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网上老师——郑旭东
2017-01-27 | 阅:  转:  |  分享 
  
我的网上老师——郑旭东人都有很多老师,无论是亲身授课的老师,“三人行”中的老师,还是“一字师”的老师。我也有很多老师,这里,我要说的是我
的网上老师哈尔滨作家郑旭东。郑旭东网名“夏秋”,他的头衔数不过来,作品也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火浴》,短篇小说《播种记》,散文集《
陋室闲话》,《东北风》等。结识郑老师缘于对文章的喜爱,偶然在一网友空间看到其转载的一篇文章《树荫下》,当时阅读完毕,整个人都沉浸
在文中了,《树荫下》仿佛一缕清凉的风,在那个炎热的夏季吹进了我的心坎儿里,就是那种接地气的文字是我的钟爱。于是我点击署名为“夏秋”
的空间,可是发现空间上锁,只有添加好友才能进去观看。我是一个不爱添加空间上锁人为友的人,但这次例外,因为太喜欢那样的文字了。于是写
了申请加友的信息,忐忑地等待。还好,老师没多久便同意了申请,打开房门迎接我。初入老师家门,便被老师那五彩缤纷的小院所吸引。老师的
日志很多,视频很多,照片很多……当时我沉浸在老师家中久久不肯离去,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知识殿堂。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浏览文章。老师
的文章是那种从农村走来带着乡土气息的文章,一切有关农村的事物都在老师笔下活灵活现出场。我是农村人,老师笔下的事物对我来说了如指掌,
读来由衷亲切,那么熟悉,那么温暖,可我,怎么就没想到把它们写出来呢,这让我陷入了沉思。老师的文字亲切,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厚重。看
他的文章,仿佛在和一位带着原滋原味东北味儿的人面对面交谈。老师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处亮点,就连“土坷垃”“青草香”甚至“
大粪”都写得那么有趣那么香甜。我不是专业文字者,无法对老师的文章进行评述,但要说起来,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只想说说老师这个人。
都说文如其人,老师就像他的文字一样,平易近人,厚重,让人爱戴。他的粉丝很多,无论写文与否,从空间评论都能看出每个人对老师的喜爱,
而他也同样看重每一位好友,我便是其中一位。初加老师为友,他看了我很多篇日志,并且都悉心留评,优点褒奖,缺点指出,并不时加以鼓励。
我喜欢老师中肯的点评,每写一篇文章,都盼着老师光顾的身影和他宝贵的评语,那感觉,仿佛回到了上学时交给老师作文的情景。后来不过瘾,我
便小窗与老师探讨交流写作。老师无论多忙,都会及时回复,指出我写作的弊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文章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他说我的文章最大毛病就是挖不出内涵,每篇文章写出来都要有思想,都要服务于人,文章不是泛泛地写,文章是给人读的,离不开
人,而我却总是写些空洞的文字。当然,老师肯定了我文字的优点,他说我的文字接地气,水灵灵地爱读,如果能再写出深刻来,不失为一篇好作品
。我聆听着老师教诲,并向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通过老师几次指点,我悟到了许多,学到了许多,也写出了几篇我认为像样的文了,不再是初写时
如无头的苍蝇乱撞了。看到老师悉心指导我,在心里有了拜师的想法,与老师探问,起初老师不肯接受,虚心地说互相学习。我知道老师的为人,
焉能错过好时机,一次次追问,让老师收我为徒,后来,老师又看了我的几篇文章,终于答应收我为徒,当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有了老师,写
文拘谨多了,时刻谨记老师教诲的几方面,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发给老师看看,他总是耐心指导,大到中心思想,小到标点符号,就连题目老师都会
说什么样的题目打动人。那篇小说《苦味西瓜》原名叫《半块西瓜》,老师看后,又在文中给我添加了一个小故事情节,忽然就觉得文章和原来有不
一样的感觉。还有那篇《夕阳如血》,原文的故事结尾挺凄惨,老师立刻指出文章缺少正能量,缺少爱,一篇没有爱的文章怎么会受到欢迎?于是,
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二三等要求,我又重新改写了结局,发在空间里,立刻引来朋友们围观点评,大多人还是喜欢我修改后的充满爱的文章。还有很多
很多,真是无法一一列举。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在微刊发文,每天费尽心力地去拉点击率,为了那点稿费。确实显得心浮气躁,就在最后一天时,
老师在动态下留言说“好好写你的文章,你这样浮躁不好!脚踏实地认真写文,是非常有前途的,切盼你努力!”看到老师的留言,当时我便热泪盈
眶,从留言中,我看到了老师对我焦躁的失望,同时又看到了老师对我成长的殷切希望!试问,有哪一个老师会如此重视一个未见面的网友?他大可
以敷衍了事,做个老好人,可是老师没有,就像他在一篇日志里写的那样,他对每个爱好文学的人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所以,他经常在空间里
写些关于如何写好小说,如何写好散文和如何投稿刊物等等,他是一名心系众人的作家老师,而于我更是恩重如山的老师!老师如今退休二线,但
也经常去哈尔滨电台里报到,工作之余,他便写文拍照,他爱家乡,空间里,满满的都是对家乡的热爱。他是哈尔滨知名作家,如果想发一篇小文轻
而易举,可他从来都不投稿,一次聊天中我对他说,让他参加某某征文,让他投稿,可他说“对这些没兴趣,一切都淡了,现在写文就是为了愉悦心
情,为了给空间里爱好写作的人一些启示。”有时也看到老师发说说,他的文章被人剽窃到网站上发表并署他人名字,我问老师为什么不去讨回公道
,那毕竟是自己的心血啊,老师哈哈一个笑脸说“争啥,无所谓,都是爱好文字的,有人喜欢不是更好,署谁名字无关紧要。”都说“上善若水”,我看这词语用在老师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人生难得一恩师,我庆幸,我遇到了,但且珍惜那份来自网上的恩情吧。作者:张景云【吉林】
献花(0)
+1
(本文系作家郑旭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