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化底蕴与作文
2017-02-02 | 阅:  转:  |  分享 
  
文化底蕴与作文第一节:底蕴成句【温馨点拨】:底蕴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底蕴成句有三种情况:一是将某
一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一个句子。它是底蕴写作的基础。作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丰富作
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二是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的
认同。三是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章主题。先讲第一种情
况,引用古诗文。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种直白
让人感觉幼稚。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表达式为:名言+意境。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该层次重点在于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意境的理解多数
遵循传统的认知,但个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往往更能出新意。有时表达为:名言+名德。如: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该层次重点在于把握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和名言所表现的优秀名德。有时表达为:名言+其它。如:①幸福是“常记
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②我憧憬归隐于“层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引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名言后面表述的内
容有时是无法确定的,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变化无穷。因此本层次的准确表达式为:名言+解说(或阐述)。第三个层次是将诗
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如:①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②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
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③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④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前二句是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
二句是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这一层次已经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第四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如: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
鹭。”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
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第二种情况,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表达为:名人+名事。分为两个
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mì)罗投江,让忠臣垂泪。”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地展示。
如:①“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②“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语言的弹性浓缩和锤炼了诗
的形象,那声“仰天长啸”和“沉痛的叩问”穿过历史的隧道,压迫读者的心灵,思索命运的真谛。第三种情况,历史人物与相关诗句的组合
。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表达为:名人+名言+意境(或名德或其它)。如:①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②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③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幽与恬淡。前两句是名人名言名德,后一句是名人名言意境。第二个层次是化用。表达为:名人+名言化用。如:①“李白的云帆点缀
了沧浪之水”。②“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③“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④“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⑤“思念使女诗人
瘦比黄花”。⑥“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⑦“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化用给人的审美刺激是多重而深
刻的。它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第二节:底蕴成段底蕴成段,形式上有三种:第一种情况:表达式,N个名句(
或N个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yān)“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f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
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第二种情况:
表达式,名人+名言名事…+议论。分为六种情况: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
;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发与升华!
二、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句+议论(或议论在前)。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
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
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三: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事+议论。当屈原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
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在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
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四: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言名事+议论.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
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
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
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
疏引起的。五:表达式,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或化用)+议论。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
,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
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
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
。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
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六:表达式,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
或化用)+N段+议论。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
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
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苏东坡)【温馨信息】:一个意识:美段意识。前两种情况,是一
种理论上的解剖。你只要抓住名人名言名事组合再与议论相结合就行,让议论对组合的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与文章主题挂钩,这样使纵横散乱的
诗句、人物、故事挂在主题的红线上,共同为表现中心服务。这样的段落,已经是文章的重要片段。有底蕴,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
度。仿佛广阔的文化天幕上,露出一丝丝诗句和名人名事的曙光,随着文字的铺展,一轮鲜亮的红日主题,喷薄而出,美的红潮漫过原野,瞬
间点燃读者的共鸣。这样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底蕴文章的魅力和阅读的快感。美段阅读,我们要经常这样感悟;美段教学,我们要经常
这样实践。很多时候,一篇优秀文章照亮我们眼睛的只有一句,能够留下一段让我们品读的文章已经很不错。我们把语言和思想的纯金片段收
集起来,细细抚摸、咀嚼(jǔjiáo),让思想与思想碰撞,让光芒与光芒聚集,让智慧的火光照彻未开启的灵感之门,让一个个古典的汉字
满载我们思想和想象的的花瓣,漫天飞舞在文学的天宇,让浪漫的意境和深邃的智慧丰满我们的精神,陶治我们的情操。这样的阅读最有效,
最便捷,最聪慧。特别是写作前,看看这些燃烧着才情的段落,灵感会很快点燃,文思会很快喷涌。这就是作文教学技巧,也是作文应
试技巧。同学们略作尝试,就会感觉美段阅读妙用无穷。背三篇文章进考场,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点燃文采!!!
第三种情况: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例一:“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
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再
现了历史人物:稽康的隐居生活)例二:这时候,那弯浅浅的月跌进了洒对面的山坳。一只乌鸦凄凉的鸣叫越过夜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薄
薄白白的霜就铺满了船舷。一位诗人独立船头,他长长的胡须已被秋天染白。岸边一丛红红的枫叶,被船上的渔火隐隐地映出,在微风中悄悄
摇曳,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好深好深的秋啊!诗人斜倚船舷,一些淡淡的往事,如手中那杯苦涩的浓茶,袭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而夜色中
的寒山寺,静静地立于繁华的苏州城外,送走了多少个春秋,目睹了多少离愁和别恨?只有那株与它一样苍老古槐,知道这数不清的故事了。
突然,一阵清晰的钟声穿过寂静,惊飞了船篷上的一只小鸟,它扑拍着翅膀,飞进了浓浓的夜色。它会找到黑暗中的家吗?诗人看到又一艘客船,停
在了枫桥。隐约中,一些人上船,一些人下去。还有一些手,一些泪,在眼中晃动。(化用《枫桥夜泊》意境)例三:已
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再现了历史人物:司马迁的狱中情景)
献花(0)
+1
(本文系入出有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