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故都的秋1
2017-01-19 | 阅:  转:  |  分享 
  
清净思考题: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王国
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
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
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主观上1旧中国政治黑
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
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阅读12段:中国文人似乎偏爱秋,国外情况又如何呢?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思考:
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直抒对
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提问:作者认为南
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
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
、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
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故都的秋1、秋园静观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残鸣而报秋4、秋雨淋人人知秋5、果树
秋天之奇观记叙、描写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眷恋向往之情(形)(神)郁达夫(悲凉的颂歌)北国之秋:清、静、悲
凉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景人合一














思考讨论为
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名胜古迹普遍性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典型性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思考讨
论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名胜古迹?作者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本文的基调:清静
悲凉普遍性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清静?悲凉???--神???故都的秋?郁达夫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
写作每课一法北平的四季① 郁达夫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
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
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
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而北方春天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
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
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
住脚,而昏厥过去。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
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类文悦读美文品
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
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
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我在北平,曾经过过
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
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荫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
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②,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在
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
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
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
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兴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秋高气爽,风
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
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
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
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
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③。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
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④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北平的每季每节
,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选自《北平一顾》,有改动)注:①本文写于1936
年5月,有删节,前文浓墨写冬的内容已删。②是华氏温度。③《晋书·嵇康传》载:“(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④即小阳春。“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
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
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北平的四季》教学目标:a、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b、领悟作者通过对客
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c、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第二课时)d、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3、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重点、难点突
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在特定的心境下写本文的,所选取的故都风物都带上了作者苦闷心灵的影子,因此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尽可能
的贴近郁达夫当时的内心世界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
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
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
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
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
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
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
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
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
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
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再加上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文章结构

总写北国之秋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1—2)
秋花——
色秋槐
——形分写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
找出中心句)(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思考讨论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
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小院清秋秋蝉残声秋雨斜阳秋槐落蕊清秋佳果静悲凉纵观
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秋——清、静、悲凉(文眼)南国秋——慢、
润、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
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秋景图秋院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
破屋悲凉
日光清牵牛花悲凉
秋草悲凉
天色清鸽声静
秋院静观:一.视觉效果秋院静观图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提问:这
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槐树
落蕊图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二.触觉效果“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
软南国之秋景物:落叶人的感受:有声音,有气味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槐树落蕊“微细”“柔软”“细
腻”“清闲”“落寞”静清悲凉图片2秋蝉残鸣图三.听觉效果驯鸽声秋蝉的残声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
的清、静、悲凉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青天,宁静
衰弱,悲哀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闲话秋雨图秋雨图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第6~9段“秋雨话凉”一节的记叙中,作者所写的人物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问:作者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参考意见:大概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或许,作者也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图片3秋果奇景图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献花(0)
+1
(本文系君子去甚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