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报道文章多篇
“中国好书榜”透露阅读风向
25本上榜书中经济类科技类过半数
2014.4.23文汇报首席记者吴越
今晚8:05,首届中国好书评选结果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公布。记者提前获悉,从40万册当年图书中脱颖而出的25本“2013年中国好书”作者和编者将现身央视舞台,娓娓道来纸面背后的故事。记者从这份中国式好书单中发现,科技和经济社会类图书超过总数的一半。受访专家认为,社科经济、历史类图书在多元的阅读趣味中占据主流,反映了当代读者关切中国现实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榜单抓住当下社会热点
这份榜单中,不乏2013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科技新知,有些仅书名就是方兴未艾的关键词,如《大数据时代》、《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也有充满趣味、与当下时事热点相接轨的江晓原专栏合集《科学外史》;有严肃、厚重、高瞻远瞩的经济著作,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饱含经济改革创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也有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的同名图书,以及以深入浅出的叙述为广大读者凝聚改革共识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等;而《出梁庄记》、《洪业传》、《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等非虚构图书则从历史的角度描绘出了中国现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个侧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亚明评点这份书单说,它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兴趣,传递了正能量的导向,而其中尤其以《大数据时代》和《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两本科技类图书“抓到了时代的最热”,“让你看到了科技如何向当代世界渗透,信息化如何造成社会生活中无形的鸿沟,”包亚明说,“这两本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是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
折射中国读者阅读趣味
为了与海外阅读市场作一番对比,记者调查了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的“2013畅销榜”排名前25本图书类别发现,其中非虚构类图书10本,小说类8本,经济社会类4本,科技类2本,青少年童书类1本。这与“2013中国好书”书单中非虚构类4本,小说类4本,经济社会类8本,科学类5本,青少年童书类3本,艺术类1本的构成相比,在结构上有着明显差异,最大的区别便是“2013中国好书”中经济类和科技类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同类图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销售榜中所占的比重。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这份书单掌握了社会阅读的动向,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心的追求方向,在出版界具有标杆性、榜样性的作用。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这25本“2013年中国好书”是主办方在2013年度全国出版的40多万种图书中,海选出500多种精品图书,再经过严格周密的程序,由专家学者评选出最后的25种。
值得一提的是,评选过程中参考了2013年全国32家图书出版机构的好书榜、47家报刊杂志好书榜、15家门户网站好书榜,并结合开卷、新华书店、各大网络书店的销售数据,最终得出结果,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可以说折射出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读者的阅读趣味。
读书网站建立十年来已积累九十万篇书评三十万篇笔记
数字化阅读,不都是碎片化浅阅读
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于在网上逛“书肆”、泡“沙龙”,无数本图书和读它们的人,已经在线上连成了一张网络。从最早一家社区型读书网站建立至今已经过去10年,今天我们分析数字化的阅读数据,不难发现其碎片化、浅阅读、纯粹消遣的固有印象正在悄然改变。在一家读书网站评出的热门书籍的榜单上,既有《看见》这样的畅销书,也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长销经典;网络书评也不简单的只是一个“赞”或是一个“弹”,上万用户写出书评和读书笔记,有的甚至长达数千字。
尽管阅读样式难以避免受到网络技术革新的影响,但是载体的流变,并没有改变读者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以及彼此交流阅读体验的需求。
“深度”阅读体验代替“微博体”书评
媒介的转换,并未改变读者对优质内容的关注。豆瓣读书昨天给记者提供了一组统计数据,列出了一年来最受欢迎的图书,记者发现,网上“读书客”们的喜好,与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中读者的口味渐趋一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以一年累计5000条书评和读书笔记,在读书网站评论板块称雄。
从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读者在网站上的热门搜索关键字、书评数量等数据显示,这一年最被关注的图书中,一部分是有影视改编作品上映或有新闻事件助推的,比如第一部进军美国书市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因改编影视剧引发热议的《小时代》、《冰与火之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老书”也借此“重出江湖”;而另外相当一部分依旧是《百年孤独》、《月亮和六便士》、《小王子》等公认的经典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读书网站上的书评,不都是百字左右的“微博体”,有不少在千字以上。有的是读者在精读整本书之后的看法,有的是其他人在书评下的留言。书评人中也不乏周嘉宁、任晓雯等青年作家,和严锋、马凌这样的专家学者。有业内人士表示,长书评以及读书笔记的出现,证明在这个“浅阅读”风靡的信息碎片时代,也有庞大的读者群依旧钟情于“深挖掘”的阅读体验。
社交读书网站回归传统阅读体验
能否回归实体书籍的阅读体验,是时下读书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国内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豆瓣读书为例,截至去年底,一共有1673万个图书条目、90万篇书评、30万篇笔记。其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传统的阅读习惯并未明显改变。
事实上,读书网站与其说是科技创新,不如说是对传统书房的一次数字化描摹。比如,用户可以将一本书标为想读、在读、读过,随时记录阅读状态;可以写笔记、写书评,记录阅读心得;还能将图书整理归档。每个月有超过8万人在读书网站上“收藏”图书、2万人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网络的出现不过是将笔换成了鼠标键盘,并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云端书房。数年之后,在读书网站上翻出自己过往阅读的书籍以及当时的感想,相比在现实世界中翻看一本旧书、看到曾经的笔记,两者的感动或许殊途同归。
书房的另一功能是以书会友,这一点也被读书网站成功“复刻”。不少读书网站将读者、作者、出版社等各方资源连结到一个平台上,让读书“安静但不寂寞”。在不少社区化的书评网站,读者可以通过比价系统在线购买图书,也能直接查看多个城市的图书馆馆藏。加了关注的书友新近想看或是看了什么书,用户都可以在网页上了解到。正是凭借回归传统阅读体验,某社交网站的阅读板块拥有每月超过2亿次的访问量,阅读紧随电影之后,成为最热的网络文化板块。
本报见习记者钱好记者王磊
■相关链接
豆瓣读书热门搜索图书(部分)
《三体》(刘慈欣)
《看见》(柴静)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白夜行》(东野圭吾)
《平凡的世界》(路遥)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小时代》(郭敬明)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冰与火之歌》(乔治·R·R·马丁)
豆瓣书评最多的图书(部分)
《看见》(柴静)
《第七天》(余华)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白夜行》(东野圭吾)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
《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均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
“好书”《繁花》《科学外史》好在哪?
记者日前获悉,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和江晓原的科技文集《科学外史》双双入选首届中国好书榜单,二者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谈及反映上海都市生活与历史变迁的《繁花》为何让南北读者均爱不释手,并在“中国好书”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认为,这主要缘于作者的写作功力:贴近百姓的生活写,并且对充满沪语方言味道的小说语言进行了精心加工,使整部小说充满细节的魅力。郏宗培说,“中国好书”的评选验证了一点:虽然阅读的形式已走向多元,但纸质平面阅读还是一块磐石,内容则是支撑这块磐石的根本。
金宇澄则表示,现在大众阅读分化得厉害,但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小说,是作家的幸运,“这让我看到阅读的未来是光明的”。
复旦大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姜华是《科学外史》的责任编辑,他认为,该书吸引读者在于四个“新”:新知识、新发现、新观点和新趣味。“作者不仅仅是谈科学本身,其实是谈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人文精神。”
该书作者江晓原告诉记者,这样一本谈科学知识的图书入选“中国好书”,反映出读者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较之前些年更加深入和丰富。身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说自己在这10年里明显感觉到人文学者中关心科学问题的人逐渐增加,传统的科普类阅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读者。江晓原说,读者的知识层次普遍提升,他们更需要从书中获得“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训练,而非一般的科学常识。相应的,科学写作者也必须再向更高处攀登,亮出思想,去揭示一些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本报首席记者吴越
2013中国好书
■《大数据时代》、《科学外史》、《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苦难辉煌》、《毛泽东年谱》、《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繁花》、《带灯》、《这边风景》、《等一个人咖啡》
■《洪业传》、《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传>》、《出梁庄记》
■《我爱平底锅》、《拥抱》、《丁丁当当》、《南画十六观》、《只有医生知道》、《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世界读书日”专场“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今天,办场流动的阅读盛宴
往常每周六雷打不动的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因为“世界读书日”的到来而决定在今天加办一场。作为一名爱书人,你可以欣赏一场莎翁作品朗读会,也可以听王安忆说说顾绣是怎么出现在《天香》里的,又或者,你可以逛逛活动现场设立的专区,尽情淘书。
为“世界读书日”增设特别场
4月23日,在全世界爱书者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天正是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生日与辞世日。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塞万提斯、维加、纳博科夫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冥冥之中,阅读这一人类高贵的精神活动,便有了属于它的纪念日——“世界读书日”。而复兴中路上这一场早早开始策划的“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更是将整个书业搅动起来。
把时间倒回到3周前,上海新闻出版局的会议室里,局长徐炯提议:“渐成气候的思南书集可否成为上海迎接‘世界读书日’的主会场?”有人担心思南书集的周期早已固定下来:“每周六一次,提前到周三行吗?”
“加场!””最终,带着对阅读的敬意,“思南读书会”为“世界读书日”增设特别场就这么定了下来。总之,目的很明确: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与文艺大咖一起品读莎翁名段
为读者找书——今天早上,思南公馆花墙广场,王小鹰、王若虚、走走、周嘉宁、路内5位作家与陈征、王为松、史领空等沪上12家出版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书集志愿者”阵容,将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导购服务。导购之余,他们还将在现场与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告诉记者,自己很高兴成为志愿者的一员,并声称“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而上海图书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作家书店、蒲蒲兰绘本馆、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中版图书公司、上海久远出版服务有限公司等在花墙广场设立的开放式露天书摊的规模也大大地超过了往常。
为书找读者——由于今年的4月23日恰逢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为纪念这位英国伟大作家,也因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华语世界首部诗体《莎士比亚全集》,主办方多次与译文出版社沟通,共同策划了“我的欢乐在东方——《莎士比亚全集》朗读分享会”。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以及曹雷、张欢、童自荣、王肖兵、曾丹、叶沙、金锋等老中青三代配音艺术家现场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翁作品的著名片段,用最美的文字和最美的声音陪伴读者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翻译家张冲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荣广润也将现身在思南文学之家,与读者分享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翻译之旅以及阅读莎翁作品的心得。
听王安忆细述与顾绣的故事
下午一点半,就在同一个地方,王安忆与赵昌平将来到思南文学之家,细述“小说考证学——《天香》与顾绣的故事”。王安忆与赵昌平,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古籍文献专家。两个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是相交已久的老朋友,王安忆几次在特定场合对赵昌平表示过感谢。原来在她写作《天香》期间,赵昌平在史料考证方面给了她“提灯照路”般的帮助。在此之前,许多读者尽管知道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写到了顾绣的历史,但并不知道王安忆在《天香》里怎么去写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她都考证了哪些顾绣历史资料,如何通过小说家的手眼去触摸顾绣背后的冷暖人生,以及王安忆为什么选择写顾绣,而不是别的古老的民间技艺……这些读者心存的疑问,都没有被简单地放过。思南读书会精心策划了这场文史交织的活动,就是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做到最细,实现“为书找到读者”的最终期望。据悉,两位专家将围绕《天香》小说创作与顾绣文化历史展开深入探讨。
据悉,活动现场共设立“莎士比亚作品”、“王安忆作品”、“西班牙语作品”3个专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所有在思南书集的购书者,将得到主办方送出的玫瑰花。这个起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节”的古老风俗,将首次出现在思南书集现场。
本报记者陈熙涵
■采访手记孙甘露:读书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越来越害怕长途飞行,作家孙甘露有好几年没去巴黎了。他对巴黎最念念不忘的除了塞纳河左岸的一间间咖啡店、一家家书店,还有就是一个个流动着的书摊。这道流动的文化景观使他不止一次地想过:这种松散型的书摊,什么时候也在上海流动起来就好了。
如今,孙甘露的梦想正在上海变成现实。复兴中路505号,思南公馆所在地,每个周末的中午与傍晚,因为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的出现,使这个上海的时尚新地标变得有些不同寻常。一过中午,人们吃好午饭,慢悠悠踱到思南公馆附近,都能看见花墙广场的新气象——7个由上海几家特色各异的书店轮流运营的书摊前人流如潮。看看逛逛书摊的同时,一转头,旁边思南公馆的一间阳光房里,雷打不动地进行着各种以文学为主的读书会。近几周来,随着思南书集知名度的不断扩大,玻璃房子的跟前总是排着长队,有很多年轻人踮着脚、伸长脖子往里张望。
邀请中外一流作家与上海的读者见面,是孙甘露为梦想找到的基点。“每周一次,一年少说也有50多场。读书永不会过时,上海现在每年只有夏天举办的书展和国际文学周,真的不够!”
“其实,在许多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书集作为国际书展的一种延伸形态,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对大众阅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思南书集的另一位创办人表示。像美国纽约曼哈顿克莱星顿大街,每周举行的读书会、见面会的门票总是被游客和当地人提前预订一空。懂行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并不起眼地方,或许能遇见你心中的偶像,比如《英国病人》的作者翁达杰这样的大作家。
“如今网上买书很方便,但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仍是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目的。上海的作家资源很多,本地的、过埠的,应该与读者的需求对接起来。逛逛书集、听听讲座、喝喝咖啡、会会朋友,希望这可以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孙甘露告诉记者。
据了解,举办不到半年的思南书集,已先后迎来孙颙、王安忆、格非、叶兆言、金宇澄、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达尼·拉费里埃等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作家和学者。而未来的名单里,还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在内的世界级顶尖作家。
逛逛书集,再听一场有质量的讲座——不少读者欣喜地表示,比邻而居的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使阅读这种原本十分自我、封闭的精神活动,打破藩篱变成了一场没有边界的阅读盛宴。
本报记者陈熙涵
每9.67万人有一家图书馆
沪上图书馆藏书总量全国领先
本报讯(记者吴越)一项针对上海100家社区图书馆进行的抽样调查昨天有了结果:上海每9.67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调查人员考察了10年中上海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现上海公共图书馆在藏书总量、无线局域网覆盖、开放时间、基本服务免费、阅览座位数、借阅“一卡通”、图书异地借还、馆员素质、服务体系三级网络覆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藏书总量等多个数据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调查还发现,老年读者正成为社区图书馆的“主力军”。调查中,部分社区图书馆建议“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杂志”,“杂志内容再丰富一些,跟生活再贴近一些”,“街道图书馆读者喜欢养生保健类的、小说故事性强的内容”等。该调查由上海博林文化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编辑部联手开展。
上海交大四成学生每天阅读超半小时,不少同学表示
电子书阅读体验远没纸质书好
本报讯(记者姜澎)超过四成的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只有20%的大学生因为无法静下心来而没有阅读习惯;而且图书馆人均借阅图书28册,其中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比例为3∶1。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布了《2013年图书馆读者阅读状况统计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南洋通讯社又对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量、阅读书籍类别、阅读书籍来源以及影响阅读的最大因素作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比较喜欢餐后阅读。近8%的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保持在两小时以上;近60%的同学在阅读目的调查中选择了兴趣爱好,另有47%的同学选择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而选择通过课外阅读补充专业知识的同学不到20%。
文学和休闲类的课外书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超过半数的学生首选文学小说作为阅读对象,其次,历史、哲学、政治类书籍的“粉丝”也不少,近22.7%的同学选择用这类书籍丰富课余生活;有十分之一的同学喜欢阅读娱乐休闲类书籍。
不少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电子书的阅读体验远没有纸质书好。虽然电子屏幕上的字清晰度不错,携带方便,但看屏幕时总不能沉下心阅读,往往一目十行。只有纸质书上的宋体字才能让人静心阅读。
调查显示,图书馆里的餐后阅读是大多数师生的首选。师生最爱借阅的人文社科类纸质图书依次为文学类、经济管理类和语言文字类,最爱借阅的自然科学类纸质图书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