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17年2月6日——丁酉年正月初十日doc
2017-02-06 | 阅:  转:  |  分享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无锡环城东路的幽静处。书院由北宋著名学者杨龟山创办,故亦称“龟山书院”,后废毁。至明万历年间,被罢黜归里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等人,为继承杨龟山的讲学遗志,倡仪捐助重建东林书院。

建成后便在此主持讲学,讲习之余,针砭时弊,臧否人物,一时影响颇大。结果引起朝廷不满,明天启年间,阉党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当其冲,书院被毁。

顾宪成,高攀龙等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

崇祯即位,惩处阉党,为东林昭雪,并下诏修复书院。

后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遂恢复原观。及至民国及抗战中,东林书院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

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四大书院之一的东林书院,因这幅家喻户晓的对联而驰名天下。

令游客倍感亲切。东林书院的学风和气节,必将源远流长!去了东林书院,才知道,最著名的明朝“党争”发源地,竟然是福建人杨明最早在无锡创设的一个学术交流之地。

建筑翻修得太好,虽然少了些古意,却值得一看!

东林书院简介











东林书院旧址牌楼。

东林书院旧址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为明东林党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活动的中心。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1054年——1135年)讲学遗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同邑高攀龙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于当时讲学遗址上创建东林书院。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

天启六年四月,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崇祯时(1628年——1644年),阉党失势,东林冤案昭雪,又下诏修复书院。

1981年——1982年进行重修。原词规模较大,书院前有“东林旧址”石牌坊一座,现存建筑有东林精舍,道南词,东林报功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时雨斋,康熙碑亭等,并收书院保存的明,清20块碑刻,嵌置于堂民的两壁上。1981年——1982年进行重修。现已对外开放。

















东林书院依庸堂中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对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

横批可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寓意国家的

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绎,字宁人,后更名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朝灭广后改字为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杜,反宦官权贵斗争。生平学问渊博,对典制掌故,天文地理,经史,金石,书法,音律,训诂学等都很精通,著有《音学五书》,《求古录》等诸多文集。《书札》是顾炎武书信之一,笔意古朴茂密,沉厚有韵,为世所重。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一度避仇于南京钟山(蒋山),曾隐姓埋名叫蒋山佣;因他家乡有个亭林湖,后世学者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献花(0)
+1
(本文系知行合一6o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