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乌附剂
2017-01-11 | 阅:  转:  |  分享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

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

性均很高。



乌附剂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顾贞祥







乌头与附子都是毛莨科植物双兰菊的球根气味辛温有毒神农本草经首先纪录它们

的功用说:“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癖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聚血瘕金疮乌头主

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后医家如元素、宏景、东垣

等都续有发明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蒐集自秦汉以来使用乌附的新旧方剂165首

加以总结扩充了乌附的适应证为:“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

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虐瘴气久病反

胃噎膈癰疽不敛久漏冷疮。”他更引述了很多学者对本品性能和配伍方面的意见其中

富有代表性的如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

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戴元礼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

则补命门。”赵嗣真说:“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王好古说:“乌

附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以补火须防涸水。”这说明了中医对乌附的传统观念是

认为具有强烈的兴奋和刺激性的药物作用普及于全身常因配伍药物的不同而表现着各

种不同的疗效。

近年来科学实验报道确定本品是一种麻醉性药物含有多种乌头赝硷能使皮肤黏膜

的感觉神经发生麻痹大量内服能兴奋副交感神经而抑制心脏的活动这和祖国医学一向

把乌附当作兴奋刺激剂的传统观念似乎是有矛盾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祖国医学文选中

关于乌附剂的使用剂量和配伍方法那末这二种说法的实际内容是可以被理解为完全符合

而统一的现在根据经方家张仲景氏对乌附剂的使用规律分三点来加以说明:①仲景对一般

阳虚病例临床上有多汗形寒脉沉等衰弱现象但还没有到达虚脱程度的是使用乌附剂的

第一类对象常用炮附子一枚分三次内服剂量很小例如:太阳病汗漏恶风的用桂枝加附

子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的用附子泻心汤少阴

病反发热的用麻附细辛或麻附甘草汤其目的在乎娠奋身体活力以加强抗病机能现代药

理学证明:“机体对小量麻醉药的反应是兴奋而不是麻醉。”吗啡、鸦片、古卡硷等都具有

这种特性因此我们认识到:“麻醉是指乌附的本质而兴奋是指通过剂量掌握后的疗效。”②

仲景应用乌附剂的第二类对象是亡阳虚脱病例临床表现有神色萎悴、手足厥冷、脉细如

丝、汗出如雨、以及吐利、烦躁、恶寒、拘急等危急症状目的在乎急救心脏挽回循环衰

竭例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姜附汤、白通及加猪胆汁汤等

其主要药物都是以中等量的生附子与干姜相配更随兼证的不同酌加参、苓、炙草、葱

白、人尿、胆汁等品事实告诉我们:“单味药的化验结果常与其经复方配合后的实际作用

不相一致。”朱颜用四逆汤浸剂(附子干姜甘草合剂)注射于蟾蜍的腹静脉后进行观察

证明有显著的强心增压作用因此我们体会到:“麻醉是指乌附单味药的性能而兴奋和刺激

是指运用配伍技巧后所获得的结果。”③为了达到镇痛目的而单纯利用乌附的麻醉性能的是仲景使用乌附剂的第三类对象剂量极大(炮乌附一至五枚)例如:治疗梗阻性疼痛的大乌

头煎治疗发作性肋间神经痛的薏苡附子散以及外用治疗偏头痛的头风摩散这三方的组

成非常简单除乌头或附子外作为配伍药物的只是调味润肠的蜂蜜(大乌头煎)营养

利尿的薏苡(薏苡附子散)和引湿防腐的食盐(头风摩散)而已这很明显的指出乌附是发挥

止痛疗效的主药不过仲景把它们分别列入寒疝、胸痹、中风篇里说明在古人的心目中

认为止痛的机转是由于散寒、豁痹、祛风的结果而没有意味到麻醉的作用又如:治疗风

湿症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一般意见应用苍术。)、甘草附子汤治疗历节风的桂枝

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以及治疗寒疝的乌头桂枝汤等也都是以剧痛为主证乌附为主药

不过在这几首处方中除白术附子汤外都与桂枝或麻黄相配根据现代药理知识桂枝有

活泼血液循环的作用麻黄有兴奋交感神经的功能这或许足以减轻或拮抗乌附对心脏的抑

制与麻痹此种不成熟的意见尚须留待今后科学实验的证明。实际上大量乌附剂在临床应

用时所产生的中毒麻痹现象仲景是非常熟悉而特别加以重视的例如:白术附子汤方后

说:“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乌头桂枝汤方后说:“其知

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大乌头煎方后说:“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

不可日再服!”甘草附子汤方后说:“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他忠实地记载着大量乌

附剂的强烈反应情况并谆谆告诫关于服用剂量的法度不过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把乌附

剂的麻醉作用认为是兴奋刺激现象罢了。

王氏究原方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

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乌头。”因此中医在习惯上认为乌头治风当作镇痉镇痛药

赏用于偻麻质斯、神经痛等症附子治寒当作强心强壮药赏用于贫血衰弱、循环障碍、

慢性下痢、冷脓肿等疾患但考诸实际乌头和附子是同种植物的球根不过乌头是母根

附子是幼根它们有效成份的含量容有不齐但是性质应无二致在仲景的处方中并不能

证实乌头与附子对治风治寒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例如:历节属风篇中乌头汤用的是

乌头而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的却是附子寒疝属寒篇中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用的

都是附子而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用的却都是乌头。药物既可通用其性效理当相同

再从使用的剂量来研究仲景用生附子不超过大者一枚炮附子不超过三枚而乌头则可

以用至五枚其中虽关联着配伍方法和治疗目的等几种不同的因素但药物成份的浓淡也

无疑的决定着用量的多寡因此主观地认为乌头和附子的区别是在量而不在质李时珍

说:“乌头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他也早已抱着和王氏不同的见解了。

乌附剂具有强大的强心、兴奋和镇痛作用在中医的正确辨症、和适当配伍下常能充

份发挥补偏救弊起死回生的辉煌疗效反之若使用不当或配伍失宜副作用也相当剧烈

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乌附剂在中医的治疗成绩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关系!东邦汉医丹波元简

辑观聚方要补一书汇集我国历代医学文选上起周秦下迄明清计122种(包括日本及朝

鲜文选各三种)采录其中著名方剂2700余首以类相从分为90门其中使用乌附的有

300余首占总数的九份之一以上分布面达61门举凡伤寒、杂病、妇产、婴幼、五官、

花柳、以及疮疡、外伤等科都有其适应症的存在乌附剂的治疗范围又是何等的广泛!

为此不揣浅陋综合各种新旧学说就乌附剂的性能效用配伍方法等加以初步的分析和整

理如上并愿就作者见闻所及结合点滴的临床实验部份地讨论几首以附子为主药的成方

与合剂如下提供同志们研究和指正。

1.麻黄附子甘草汤本方用炮附子与麻黄相配治少阴病反发热无里证而脉沉者目的

在温经发汗若症情较剧或更兼痰饮水气之变者以细辛易甘草名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般急性热病的前驱期由于抗病而发热正气不足而脉沉不发汗病毒无从排泄不温经

心脏势将衰竭本方品味不多而具有安内攘外、扶正达邪之功作者屡次应用于小儿麻疹

的感染初期疹子尚未见点症见身热不扬神情困倦心音微弱、喘促痰鸣面色苍白并有轻度发绀现象得麻附甘草汤后遍身微汗喘减息平面色渐转红润精神亦显见活

泼随着痧子也顺利透发以至痊愈。瑞安姜佐景先生用加味麻附细辛汤治疗小儿嗜睡

症这是一面利用麻黄素的精神中枢兴奋作用一面更配合附子以振起机体的活动能力

收效的卓越自在意料之中。

2.桂枝加附子汤本方以炮附子配合整个桂枝汤治太阳病汗漏、恶风、小便难、四肢

微急、难以屈伸者目的在扶阳敛汗作者曾应用于急性热病患者因过汗伤阳而还未至虚

脱地步的病例又酌加参、耆、龙、牡等药治疗慢性病患者有自汗盗汗而见高度衰

弱困倦的病例奏效都非常正确。川沙陆渊雷先生解释本方症的小便难为津伤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为阳虚并根据内经阴阳互根之义畅论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兹节录其大意

如次:“生活力借原浆以发动原浆亦借生活力以滋生故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

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故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

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

自生凡病至心脏衰弱脉微欲绝者其津液无有不伤原浆无有不损是不但阳虚其阴

亦伤矣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生其津良以附子之刺激普及于全身细胞使各脏器平均

兴奋则津液同时滋生原浆不致竭绝故一度刺激之后绝无衰弱反应。”至理名言耐

人寻味。

3.变相真武汤本方以炮附子与柴胡相配更有人参、茯苓、吴萸、薤白、半夏等副药

治少阳病而有内陷入阴之倾向者系舒驰远所创作武进恽铁樵先生特别赏用有治验多则

载药盦医案作者效颦学步亦曾以本方治愈湿温伤寒危笃病例数起特记录其临床症状

和方意药效如下:湿温伤寒经一至二周以后常见高热弛张不退胃胁满闷脾脏肿大神情

困倦意识模糊脉搏细数每分钟达120次以上舌淡无神苔腻且干若再误用寒凉

每致不救本方以柴胡疏解少阳薤、萸、苓、夏温运化湿附子、人参益阳扶正倘更兼

见肌肤叹燥唇舌枯萎者酌加鲜生地、元参、石斛等品一二剂后由于阳回湿化正充

邪解因此高热渐退神志渐清脉搏也渐转和缓症情的化险为夷附子当居首功。

4.附子泻心汤本方以炮附子与芩、连、大黄相配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伤寒论

通例胃每称心下、芩、连、大黄又多赏用于消化系统疾患因此作者常以本方治疗急性

食物中毒而有心脏衰弱倾向的病例临床上以脘腹绞痛、泄利不畅、干呕心烦更兼汗多、

肢冷、脉弱等主要证候为指标每能一药而愈。类聚方广义称:“老人停食闷瞀晕倒不省人

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彷佛中风者谓之食郁宜

本方。”辨症选方识见独到足供后学取法。

5.肘后赤石脂汤本方以炮附子与赤石脂干姜等相配葛仙翁首先指出:“治伤寒若下脓

血者。”陆渊雷先生因而认为系伤寒肠出血之主方经试用获效并介绍其治疗经过说:“曾

诊一妇人年三十余岁腹微痛下溏粪及黏液、杂以鲜红血星舌苔垢腻脉搏沉数手

足微冷胃腹有白色小水泡予本方加阿胶、粳米二服血止调治十日杖而能起此病

虽无细菌诊断然询其经过证候全是湿温症因知是伤寒肠出血无疑。”真知灼见令人

敬佩。

6.附子羚羊合剂江育仁大夫在江苏省卫生厅召开的防治乙型脑炎专业座谈会上提出

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患者:“高热抽搐舌白气急面色苍白细按脉搏浮数无力用炮附

子三钱、西洋参一钱、羚羊角三分而愈。”说明治病不当拘执病名死守成规脑炎虽属热

症但一旦进入心脏衰弱阶段则非附子不救。作者亦常以附子配合羚羊角、全蝎、归、芍、

地黄等药治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期病例主要症状为高度衰弱神志迷蒙痉挛搐搦

汗多肢冷脉来细数以解痉药与兴奋强壮药合用不但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得益彰。章

次公先生说:“热性病先本烦扰不宁妄言怒骂忽然意识模糊呢喃郑声此脑之机能

陷于痹钝用附子得以刺激之。”认为附子不但强心又可激脑真是阅历有得之言。7.附子干姜合剂凡与干姜相配伍的附子多数采取生用目的在强心增压急救虚脱

其适应证从临床实用来说以真性霍乱为最多孟河黄体仁先生常以通脉四逆汤加吴萸

黄连治疗吐泻交作肢冷脉伏的霍乱危急病例多具奇效有黄一帖的称号江阴曹颖甫

先生常以整个而大剂的四逆汤救治垂毙的霍乱病患者有野郎中的称号受群众爱戴

至今传为美谈作者于解放前亦当以生附干姜合剂配合输液术治疗霍乱症严重失水病

例获救者也不少因而加强了应用经方的信心。至于以炮附与干姜相配则目的在乎温中

扶阳适应证以一般亚急性疾患为多例如:直指方附子理中汤、小品方解急蜀椒汤、宝鉴方

温中益气汤以及神巧万全方缩砂丸等都是用干姜温中治疗消化系统的虚寒性原发病变

附子扶阳纠正由于吐利腹痛等不良影响所诱发的全身衰弱症状同时也促进了局部病灶的

痊癒机转因此可以体会到:“炮附干姜虽然各有所司而实际上确是具有相当的协同作用

的。”

8.附子肉桂合剂炮附子与肉桂相配目的在温纳阳气适应于有上热下寒阴盛格阳

情况的病例我们知道心、肺、脑是维持人体生命最主要的器官他们的位置都在身体的

上半部他们都需要有适当的体温才能营正常的活动在因某种病变而引致体温低落的场

合机体常立即通过反射作用动员尽有的体温集中到上部借以保护生命器官但同时

由于体温的过度集中机体又必须加强汗腺的活动以求放散而消耗了更多的体温这二

利不相协调的病理机转形成了恶性循环将更快地促使生命的死亡用附子生阳鼓舞细

胞活力激发体温的来源肉桂摄阳降冲增强下行大动脉的压力使体温的分布重新趋

于平衡因而挽救了垂危的生命作者曾以黑锡丹治疗心脏性喘息济生加味肾气丸治疗冲

心型脚气症情都相当严重但药症相对取效亦捷。此外更有很多慢性衰弱性疾患一般

情况虽比较和缓但只须确诊其具有机能衰减和虚性兴奋的综合证候时也是使用附桂合

剂的良好对象由于病机相同用药也相同而奏效也自无不同于此更可体会到中医“辨

症论治法”的正确性了。

9.附子苍术合剂炮附子与苍术相配目的在行寒除湿适应于急慢性关节炎、及痛风

等症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条云:“骨节烦疼不得屈伸??或身微肿者”桂枝芍药知母

汤条云:“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说明痛与肿是附子苍术合剂的主要临床特征

作者仅曾试用于急性风湿热症效果甚佳。附子的作用在乎镇痛故用量宜大痛觉的抑

制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因此相应地减轻了局部的肿胀苍术利水行湿促进关节渗出液的

吸收解除了对周围神经的压迫因而间接地加强了镇痛的功效仲景说:“术附子并行皮中

逐水气。”正是充份描写了术附配合后的药理作用。



(本文发表在1957年12期第631页上)



献花(0)
+1
(本文系汝州中医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