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国演义简介
2017-01-12 | 阅:  转:  |  分享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不仅在国内拥有极为广大的读者群,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史书与讲史、平活文学与民间文学交融的结晶。
小说的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有关三国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李商隐的《骄儿诗》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这说明最迟在晚唐时三国的故事已为民间津津乐道。到了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民间艺人带上勾栏讲台或舞台。从北宋的“说三分”,到金元时众多种三国戏,以及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产生,都为《三国演义》的产生奠定了创作基础。
罗贯中正是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名典名著。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推测,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其生卒年大约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之间。罗贯中因“遭时多故”,对元末大动乱的社会现实有切身的体验,对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也有所了解,从而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罗贯中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他写过戏曲(如现存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亦能诗词,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和《三遂平妖传》。
《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公元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继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新刊本不断涌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是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增删文字等工作。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并作了逐回评论,辩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整顿回目为对偶等。毛氏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推崇关羽的“忠”、“义”,使书中的封建思想更加浓厚,从此毛本就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吴亡、西晋统一为止,其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它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在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刘备和曹操,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明显占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对立和冲突,组成了全书结构的主线,相比之下,孙吴方面则处于陪衬的地位。
而在,刘蜀与曹魏两大封建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表现出作者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献花(0)
+1
(本文系东光的馆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