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2017-02-03 | 阅:  转:  |  分享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春节,俗称过年,对于华夏儿女而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阖家团圆、辞旧布新,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憧憬。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春节前后亲朋聚在一起,都会听到不少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年味,越来越没意思了”。

有人如此总结春节的“没意思”: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按理说,老百姓的日子日益红火,节日应更有味儿才对,为何现实体验恰恰相反呢?到底是年变了,还是过年的人变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很多人尤其是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记忆中,以前过年不是这样无趣的,而是充满欢乐与期待。那时候,无论是尚未跨过温饱线的农村,还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城里人,一到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日子。

对小孩而言,过年意味着放鞭炮、压岁钱、好吃的、新衣服;对大人来说,春节则是走亲访友、把盏欢饮、舞龙耍狮。如今,这些内容大多并未改变,但是盼望少了、热闹少了。

很显然,物以稀为贵。当平常也能享受到和过年一样的生活时,人们对年的热情必然会消减,这种生活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随着物质的充裕,美食新衣等已不再“珍贵”,平时也能唾手可取。

正如文化学者朱大可所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春节确实是“食物摄取的狂欢仪式”,如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春节期间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另外,与过去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社交、团聚只不过是发个微信、打个飞的的事。

不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否长久真实,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的确提供了大量的精神营养,与之相比,传统过年的内容则逊色不少。以今年春节为例,某支付平台推出抢红包、集福字的活动,使不少人离开春晚投身在摇手机求福字的大军中。为什么?因为这些活动新鲜、有趣。从这一层面看,是年变了,年的魅力在不断减弱,其吸引力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逐日削弱。甚至可以说,过年的方式变了春节网络上热闹。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