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系列血清标志物化验检查的意义
HBsAg
表面抗原
抗HBs
表面抗体
HBeAg
E抗原
HBeAb
E抗体
抗HBc-
核心抗体
抗HBc
临床意义 IgMIgG 1 + - - - - HBsAg携带者,早期急性肝炎 2 + + + 慢性乙肝 3 + + + 急性乙肝 4 + + + 急性乙肝(早期恢复期) 5 + + + 急性乙肝(晚期恢复期) 6 + 急性乙肝(窗口期) 7 + 以往患乙肝治疗后/疫苗接种后 8 + + ++ 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9 + 慢性乙肝 一、HBV-DNA是表示HBV复制的最可靠指标.DNA-p活性是表示HBV复制活力的重要指标。肝功能损害且HBV-DNA及DNA-p检测有助于判断HBV感染者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大小、转阴灵敏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二、HBV标志出现的顺序为:HBsAg.HBeAg.抗-HBc(抗HBC-IgG.抗HBC-IgM)
抗HBe.抗HBS.
⑴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本身具有抗原性,无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乙肝最早出现的标志物,在急性肝炎肝功能的潜伏期即可出现阳性;一般出现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可无症状,有的病人血中长期存在表抗阳性,但无肝脏损害,属无症状携带者,但可传染;
⑵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表示机体曾受乙肝病毒感染或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且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被认为是保护性抗体;
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为HBV复制的主重要指标和证据。传染性强。表示
乙肝病毒正在复制且有传染性;HBeAg核心抗原是代谢中间产物;
⑷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转,但应检测定期肝功能。
⑸HBCAg为HBV复制的指标,由于HBCAg在肝细胞中存在是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坏死的重要靶抗原,血清中只能检抗HBc,抗HBc有免疫效应。
HBCAg是乙肝传染的标志检测有助于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强弱,母婴传播的危险率、急性乙肝的预后等
⑹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抗-HBc是HBV感染的标志。标志患过乙肝;是乙肝病毒隐性携带者,有既往感染史;
核心抗体不像表面抗体,没有保护作用,可以是IgM(早期出现),也可以是IgG(恢复期出现)。因此,如果能知道核心抗体(+)是由IgM形成的,则表示正在感染,如果是IgG则表示已经恢复。
⑺乙肝核心抗体-IgM(抗HBc-IgM):抗HBc-IgM阳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指标,提示有病毒复制。该抗体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早期,且在整个急性期均可检出数月后呈稳定性下降,故对急性乙肝的诊断很有意义;高效价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⑻抗HBC-IgG阳性:表示既往感染HBV。
一、大三阳:⑴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⑶)乙肝E抗原(HBeAg)⑸乙肝核心抗体(HBcAg)同时阳性:乙肝急性期,有较强的传染性;乙肝病毒正在复制且有传染性;HBeAg(E抗原)为乙肝核心抗原代谢中间产物;在病毒复制时,HBV-DNA/.DNA聚合酶及HBeAg常阳性,一般测不出抗HBs.
二、小三阳:⑴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⑷乙肝E抗体(抗-HBe)⑸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同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仍具有传染性。
三、HBsAg阳性、核心抗体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HBV仍处于复制状态,传染性强。
四、乙肝系列检查只有核心抗体阳性,抗HBc-IgM(+)(早期出现),也可以是
抗HBc-IgG(+)(恢复期出现)。但抗HBc-IgM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五、乙肝系列检查全阴性,但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查HBV-DNA或抗HBc-IgM阳性也说明HBV仍具有传染性。
六、如血液HBV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症,但肝功能持续异常,若HBV-DNA呈阳性说明HBV有变异情况发生,虽E抗原为阳性,但HBV-DNA为阳性足以说明HBV处于复制状态,传染性强。活动期抗HBc-IgM可阳性。表示病程长,慢性肝炎,肝硬变病人中阳性率高,抗-HBe的存在,提示传染性较低。
乙肝疫苗接种:
1.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ug免疫针;
2.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用30ug,第2、3针各为10ug;
3.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接触者用20ug免疫3针;
4.其他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ug免疫3针。
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IG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IG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为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ug,第2、3针各10u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
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u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以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血透工作者,配偶一方为HBCAg阳性者。
乙肝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注射
母婴阻断:HBSAg阳性孕妇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肌肉注射1次,每次剂量200-400IU;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
乙肝预防,一次注射量小儿为100IU,成人为200IU,必要时间隔3-4周再注射一次;
意外感染者,立即(最近不超过7日)注射8-10IU/kg,隔月再注射一次。
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⑴丙肝抗体阳性(抗-HCV+);⑵HCVRNA(+)检查,也可诊断。
肝炎治疗误区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常见病,西方国家以丙型肝炎为常见,我国主要流行乙型肝炎。肝炎病毒感染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学难题,肝炎病毒被分为五型:甲、乙、丙、丁、戊以后,人们发现尚有10%-20%的临床上表现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不能分型,尚待进一步研究。其中的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有80%以上会转为慢性,其中20%若持续感染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其中的1%-5%转为肝癌,国际卫生组织已把乙型肝炎列为世界第九死因,故而国内外医药学家正积极探索与开发抗病毒措施。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还未有特效药。急性肝炎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尤其是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两者都不会转为慢性,只需使用一般和对症治疗即可,对重型肝炎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干扰素,因为它可加重病情。所以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对象仅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急性丙型肝炎。目前抗病毒药物只能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绝大多数无根治作用。临床上多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急性丙型肝炎。
坚持定期复查是优化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衡量乙肝传染性的最重要指标是:HBV-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呈阳性就可以认为具有传染性。
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拉米夫定、干扰素,但也应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乐观面对现实。
一般认为,乙肝患者HBeAg转阴,抗-HBe转阳,表示HBV的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转。然而一些患者HBeAg转阴后,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行性进展,其血清中除检出HBeAg和抗-HBe外,还可检出HBV-DNA、抗-HBcIgM阳性、肝内HBcAg阳性,排除其他致肝损害原因,提示病情与HBV有关。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常发展为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反应差。
抗病毒治疗注意:由于病毒严格的胞内寄生特性及病毒复制时依赖宿主的许多功能,且在不断的复制中产生错误而形成变异,使理想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相对缓慢。干扰素(INF)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受其它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干扰素有三种(α、β、γ),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制得的干扰素作为治疗药物。干扰素是被批准的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作用,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除了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也用于其它病毒性感染疾病如流感、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皮疹、肝功能损害。大剂量可致可逆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5%患者用后产生抗INF抗体,原因不明。
干扰素是一族可诱导的分泌糖蛋白,是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现已采用DNA重组技术生产重组干扰素。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1.广谱无特异性2.抗病毒作用的发挥受细胞种属的限制3.干扰素本身无抗病毒作用,而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4.干扰素出现快、早,在早期抗病毒上起重要作用。
拉米夫定除了用于HIV治疗外,也能抑制HBV的复制,有效治疗慢性HBV感染,成为目前治疗HBV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有各种不同原因引起,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症。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毫无症状、有轻微不适直至严重肝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轻度肝功能损害直至各项生化指标的明显异常
【病因学分类】
一、慢性病毒感染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在我国约有1.2亿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
二、自身免疫病因不明,伴有各种自身抗体,如自身免疫型肝炎
三、药物和毒物
四、乙醇长期大量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
五、代谢障碍
慢性肝炎确诊的依据是肝活检可见肝组织碎屑样坏死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病毒性肝
炎的主要病因。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不演变为慢性病毒性
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系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HBV感染
后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的损害。血清中HBsAg、抗-HBc持
续阳性,活动期抗HBc-IgM可阳性。在病毒复制时,HBV-DNA、DNA聚合酶及HBsAg
常阳性,一般测不出抗HBs。免疫球蛋白常增高,特别是IgM.
治疗: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妇女应避免妊娠。抗病毒
治疗药物(干扰素、拉米夫定、法昔洛韦、阿地福韦),抑制病毒复制。护肝药物(水
飞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膜作用,可口服3-6个月。
预防:婴幼儿、儿童及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严格掌握输
血及血制品应用指征,所有供血者均应严格筛选,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
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和程序:第一针10ug,方法;0.1.6.月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高危人群:20ug,第一次,其余同上;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第一次30ug,其余同上。
坚持定期复查是优化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HCV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感染,HCV可直接造成肝损害,并与病毒量呈正比。抗HCV和HCV-RNA(PCR)阳性,转氨酶持续或反复轻度增高。无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
治疗: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效果最好的方法,疗程12个月。
【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目前认为遗传是主要因素。治疗主要应用免疫抑制剂,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
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反应。
---------------摘自药理学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