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第02讲《周易》的基本概念_下_孙劲松
2017-01-21 | 阅:  转:  |  分享 
  
第二讲:周易的基本概念之二Zjc第一、三才《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一般说:在六爻之中,初二代表地、三四代表人、五上代表天。宋代易学家郭雍说:易言三才之道三才
卦(爻)天地人备注(引郭氏有关论述)八卦之象上爻下爻中爻包羲氏以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故三画而成一卦。(《总论
》)六十四卦乾卦坤卦六十二卦故纯刚为乾,而尽天道;纯柔为坤,而尽地道,至于人事不齐,一卦不足以尽之,故自屯至未济,共为人
道,以配乾坤。(《释屯卦》)一卦三才(以乾为例)在天之乾在地之乾在人之乾“乾为天”,在天之乾也;“为圆”,在象之乾
也;“为君、为父”,在人之乾也;“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马、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释乾卦》)卦象上体下体
爻卦中之天地,上下二卦,又三才之象也。故文王之《易》,于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释系辞上》)爻位五上三四初二爻阴阳
刚柔仁义阴阳者,天之二道也;柔刚者,地之二道也;仁义者,人之二道也。(《释兑卦》)六画非他也,兼三才而两之之道也(《释系
辞下》)第二、五行周易并没有明确提出五行的概念,汉代以后,象数易学将五行等学说与周易结合。五行最早的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
,稼穑作甘。五行生克图五行旁通图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方北南东西中生数12345成数67
8910五脏肾心肝肺脾八宫坎离震巽乾兑艮坤天干壬癸丙丁甲乙庚辛戊己地支子亥巳
午寅卯申酉丑辰未戌第三、河图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关于河图洛书的最早记载,但河图洛书
究竟是什么样子,《易经》中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等书也提到河图洛书,但都没有绘出图
形。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和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
初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
列为洛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河图洛书第四、六十四卦的构成与转换1爻位
2二体3互卦4错综复杂5卦序6卦时爻位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六
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爻位。从下到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乾凿度》称“易气从下生。”六爻之中分三才。古人依照等级
,将六爻命名: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
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
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
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东汉初仍设三公官。
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
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
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
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惭次演化成加官、赠
官。明、清同。二体二体,指六十四卦由两个八卦相重而成。居下者为下卦(又称内卦、贞卦),居上者为上卦(又称外卦、悔卦)互卦互
卦,每卦六爻,除去初、上,中间的四爻组合成一个新卦,称为该卦之互卦。具体的方法是:二三四爻组合为下卦,三四五爻组合为上卦。《左传》
和汉易常用互卦解卦。错综复杂周易的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卦而动全体,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错卦(反卦),
将一个卦的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形成的卦就是错卦。比如,乾卦的错卦是坤卦。(2)综卦,(覆卦)将一个卦翻转180度形成的新卦,
就是这个卦的综卦。比如剥卦的综卦是复卦。六十四卦中有八个卦没有综卦,这八个卦是乾卦、坤卦,坎卦、离卦、大过、小过、颐、中孚,这八个
卦翻转180度以后,还是它自身,没有形成一个新卦。(3)复卦,(就是互卦)将一个卦的二、三、四爻组成内卦,再将三、四、五爻组成外
卦,形成的新卦就是原来那个卦的复卦。比如,谦卦的复卦是师卦。(4)杂卦,将组成一个卦的内卦和外卦互换,就成了原来那个卦的杂卦。比如
,师卦的杂卦是比卦。卦序问题古代卦序有多种。今日传世《周易》之卦序,其相邻两卦之间是有联系的。两两相耦、非反即覆。有“反”
者,即前一卦的阳爻变而为后一卦的阴爻,前一卦的阴爻变而为后一卦的阳爻,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皆属此类;有“覆”者
,即将前一卦翻转即得到后一卦,屯-蒙,需-讼,师-比,夬-姤,震-艮……皆属此类;有兼“反”、“覆”者,泰-否,既济-未济……是也
。卦时六十四卦,每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的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着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易〉称为“
时”。例:泰卦,象征通泰之时,困卦象征困难只时。卦辞彖辞重点讲述君子在各个时空状态下应有的态度。周易云:“与时偕行,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第五、卦爻辞中的吉凶是如何确定的从周易全书来看,卦爻辞的吉凶悔吝并没有明确的规律。但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说法。乘
承比应当位不当位阳遇阴则通中和正乘承比应在《周易》的卦画里,每卦共有六爻,从下向上排列。凡是两个相邻的爻称作比,比是比
邻、比近的意思。如果相比的两爻是一阴一阳,就更加亲近一些。应是对应、应合的意思。每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卦上下重叠而成。如果从上
下卦分开看,它们各自有第一二三爻。如果上下卦连成一体看,上卦的第一二三爻就是全卦的第四五六爻。这样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就有了对应
关系。应是一种应合、应援,有应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对应关系要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易理上去观察。一般说,在相应位置上的两爻如果是
一阴一阳,即可成为阴阳正应;如果是两阳或两阴,即构成敌应关系。乘与承是相邻两爻的关系。承是在下承接,乘是乘驾在上。相邻两爻,在上
方的一爻对在下方的一爻来说就是承。一般地说,阳爻乘阴爻、阴爻承阳爻为顺;阴爻乘阳爻、阳爻承阴爻为逆。当位不当位六爻之位次,有
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于阳位。二四上为阴,属于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当位(得位、得正)反之,称为不当位(失位、失正
)但这一规律并不是判定吉凶的唯一标准。还有许多复杂因素。王弼认为,初、上两爻无阴阳定位。阳遇阴则通易中,阳爻上行,遇阳则
阻,遇阴则通。比如,大畜(山天大畜),初、二皆不能前进,九三利往。大畜卦《易经》第二十六卦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初九
:有厉利已。九二:舆说辐。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六四:童豕之牿,元吉。六五:豶豕之牙,吉。上九:何天之
衢,亨。中六爻所居的位次,二为下卦的中位,五为上卦的中位,两者象征事物手持中道,易例为“中”。第六易象略说易象系统《
周易》以象学为基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系辞》说:“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研究《周易》就要研究易象,《周易》的
理是象的理,《周易》的用也是象的用。《系辞》曰:“象也者象此者也”,这个是说以形为象是易象的基础。事物有性状,状为形,性为
类,以形为象的发展就是以类为象。所以《系辞》又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就是讲的类
象。《说卦》的易象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
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乾坤生六子(引自《说卦》)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第七、周易与古代自然科学周易与中医学周易与天文历法周易与制器尚象周易与养生及内外丹法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