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万物皆道、我自为德》一
2017-02-07 | 阅:  转:  |  分享 
  
【一】【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
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
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
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
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注释】道:记得曾经初识“道”时,多次翻阅过他人
所理解的《道德经》书籍,从他人的理解中了解到绝大多数高人都愿意老子笔下的“道”指的即为规则。而往后的一段时间中,我也逐渐从我们人类
日常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发现这一点的存在性:小到一粒沙、一滴水、一个细胞、一个原子等等,大到我们人类、动物、植物、空气、以及地球、
星球、星系等等,从那些所有我们人类已知的事物身上皆能发现其背后都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即可以给这些事物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环
境、但同时又对这些生存在这片环境之中的所有事物给予了强有力的限制以及约束。就如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行走、奔跑、跳跃,但是每当
我们离开地面一定的高度时,又会自然而然的向着地面滑落下去。或许这就是书中所经常描述的某种规则吧。时过境迁,一次偶然的机会撞上了我。
从那时起,每当夜幕降临、夜深人静之时,脑海之中似乎总有一道道声音在问自己:如果说“道”是规则的话,那么规则究竟又是从何处而来呢?规
则是凭空出现吗?还是说,规则是由某个更高级的物种创建的吗?规则又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吗?显然,这种似乎永远也未必有答案的问题并不是这
么好回答的,谁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不是。不过呢,有了问题那就不能忽视,不能放任问题的存在而听之任之吧。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试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剖析和论证这些个心中的疑问吧。人类、动物、植物,甚至泥土、空气、水等所有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事物,我想大家应该
是不陌生的吧。这些事物由于生存在“地球”之上,共同使用“地球”这个生存环境,也必然会受到“地球”的规则。比如一天24小时、一年四季
、有台风、有地震、有高山、有海洋;这些各种各样的环境都是“地球”为我们所有事物提供的,我们大家在这样的一个共同环境中诞生、成长、死
去。假如有一天,“地球”突然消失了,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我们还有一天24小时吗?还有一年四季吗?我们还能生存吗?如果我运气好,
正好穿了一身宇航服的话,或许还可以在太空中生存一段时间。那么,我还能走路吗?我还能跳跃、奔跑、翻滚吗?如果我运气再好一点,当时正好
离“月球”很近的话,或许可以在“月球”上安全登陆,我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太空中飘呀飘呀飘到“月球”上的人类也说不定呢。这时,
我发现又可以走路了,我又可以跳跃、奔跑、翻滚了;但是,为什么我可以跑这么快呢?为什么我可以跳这么高呢?为什么我跳起来后,心里有一种
怕怕的感觉呢,就仿佛再用一点点力量我就会跳出“月球”不再回来了呢?然而,这些疑问在现如今的科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原来,之所以出现
各种和以往不相同的情况,只不过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了。即便同样是星球,“月球”和“地球”由于其本身环境的不同,他们对我所产生的
规则约束力也会不一样。问题来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规则,那么这么多种各不相同的事物,他们那复杂而多变的规则哪来?我想,此时在书前的
你也许已经有了答案了。是的,规则并非独立存在的,任何规则的存在必须依赖一个具体的事物,没有事物就没有规则的存在。然,任何事物都有其
规则,而事物的规则都来源于其本身;事物在其形成过程之中,早就已经有了从环境中继承过来的规则的雏形。规则,或许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
。就此结束了吗?前面只是推论了规则的原理,那么“道”的意义何在呢?记得《道德经》的原作者“老子”曾经这样问其先生:“天为何物?清
清者又是何物?太空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又是何物?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现代人可
以比古人看得更高、更远,那么我们能否问问自己“宇宙”之外是什么,再之外是什么,再再之外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似乎比前面的问题更难回答
呀!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人类已经知道了“宇宙”中直径130亿光年范围,但却依然是连“宇宙”的全貌都还没有见过呢,更不要说什么“宇宙
”之外了。不过没关系,不是有句话这么说来着吗:“思想,是无界限的”。让我们接着来推理吧,看看“宇宙”之外到底又会是什么。我们都知道
人类生存在“地球”这样的一个星球之上,没有“地球”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了,可以说“地球”这个生存环境就是一条“道”;“地球”呢?“
地球”又似乎受到“太阳”这个巨大的恒星影响,紧紧的被约束在其中。那么,“太阳系”这个环境是否又是一条“道”呢;“太阳系”呢?“太阳
系”似乎会受到“银河系”这个巨型的星系影响呀!“银河系”还会受到更加巨大的“星系团”的影响!无数的“星系团”在所知的“宇宙”中翱
翔着!“宇宙”呢?假如说人类所生存的这片“宇宙”空间由“道”所生,那么“道”之外呢?“道”所繁衍出来的“宇宙”呢?“宇宙”中繁衍出
来的星系、恒星、行星、动物、植物、分子、原子等等所有的一切事物呢?这些所有已知的、未知的、即将知道、以及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
事物,他们都是什么???一个事物生存在某个环境之中,那么这个环境也许就是供养这个事物的“道”;但是这个环境呢?环境本体同样是事物呀
!这个环境也需要生存,他的生存必然会依靠一个更大的环境;这个更大的环境呢,他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呀!那他的生存环境又是什么?这样无限循
环下去,会出现多少新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更是没有相像过的事物呢?“道”化万物,那么万物呢?也许,“道”只是形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而已。如果“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话,那么“形而下者”同样可谓之“道”也。是以:万物皆“道”已!名:“名”者,事物之名也。细细思来,
已然不再记得人生第一次说话的情景;不再记得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叫“爸爸”、更不记得第一喊自己“我”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
的更替,逐渐知道了什么是“狗”、“虫”、“鱼”、“花”、“树”、“鸟”、“细菌”、“原子”、“电脑”、“网络”、“宇宙”等等所有目
所能及的一切事物。这所有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真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知道妈妈叫“妈妈”、爸爸叫“爸爸”;为什
么知道狗叫“狗”;又为什么知道“我们”叫“人类”;为什么知道还有“动物”、“植物”、“有机物”、“无机物”;为什么知道“一”“加”
“一”“等于”“二”;为什么知道“一”“减”“二”“等于”“负一”。这些我们目所能及的所有事物以及思想之中所能够想象到的事物,何来
?花非“花”,叶非“叶”。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皆是我们人类为了方便交流和沟通所制定的标准、概念、设定而已。有了这些概念,人们就
可以很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社会协作的效率,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名”只是这样吗?如果真的
仅仅如此的话,“名”又如何能够作为《道德经》一书中与“道”相提并论的一个事物呢?我想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都知道一些基本的事物,如
一个“人”有“手”、有“脚”;有“头”、有“脸”;有“鼻”、又有“眼”;还有“心”、“肝”、“脾”、“肺”、“肾”;可以“停”、可
以“走”;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坐”、也可以“卧”;还可以“看”“东西”、“说”“话语”、“听”“声音”、“闻”“味道”、
“触”“物体”、“思”“事物”。似乎,事物并非只有一个“名”啊!再者,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之上,除了我们“人类”外,似乎还存
在“狗”、“虫”、“鱼”、“花”、“树”、“鸟”、“动物”、“植物”、“细菌”、“原子”、“分子”、“电子”、“质子”,甚至在这个
“地球”之外还有“太阳”、“月亮”、“行星”、“恒星”、“星系”、“黑洞”、以及一些我们都还不知道事物。然而,这些“名”或“事物”
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其做了定义,“他们”才存在的吗?似乎并非如此啊!有些“事物”,早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久
到无法我们都无法去追溯其根源;而有一些“事物”呢,却是因为“人类”的诞生,所以才有其的出现。似乎这些“事物”的存在,与我们“人类”
对其是否做了“定义”、“描述”、“概念化”没有任何的关系。那么,“名”的意义是什么呢?任何一个事物它都是一个整体,但是这个整体我们
从细节去分析却会体现出很多的特性来,这些特性无论我们人类是否对其进行描述,它们都是存在的。所以,“名”可泛指事物所展示出的每一个特
性,而并非是由我们人类对其特性所定义的概念。所以,这些事物的特性,无论我们人类发现与否、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名,
与“人类”无关。就这样结束了吗?似乎还差一点点呀!就差这么一点点,也许就可以摸到“名”的本质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名”可以达到于“
道”同一层次的境界了。无数的疑问在脑海中不断闪过,片刻也未重停留,实在是难以理清头绪呀。宇宙,无限广阔,时至今日我们也未曾发现宇宙
的边际在哪,不得不佩服事物之奇妙也。那些个星系、黑洞、恒星、行星、人类、动物、植物等等,这些宇宙内的所有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宇宙的特性
使然;相对于整个宇宙而言,宇宙内的所有事物都是它的名。然而,当这些所有的特性融汇为一体的时候,难道不是宇宙本身吗?再者,我们所生存
着的宇宙未必就是最大的事物,我们之所有觉得宇宙非常之大是因为我们的渺小而已。或许在宇宙之外还存在着更加庞大的事物呢?那么,此时我们
所生存着的宇宙,相对于这个更加庞大的事物而言,宇宙又成了什么呢?是啊!“道”也好,“名”也罢,不过是人类思想层面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
罢了。任何事物都是其本身也,非“道”亦非“名”!所谓的“道”“名”之别,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看待事物之时,所站的立场不同、所用的视角不
同而产生的区别而已。当从“人”的角度去看时,“人”为道,“人”身体的所有组成部分为名;当从“地球”的角度去看时,“地球”为道,“地
球”上所有的事物为名;当从“宇宙”的角度去看时,“宇宙”为道,“宇宙”里的一切事物为名;而当我们站在“宇宙”的更上层时,“宇宙”也
就成了名。然则,万物皆道亦皆名也!我们人类作为目前已知的“智慧”生物,真正所要做的是要在生存环境中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分析人类与其
他物种的相生相克之关系,最终引领所有的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共同繁衍下去。或许,这才是宇宙允许“智慧”这种事物诞生的初宗吧。是以:“道
”即“名”也,“名”亦“道”也。“道”是“名”的本质,而“名”是“道”的体现。无、有:从此处开始,《道德经》一书后面所描述的内容已
经不再让人难以理解了。全因为我们人类在理解事物的时候,无一不是以自我的经验去逐一剖析这个事物,然后再慢慢的从一小点、一小点中不断汇
集并还原成一个整体的;所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那他平时也就自然会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去理解事物,并且平时的日常行为及习惯也必然
与此有关。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去逐一分析“无”与“有”的本质。语义: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从该句的
语义上去理解似乎就是字面意思,“无”和“有”可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那么问题来了,“无”和“有”指的是什么?无什么,可以
称为“天地之始”;有什么,又可以称为“万物之母”呢?这是一个无限大的概念呀!“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我们人类才活了多少年,
就有能力去理解“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吗?语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这两个字按我们人类的文字概念来讲,
都是属于形容词、副词、动词这一类的词汇,而并非名词。然而,此《道德经》这一章节中却偏偏把这两个字作为主语来使用,这样一来“无”和“
有”就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名词对象呀!而这个具体的对象,我认为才是这两个词汇的关键所在。就如:虚心使用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这句话
里,虚心和骄傲也是作为主语来使用的,但后面所隐含的主语是指人的“心态”。那么问题来了,“无”和“有”的所指的主语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样的事物可以称之为天地之始;究竟又是什么样的事物可以称之为万物之母呢?似乎,无论是从语义上,还是从语法上去理解,都无法从“无”和“
有”上面获得想要的答案,关键之处还是缺少了一个名词、一个主体、一个能够承担得起被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事物。再者,“天地
”和“万物”这两个词实在是太广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天地”和什么样的“万物”呢?或许,在一开始我们去理解本章节时,就已经给自己挖了
一个大坑,导致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连“人道”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又哪里来的能力去弄明白什么是“天道”呢?这岂
不是有好高骛远之嫌吗?怎么办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试着先从“人道”着手,用倒推之法逐步进行推演,看看会出来一个怎么样的结果吧。什么事
物,可以称之为“人道”的天地之始呢?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的我们,应该都知道一个人的诞生是来源与一个人类母体中的受精卵细胞的,这个细胞
不断的复制其自身,在历经10个月胚胎环境中最终形成一个人类的小孩,并从母体中脱离出来,以一个独立的人类形体的方式存在着。这个新生儿
来源于这个受精卵细胞,可以说没有这个受精卵细胞就没有这个新生儿的诞生,但是这个新生儿真的仅仅是因为这个受精卵细胞而诞生吗?如果没有
母体的卵巢,或是没有母体本身,又或是没有男性的精子让卵子成为受精卵细胞等等这些外在条件存在的话,如何诞生一个人类?这个受精卵细胞或
是这个孕育的过程就是“人道”天地之始吗?答案似乎并非如此,这个受精卵细胞以及这个长达10个月之久的孕育过程其实只是我们人类的繁衍方
式,或者称之为人类的繁衍之道,还并不能称之为“人道”的天地之始也。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其身体之中有超过万亿个的细胞的存在,而每个不同
种类的细胞在人的体内又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方能形成一个正常的人类。可以说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那么细胞之
道呢?细胞,比我们人类存在的时间还要久远,细胞的完善程度比我们人类更加高。但是,细胞也并非是凭空而来的呀!任何的一个细胞都是由各种
各样的蛋白质分子以及核酸分子所构成,可以说蛋白质以及核酸是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同理,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也是由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
小分子所构成的。那么氨基酸呢?人类是什么?细胞是什么?蛋白质是什么?氨基酸又是什么?这些事物,不过就是结果而已!没错,你没有听错,
也没有看错,就是结果。我们人类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所理解的一切道,不过是更加上层的道所堆积出来的一个结果而已。然而,偏偏就是这个
堆积出来的结果,却能够为细支未端上的事物提供存在所需的支撑,成为“道”之起始也。从上面的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无”和“有”这两个字
的后面所隐藏着的其实就是具体的事物,而“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也同样是指具体事物的起始以及繁衍的状态。然而,《道德经》的作者无法把所
有的事物都一一的列举出来吧,所以我大胆推论此处所隐藏着的其实就是一个“道”字。唯有当事物之“道”尚未存在之时,才是该事物之“道”形
成之始也;而事物之“道”已然形成,将会不断的繁衍出该事物之“道”所支撑的一切其他事物;是以,唯有事物自身才是这个事物之始也,也才是
这个事物之中万物之母也。所以,“无”和“有”、“天地”和“万物”都指向“道”,或者说他们都指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是,新的问题又
来了,为什么在“无”和“有”的后面紧跟着的不是“道”字,反而是一个“名”字呢?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内容,隐藏着一个真正改变人类思维
方式的方法。而这个方法,《道德经》的作者却把其放在了本章节的最后两句话中来讲,其目的或许是希望此书的读者们可以学会用此法不断的进行
反证吧。相信看到这里,部分对《道德经》一书有些心得体会的读者已经能够明白我所说的这个方法是指的什么了。不过没有关系,为了方便更多的
人能够理解本书,我也依然会自己将这个方法的内容描述出来。其实,想要明白这个方法,主要还是在于理解前面所说的“道”与“名”的本质。“
道”与“名”都是指向任何事物的,只不过他们两个之间却存在相对的概念。让我们再用上面的例子来进行推演:“人道”来源与“地球”;然而,
是“地球”一诞生“人道”就有了吗?似乎并非如此啊!“人道”的诞生似乎还缺少了一个等待中的事物,而这个事物在其尚未形成之时,“人道”
是无法诞生的;同理,当“蛋白质”及其他的某些事物尚未形成之时,“细胞”也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有理由相信,此处的“名”即指向事物本身
之“道”,同时又指向上层“大道”所繁衍的“名”。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上层“道”的“名”,同时又是下层“道”所依赖的“大道”也。摊开来说
,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大的环境,是一个“星球之道”。然而,不是有“星球”就一定会有人类的;我们还需要些许等待,等待“地球”孕
育出“无机物”、等待“无机物”孕育出“有机物”、等待“有机物”孕育出“蛋白质”、等待“蛋白质”孕育出“细胞”、等待“细胞”孕育出“
人类”。上层之“道”的“名”还未形成之时,乃下层“道”之始也;上层之“道”的“名”已然形成,乃下层“道”之母也。当细胞还未形成时,
就是细胞之道的初始也;当细胞已然形成,就是细胞之道的创始之母也。是以:无名,道之始也;有名,道之母也。恒无,恒有:此处似乎与前面的
“无”、“有”存在相同的情况,都是缺少名词、主语!恒无什么?又恒有什么?先让我们把整句理解一下,再通过后面所描述的内容来反证此处所
隐藏的事物。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里的“恒无”与“恒有”外,还存在着关键的“其”、“眇”、“
徼”三个字,就让我们从这三个字上来进行逐一分析,搞清楚“恒无”与“恒有”所指的名词是何物吧。其:“其”指的是什么?我们又需要去观察
什么?通过本章节的上下文内容,其实不难猜测这里的“其”所指的就是事物。并且,《道德经》的作者在此还提出了两个着手点,以供我们后人去
不断的探寻和摸索新的事物。眇:细小、微小之意也。结合上下文,不难理解此处的寓意是指我们需要多去观察“大道”细支末端的事物。徼:边界
、巡逻、巡察之意也。结合上下文,不难理解此处的寓意是指我们需要反复探寻“大道”边界之所在。细细思量,此段字句的寓意与现代人类社会的
“科学”观念何其之相似也。当我们去观察一个细小的事物之时,正是先观察其外在的表象,然后再将其摊开来,细细分析其内在之组成事物也;而
当我们去观察一个庞然大物之时,无不是先从其细微之处逐步探寻,然后再将所探寻到的结果重新组合起来,刷新我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理解。原来
,早在几千乃至上万年前,我们的祖祖辈辈们就已经通过不断的摸索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观察物事奥妙的方法,只是迫于当时社会的现状,导
致无人重视这方面研究,以至于后来让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更早的把这一方法带入全人类的视野之中。何其之悲哀也!我们要经常从事物尚未形成之
时去观察该事物形成之奥秘,如:由什么事物构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该事物、什么样的事物对该事物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什么样的事物对该
事物的形成有着抑制作用等等与该事物形成相关的一切奥秘;我们还要经常从事物形成之后去观察该事物的作用边界所在,如:该事物的内部结构是
怎样的、该事物内部中的构成事物是如何相互协调的、该事物内部中的构成事物是如何相互制约的、该事物是如何与外界其他事物相互发生作用的、
该事物又是如何进行繁衍与分化的等等与该事物生长、作用、属性相关的一切奥秘。是以:恒无名,欲以观其眇也;恒有名,欲以观其徼也。二者:
何为二者?所谓二者也,必定是指二个具体的事物或是具体的对象,也既是说“二者”指的应该是二个名词、或是两个概念。纵观本章全文,能够称
得上是名词、概念、又指向具体事物的,“道”绝对能算一个;而另外一个呢,想来也就只有“名”了。实在是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字,能够比“道”的层次更高、能够比“道”的概念更大,从而让《道德经》的作者拿来作为本书的中心思想;然而,要做到与“道”处于同一层次的、能与“道”属于同一概念且能够并称为二者的、还要与“道”能说得上是同出而异名的、同谓之玄的、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的,我想即便是把《道德经》一书给翻烂了,我也实在想不到有哪一个名词、概念是能够比“名”更加适合与“道”并称为“二者”的了。【个人理解】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名,欲以观其眇也;恒有名,欲以观其徼也。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直译】事物之道可以描述,但却并非人类社会日常定义之“道”也;事物之名也可以描述,但也并非人类社会日常定义之“名”也。无名,事物之始也;有名,事物之母也。我们要经常从事物尚未形成之时去观察该事物形成之奥秘;还要经常从事物形成之后去观察该事物的作用边界所在。“道”与“名”,皆来源于相同的事物,只是他们的称谓不同而已;两者都是同样的玄妙,既意义深远、又蕴含无限变化,且两者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对立与统一之态,实乃世间万物奥妙之总门径也。《万物皆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源一物,何来尘与埃。目录10/11黄焰锋
献花(0)
+1
(本文系万物乃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