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之时,伊小的后代,不得不逃离宫中,隐居沣都,遇来遇到同样流落民间的巫人,俩人合回想自己祖上多年在宫中做事,今日却流落至此,其祖传技艺有可能不保,便私下召集众人,汇编经书。
他们认为,人食天地之气(能量)得以生(动物、植物,水和空气,都只不是固态、液态、气态化了的能量)气分天地,天有六气,分别为寒暑燥湿风火,天气应时入身,则养六腑,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地有五气,因生时(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湿长夏)不同,而有所异,此五气为风、暑、湿、燥、寒,地气应时入身,则养五藏,五藏者,心、肝、肺、脾、肾。五气应时入身,则养五脏。
他们最早为了方便理解,将人身体的十一个部分,按天气和地气的规律,分别称为五藏六腑。因为胃和身体接收的“食物“化为精气后,会进入到五藏中进行深加工,最后被心、肝、肺、脾、肾五个部位加工成为气、血、精、津、神,方才被运送到全身各地,进行使用和储存,所以上五个器管的主要作用,是人能生精化神,藏而不泄,故名五藏。
而人身体的另外六个部位,则起到的作用是腐化万物而不藏日作用,故名六腑。
因此,人身所需,皆由五藏六腑供给,神仙用天地之气(气态能量)直来养生,凡世之人,无法食气而生,故以固态或液态化的食物来养生,因此,作为伊小后代的厨师长,成为《黄帝内经》的第一作者。
但在当时,他们总共写了四本书,只有这一本,完整的留下来了,《黄帝内经》可以用一个字来讲——养,治病于未生,疗疾于未发,将食材的搭配,烧菜的原理,演变成了后世中医的理论。
他们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完成了另一本书,那就是在一个受到外界影响(饮食、感染等)而生疾病后,如何利用食材治病。五脏可生成气、血、精、津、神,其中,气血又能通达全身各处,所以这本书主讲的是如何利用气血运行,来解决通身各处所感染的疾病,并将治疗方法逐条列出,加以汇总。
这些由两厨三巫汇总起来的资料,每人都记了一份,用以传世,但只传自家,绝不外传,不外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十分实用,可以用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不能轻易传给他人。到后来,慢慢散落人间,如果还齐全的会,汇总起来,应当成为《黄帝内经》的下篇,讲应用之法的《黄帝外经》。
当他们整理完这本书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能有那么多的草(药),来通过气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去治不同的病。
在此之前,通常是一草治一症,或是一草治多症,用草(药)方式也极为简单,但这种单一的草无法真正达到要求,有些时候是草的药力甚微,无法消疾去病,有的是毒性过大,使得气血有损,得不偿失;有的是药力单一,无法根治。
后来伊小的的后代想起祖上做饭之时食材搭配的思路,来草草相配,开启制药之道。在此之前,所有能治病的植物,皆称为草,只有草物相和之后,才叫药,因古代的药多以草为主,故以草药相称。
草物相配,是为和,和之道,即为五味之道,其核心要义便为“五味之道,简言之,有五法可为,其五法为调、和、取、候、补。得此五法者,可得世间万般滋味,故五味之道,即五行之道,水土调之,以火候之,以木和之,以金取之、木火补之。”
五味之中,木为五味之和,故草药相和,可生其效,如酸入肝,故肝经之疾病,须以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金为五味之取,故草药相取,可耗双效,如辛入肺,故肺经之疾病,须以辛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火为五味之候,故草药相候,可助其效,如苦入心,故心经之疾病,须以苦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水为五味之用故草药之用,可泄其效,如咸入肾,故肾经之疾病,须以咸味之药医之;
五味之中,土为五味之调故草药之调,可克其效,如甘入脾,故脾经之疾病,须以甘味之药医之。
这本书,以上五法为纲,配药治病,这本书后来散落世间,直到后世整理出来了一些,变成了一本书,叫做《神农本草经》。
另一本书,是由宫中的巫编写完成的,编完后没来得及流传,便被人告发,以对鬼神不敬的名义,全部被秘密处死,有一两个逃脱的,也都得了怪病死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只要听到有人提这本书,便会声色大变,赶快离去,而这本书上所记载的内容,便是如何化解因鬼神施加的疾病,记录着治疗疾病的符咒和各种方法。
这本书成了人们心目中不敢泄露的天机,没有多人敢想着去窥探个究竟,以至于到了后世,几乎没有知道这本书存在过。
而且又有几个人会相信,《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神农本草经》的起源,只是在厨房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