垂頭時牙關咬緊,作細微自然呼吸。重複做三遍。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

易乃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吾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足指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四、摘星换斗势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两腿后伸前屈,少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六、出瓜亮翅势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七、九鬼拔马刀势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刀猛。



左右相轮,自直气静。



八、三盘落地势



上腭坚抵撑,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挚。



两掌翻齐起,干斤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九、青龙探瓜势



青龙探瓜,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十、卧虎扑食势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腰相更。



昂头胸作撑前势。偃背腰还似砥羊。



鼻息调无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行也卫生。



十一、打躬势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肌。



头能探胯下,口更契牙尖,



掩耳聪教塞,洞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双肘边。



十二、掉尾势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十二式易筋经体验解说

第一式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

“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顶天立地接天地气。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养身,不过养气血。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何况兼顾了神。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应该在胸前分开手的时候吸气,五指张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到肩平的时候应该是五指微微向上,掌心向肩外,呼气。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把劳宫和檀中的气联系起来了,发动了整个气机,是对前一式练气的一个升级放大。顿觉气机大开,气感强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直臂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的时候手臂提起不超过肩,犹如鸟张翅,呼气的时候

手臂还是在身体侧直臂压下,只是五指并拢,利于集中聚气。这样你可以体验到腹部饱满,有气沿任脉降下,达到聚气丹田的效果。

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这个仍然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留意上腹部脐上三指的地方,可以体验到肚脐下丹田张开,从腿下有丝丝凉气进入。

这就是立刻聚气丹田的方法,然后就会一身发热。

综观这个第二式正所谓:一呼一吸降龙虎,水火升沉既济成。从此丹田开启,由此可入练气之道。因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发了人体关键的得气穴位经络,后面借呼吸、动作和姿势发动气机,把气直接运行到丹田,并联系全身,也接了天地气。

难怪《易筋经》的效果大呢,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式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体验评论:

上一个动作要求呼吸缓慢,配合动作,目的在于开通中脉。建议不要超过三次,身体上下要作到如一,包含上下扣住齿,神光内收。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下一个动作通过握拳、展开手指,从中脉化气入12经络中。务必要求意、气、力合一。后按照开掌的顺序,又收于阴脉之海中

练习后,全身通畅,有气透全身,力贯四肢的体验。



第四式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体验评论: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

关于“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保持姿势不变,身体向右侧转动三次。转回的时候吸气,转出的时候呼气。

对于“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和上一个动作的区别在于:两手要转动,互相带动。转动时候,两侧跷脉、维脉充气,身体发热。

口呼吸原理(微微张口而已)在于调气肝脾后,避免肝脾不调的练习者逆气上冲。口微开,浊气出,任脉气清,丹田饱满,命门充实。先天转后天,这也是易的真义。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体验评论:

肝脾胆肋部位,平常间是很少得到运动的,比较有效的运动比如渔民划船的动作以及华佗原始五禽戏的熊摆姿势。这个倒拽九牛尾动作,巧妙在于两腿用力,作用于肝肾,前吸后呼,实质是抑制一侧同时开放一侧,和前一式“摘星换斗”属于同一原理。这样既符合阴阳相生原理,又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左右结合,达到全开的目的。

其次是鹰爪,收敛气血于筋骨,合于肝肾。内经云:肝主筋,肾主骨。

关于“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是一个气血呼吸过程:吸气,在身体前侧,呼气在另一侧。脚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时候,着力点就反应在同侧肾上。所以前人说肾主力,这就是一个实际动作姿势检验的例子。

这样姿势和动作结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畅通了身体两侧肝脾。的确是肝胆保健的上乘方法。当然可以单独练习作为保健肝脾的长期方式。

“转身换足、反观内视”是为了保证精神内守,保持自身气血体验,否则变成了体力锻炼。

“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一平衡气血,二应起手式的精神气血:檀中、劳宫、心包经络,统于全身之中。

经过“倒拽九牛尾”锻炼,心情舒畅,甚至腹中鸣动,腰腿有力,带脉自动激发打开。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两手握牛尾的动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后手拳心有一个随呼吸变化的动作,吸气的时候,拳心在后,呼气的时候拳心转为朝前。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体验评论:

关键就在这个月的变化上。

推出时如望月芽:应檀中开穴,如月芽;应两手劳宫开穴,如月芽。月之大小变化,也暗含着气运用的远近变化。

收回时掌尖已经变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与檀中应成一片,如满月。二者皆可以体验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练此法,知道气在劳宫、檀中、命门、与天目,场与真力所以产生。

在劳宫,内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气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变化的所在;在命门,化气于骨,养护五脏,为根本所在。

奥秘啊,奥秘!



第七式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夹耳朵,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体向左转,眼看右脚。三次转体回顾。

然后,右手从上向头后夹提耳朵,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意念劳宫自领会,左右柔动行如柳丝,健腰强肾有奇效。各做两次,向前呼向后吸。



体验评论:

这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动作。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原理,激发肾气。也秉承了前面几式抑扬结合原则:关闭一侧,旺盛一侧。

最大的特点在于上“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和下“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并且用劳宫合督脉呼吸。这样效果很好,有弃风清利大脑,活血颈椎,通畅督脉,强化劳宫。也合乎“心神主脑”的医理。

如果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或者一生也难体会到啊。

有利于电脑工作久的颈椎、肩椎不适的人做常规保健。

也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第八式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体验评论:

“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发动气机,两肋开,气从手臂出,两臂对应激发。以缓慢配合呼吸,可以体验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这个是加强了下肢激发全身气血加快循环,起到内外气混合的目的。“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阳掌纯粹动阴脉,切忌手心向下,否则动一身阳气,气血上浮。阳掌直臂上下运动,两臂两掌气充沛后,檀中开,任脉随之大开,借助手臂贯通劳宫,引外气进入任脉,入五脏,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于“强腰固肾有力气”,从两个方向理解:先是“身体下蹲如坐椅”,透过两手强化了气。后是借助接引外气进入任脉,通过过后天阳热激发处可以入命门从肾化于脊柱。也可以天气直下足三阴,行于肝、脾、肾,缓解肝、脾、肾阴虚。所谓气补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式青龙探爪



右脚上前半步,手由上式变半阴半阳掌,双手抓爪于两侧,左手置于左前胸,身体左转,右爪左前抓划,靠近左手时略停,吸气,向右侧划动回到身体有侧。动作呼吸三次。

再换左脚,身体右转,左手右抓。随呼气出爪,口里嘘气,调理肝目,爪抓如龙行蛇动。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带动手运动。



体验评论:

其实是很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时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随转身,呼气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气而右爪岁身体转回右侧。每一侧三遍动作,先左后右。

这个动作呼吸的目的在于两肋理气。通过两臂两爪的接近完成。

动作气感比较强。仍然是压抑一侧激发一侧原理,交替进行,符合太极易的原理。

因为是爪型运气,在于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打躬击鼓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经络命入门,观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

天鼓鸣时肾气振,肾强腰硬自有神。



提示: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双手捂耳,十指扣击耳后玉枕关及其附近区域,声响犹如击鼓一般。

“观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势和心境要求。心境闲适、恬淡旷远,摩足观天,自得其乐。同时,这个观天攀足姿势本身就有导引肾经络的效果。这就是打躬的动作。后动腰肾,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整个两句都是说在扣击的时候,头部与腰配合有仰俯的变化。后句是说仰俯时候的心境:要有鼓荡肾气的意识。

整个地看,这一式有动作和静养的阐述,动作为“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静养为“观天攀足心自如”。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内经理论,也有心肾交泰的养生观念。姿势上与华佗五禽的部位导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卧虎扑食



右脚向前一步,双手撑着地,四肢十爪全着地,前躬后伸伏虎威,吸气抬头虎爪起,呼气伸爪体近地。

下伏右势左腿屈,起势右腿后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着地”,这个动作可不简单。可见聚气筋骨,也不是轻松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通过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锻炼了后肾,可起到肾气只达足踵的补阴效果。

是否只有右小腿才可以这样锻炼呢?左腿当然也可以,左右阴阳平衡缘故。

肾气调,肝脾得养,所以能调理三焦。

这个动作典型的是易筋经太极理论的一种新运用:紧迫上肢气血,松透下肢气血。前面几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摇头摆尾



双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运气。十二经络气收回来,归入丹田加收势,双手腕转前七次,收如前韦驮式。



提示:

全式三个动作:向前推、上下推、双手腕转。

"向前推",双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时候得翻掌回来才可以收回。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对应的部位。正是为了集中一身之气,强化气血融合,以气补血。

“上下推”的时候,翻掌上推,呼气,经络气上下肢贯通,阳维、阳跷通,凝神通畅在督脉。上推完,吸气略停,下推时候,任脉通,丹田贯注。

因为是收,起调节作用。“双手腕转前七次”,全力鼓荡气劲于关节筋腕,两臂如太极的抱球动作,身躯柔动犹如摇头摆尾,活动的中心在命门。动作呼吸缓慢为佳。

经过前面的锻炼,气血已经壮于全身,虽然如前面韦驮式,双掌相合,已经定于精神中。

首尾相连,练气行经络,强健筋骨,为之易筋。

虽然十二式俭朴,但涉及众多导引通经络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鉴。同时抑扬结合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启迪莫过于行任督、强中脉的方法。同时也发现几种传统保健导引的相同之处,甚至某些现代功法对易筋经的个别动作借鉴。不过十二式共同的特点是精神内守,动作配合呼吸,缓慢而气感强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机械要求动作同一。这也是《易筋经》有多个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易筋经以微马步为好,避免气运无根。



甫光居士



【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不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一,筋论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寒、为热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实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若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等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剌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二、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必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裹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三、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曰坚,外壮曰勇。坚成于道,而勇俗物,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四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持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剌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四、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五、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不稍间断,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献花(0)
+1
(本文系啤酒十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