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5
2017-01-02 | 阅:  转:  |  分享 
  
从220年至589年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段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乱迭起、国家分立,民族融合趋势不
断加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尽管这一
时期的民族关系确实存在着残酷的仇杀、战争和压迫,但同时,也有和亲、联姻和各族的友好往来。通过北方各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少数民族与汉
族互相交流学习,他们熔铸成为新的民族——汉族的共同体。这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展现提供了条件
,也为以后隋唐的重新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南朝北魏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羯族饮食服饰礼仪习俗
语言婚姻姓氏……“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牵羊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扬场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内迁各族:畜牧业农业生产族平民男子多穿圆领或交领的褊
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牧马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族平民男子多穿圆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裤
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鲜卑拓跋部落发源于遥远的边陲之地,他们的人口本来就少,进入
广袤的中原后,必然成为一支少数民族。如果仅仅限于抢劫,他们自可来去如风,完全保持着过去的那种野蛮的游牧生活及习俗。然而,若是长期占
据中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他们就不得不调整、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由游牧生活变为先进的农业耕作。鲜卑拓跋部南下,已有过迁都的历
史。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时,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也就是说,平城也是北魏统治者迁都的产物。如果
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地盘与统治,平城于鲜卑而言,自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定都之地。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北方柔然、高昌的威胁业已解除,南方
的领土在不断扩大,具有雄才大略之气的孝文帝拓跋宏已明确了北魏的战略目标——南伐齐朝,统一中国。而平城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这里气候寒
冷、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战略发展目标。最主要的一点是,这里的鲜卑贵族集中,他们思想保守,生活腐化,坚持鲜卑旧俗
,已形成了一股反对改革的顽固势力。由此可见,北魏如若发展,就必得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所在,就是离开平城,迁居中原。拓跋宏经过一番权
衡比较,目光最后落在了居古代“天下之中”、气候比较温和的洛阳。他之所以看重洛阳,恐怕最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汉族士大夫数量最多,为汉文化
之中心;另外,洛阳接近南朝,也便于他随时用兵,“南荡瓯吴”,实行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有离开保守势力的大本营,才能顺利地推行全盘汉化
的改革方略。《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鲜卑族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滨州实验学校贾颖超苻坚提倡儒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汉人厉行汉法1.民心不一2.刚愎自用苻坚80多
万谢安8万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为什么会失败?苻融劝谏淝水之战前
,苻坚有了攻打东晋的打算后,当时鲜卑族首领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cháng)等劝说苻坚早做决断。苻坚的弟弟苻融劝谏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危,穷兵黩武,没有不灭亡的。”苻坚不听。后来,苻坚将要入侵中原时,苻融又劝谏说:“慕
容垂、姚苌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的意见不足以采纳。”苻坚又不听。等到在淮南大败,慕容垂、姚苌真的反叛了。3.民族隔
阂东晋前秦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羯族民族矛盾非常突出一统天下壮志未酬汉族北方分裂混战386年
,拓跋珪(道武帝)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
398年,定都平城494年,拓跋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北魏建立者拓跋珪(道武帝)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跋焘(太武帝)北魏第六代皇帝拓跋宏(孝文帝)他们的谥号发生了什么变化?注:谥号
,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称号。视频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孝文帝改革》鲜卑族落后
中原地区先进巩固统治二、孝文帝改革——(一)为什么改?二、孝文帝改革
——(二)怎么改?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移风易俗平城洛阳为
什么要迁都洛阳?二、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平城为鲜卑族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很难。?平城地处
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曾经是东汉、西晋的都城,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材料一:《北魏帝王出御
图》《帝后礼佛图》这些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种服装的流行说明了什么?二、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鲜卑骑马武士俑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降职
或罢官)。——【北齐】魏收:《魏书》卷二十一上具体
怎样规定的?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
孤刘乙旃zhān叔孙勿忸于于邱穆陵穆尉迟尉材料四:怎么改的?——全盘汉化二、孝文帝改革材料三:鼓
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为后宫嫔妃。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与汉人通婚有何影响?如果你是生活在洛阳的鲜卑族人,想象一
下,你的生活从改革之前到改革之后,会有什么变化?畅所欲言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的文化、经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大意是:以前认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北魏迁都以后,
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
。城中不少富商“资财巨万”。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二、孝文帝改革—
—(三)变了吗?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服饰佣和鲜卑服饰佣鲜卑族自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
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黄雪寅《追梦中原——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鲜卑人》民族交融前秦与北魏前秦:
(氐族)苻坚学习汉族文化政治经济改革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北方分裂混战北魏:(鲜卑族)
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北方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经济:政治:
文化:民族心理:《扬场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牧牛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民族融合经济:少数民族:汉族:畜牧业农业生产学习畜牧经验胡饼
烤全羊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齐《较书图》中的胡床胡床椅子
方凳汉代讲学图民族融合经济:少数民族:汉族:畜牧业农业生产学习畜牧经验食物、用具政治:
少数民族:君主专制制度二胡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
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旋舞饮食服饰礼仪习俗语言
婚姻姓氏……“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民族融合经济:少数民
族:汉族:畜牧业农业生产学习畜牧经验胡服、胡食、胡床政治: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文化:少数民族
:汉族:学习汉族文化使用汉语胡乐、胡舞民族融合经济:少数民族:汉族:畜牧业农业生产学习畜牧经验
胡服、胡食、胡床政治: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汉族:学习汉族文化使用
汉语胡乐、胡舞“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空前之世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
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轮番弯弓射雕、飞马逐鹿、纵横驱驰、叱咤风云,演绎出一幕
幕波澜壮阔、瑰丽磅礴的历史歌剧,真是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鲜卑族拓跋部所创建的北魏王朝无疑是这歌剧中最精彩
的一段乐章,其余韵直至引领出历史歌剧的最高潮——煌煌盛唐的横空出世。寄怀魏晋南北朝因创建了北魏王朝而在历史上煊
赫一时的鲜卑族拓跋部虽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而湮没无痕,但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仍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发掘的历史课题。拓
展延伸: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宋齐梁陈东汉南朝隋魏
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唐鲜卑拓跋部落发源于遥远的边陲之地,他们的人口本来就少,进入广袤的中原后,必然成为一支少数民族。
如果仅仅限于抢劫,他们自可来去如风,完全保持着过去的那种野蛮的游牧生活及习俗。然而,若是长期占据中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他们就
不得不调整、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由游牧生活变为先进的农业耕作。鲜卑拓跋部南下,已有过迁都的历史。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时,定都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也就是说,平城也是北魏统治者迁都的产物。如果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地盘与统治,平城于鲜
卑而言,自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定都之地。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北方柔然、高昌的威胁业已解除,南方的领土在不断扩大,具有雄才大略之气的孝文帝拓跋宏已明确了北魏的战略目标——南伐齐朝,统一中国。而平城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战略发展目标。最主要的一点是,这里的鲜卑贵族集中,他们思想保守,生活腐化,坚持鲜卑旧俗,已形成了一股反对改革的顽固势力。由此可见,北魏如若发展,就必得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所在,就是离开平城,迁居中原。拓跋宏经过一番权衡比较,目光最后落在了居古代“天下之中”、气候比较温和的洛阳。他之所以看重洛阳,恐怕最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汉族士大夫数量最多,为汉文化之中心;另外,洛阳接近南朝,也便于他随时用兵,“南荡瓯吴”,实行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有离开保守势力的大本营,才能顺利地推行全盘汉化的改革方略。
献花(0)
+1
(本文系天空依旧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