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古代汉字的演变
2017-02-14 | 阅:  转:  |  分享 
  
古代汉字的演变??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
事。结绳记?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
,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
前的孕育阶段。图1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
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图2。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
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
产生。图3“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
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
,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
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
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文字—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
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
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
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
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
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这是甲骨文的“车
,”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
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
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而会意字里“明”写成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写成,,意意为太阳
出地平线而升起。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金文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
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
实的写法,更形象生动逼真。图4??汉字的持续演变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
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
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小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
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
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
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
。.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什么奏章:什么是诏书答:古代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楷书:?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
),在唐朝开始盛行。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图9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
书演变而来的。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
字体。宋体: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
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几个字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
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
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由此可知,历史上任
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婴会意字。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3.是楷书繁体字。4.简化字。“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
”,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爵”象形字
。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3.小篆的形体。4.是楷书的
写法。?“孕”会意字。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2.小篆,上变成“
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这些汉字中的“点”表示什么?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
发展成的表意文字,至今有些笔画仍然可以从造字角度解释它的特殊意义。弄清某些笔画的含意,对我们理解字义,纠正错别字,都会起好的作用。
从下面带“、”的汉字中,我们确实感到造字饶有风趣。“鸟”字的点,表示鸟的眼睛,“乌鸦”全身是黑,看不出眼睛,所以“乌”字没有一点。
“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雨”字的点,表示雨点飘落。“母”字两点,表示母亲的两个乳房,突出母亲哺婴的特征。“丹”指朱砂,
丹是“采丹之井”(《说文》),丹字这一点,就是从井中采到的朱砂。“玉”,王和玉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和秦隶中都是同样的笔画(玉的三横
距离相等,王字的第二横和第三横的距离大于第一横和第二横的距离)。楷书和晚期隶书用加点的办法加以区别。玉作左偏旁,省略一点,如“理、
瑜、瑕、玷”等,用作上下结构要加点,如“璧、莹、玺”等。“家”字上面这一点,是屋顶的形状,室、宫、宿、寝等字同理。“小”字的点,表
示对比之下的小物之形。“刃”字的点,指刀的锋利之处。“卜”像炙龟之形。古人迷信,用炙龟形成的裂缝来占卜问疑。“卜”字的点,是龟裂之
状。“立”像人立在地上。立字的点,是人头的象形。“并”字则是两人并排立在地上。“交”像两腿交叉的人形,也表示破捆绑的人形。交字的一
点,自然是人头的变形。“羊”字的点,像两只羊角。“高”像土墩上盖了一座房子。高字的一点,是屋顶的变形。“京”是建在高基上的宫室。周
代用以指国家的首都。京字的一点,与高字的一点同理。“衣”字的一点,是衣领之形。“敝”像手执器械打破了一幅布帛之状。敝字的点,是破洞
的形象。“勺”,一点像勺中之物。“首”,两点是指人头发的形状。“主”,像灯形,即炷本字,上面一点表示火炷之形。“火”字的点,是火焰
升腾的火星。“光”像人头上火燃之状,原指凶险,后指光明之意。“兔”因兔子后肢长于前肢,尾巴很突出,故兔字的点表示尾巴。?你知道汉族
的全称吗?皇汉,常常见到汉族同胞们对我们皇汉民族之皇汉一词表示异议或不解,其实皇汉一词的皇字不是皇帝的皇的意思,也不是封建糟粕和其
它什么贬义,亦不是外国的舶来品和音译,更与倭寇盗用之皇字无关。相反,“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中华史书中更是载不绝书,它作为
汉民族的一贯古称、代称和别称,其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其实华夏汉
族也有其华丽的名称——“皇汉民族”!?一、来自古代的解释。何谓“皇汉”?何谓“皇汉医学”?“皇”这个汉字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王”
是其声旁),从篆体字中可以看出在“王”上面的本来是个“自”;故《说文解字》的“皇”字条下释曰:“皇,从自王,自,始也。”并注其读音
为“胡光切”。?[注]许慎《说文》训皇从自从王,多有人认为谬误,皇实不从自。按自为始,则本自杨雄《方言》训鼻为始,这反映“自”在
古语中有始义。按《说文》的说法,“自读若鼻”,民间口语有称呼第一个儿子为“鼻子”,是取“始子”意。?这里的“皇”即“始王”,其意是
“三皇”中的意义,即“起始的伟大人物”,其实再往前追溯,“皇”的本义其实和“帝”一样是“神祗”,而且是泛指百神。皇还可指天,有“皇
天后土”之谓。?“皇”字,古另有光明义,古代用“皇皇”来表示“灿烂、辉煌、光明、盛大”[至今还用,比如“天地皇皇”、“皇皇巨著”]
,从字源上看,很可能是个象形——油灯上的烛焰。“皇”的此义今天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从“皇”分离出来的“煌”。古汉族人有自称“皇汉
”者,盖出於“光明的汉”之意。而在上古时代,华夏的“华”也有“光明”、“繁盛”义,故“皇”、“华”可互通。《诗·大雅·皇矣》云:“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执竟》有“丕显成康,上帝是皇”句。《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句。[此处言皇者,大也]《诗·鲁颂·宓宫
》有“皇祖後稷,享以骍”句。自“秦犟号始皇”之後,“皇”字逐渐为帝王家所专用了。“皇汉”用来作为汉朝的美誉敬称,李贺《感讽》诗:“
皇汉十二帝,惟帝称睿哲”,陈琳:“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类似的用法其他朝代也用,明称“皇明”,清称“皇清”。有趣的是:在五胡十
六国期间,汉族之外比如匈奴人建立的政权,也自称“皇汉”,如《晋书·刘聪载记》载陈元达谏刘聪之语云:“晋氏暗虐,视百姓如草芥,故上天
剿绝其祚,乃眷皇汉,苍生引领息肩,怀更苏之望有日矣。”二、近代以来,“皇汉”一词又被重新提起,大概始于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
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据中国本部,栖息黄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
方,自古司东亚文化之木铎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这里的“皇汉”,赫然成了民族革命的口号。是後世言必称“大汉”之漤觞,自谓前无
古人,时无俦者者。而“皇汉”一词传出域外,便停留在了日本人的“皇汉医学”之类的外来名词上[中医传至日本,被誉为汉方医学,或称之为
皇汉医学],成为一个曾经仰睨九天的光辉时代。日本人汤本求真做的《皇汉医学》中,可见扶桑对中华汉医的推崇。?中医在西方医学传入之前其
名号未分中西,而以国医,皇汉医学称之。后世其名号传入日本,而民国废除中医致使“皇汉医学”其名不再使用。另解:皇黄同源,黄从光,甲骨
即有其字,训为光明,太阳,黄帝者太阳之神,皇帝同黄帝,皇训为光明,汉为星汉,即银河.在信仰天人感应的祖先眼里,汉人就是最高贵的神灵
的同族。?三、以下词条解释摘自《汉语大词典》第八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皇”字第一
条释义,如下:?1、大。《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逸周书·祭公》:“汝其皇敬哉!”孔晁
注:“皇,大。”南朝宋颜延之《宋南郊登歌·迎送神歌》:“维圣飨帝,维孝飨亲。皇乎备矣,有事上春。”太平天囯洪仁玕《英
杰归真》:“盖大而无外谓之皇,超乎万权之上、主宰天地人万物谓之帝。?2、[皇汉]犹大汉。最早指汉朝。其后作为汉民族的称谓。汉班
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霸楚实丧,皇汉凯入。”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
子“邺中集”诗·陈琳》:“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皇汉二
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鲁迅《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辛亥首义歌》汉军起义立志把仇
报!里应外合都有我同胞。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楚望台上旌旗飘!驱除鞑虏,还我中华!铁血男儿壮志冲九霄!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楚望台上
旌旗飘!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第一功!兴汉起义军歌:地发杀机,中原大陆蛟龙起,好男儿
,濯手整乾坤,拔剑斫断胡天云。复我皇汉,完我自由,家国两尊荣。乐利蒸蒸,世界大和平,中外禔福乐无垠。好男儿!撑起双肩肩此任!!
《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中华民国军政府檄曰: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
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综上所述,“皇汉”一词从古到今就
一直存在,作为汉民族的古称、代称、别称,它的意思就是指“永远光辉灿烂神圣光明高贵强盛文明昌大”的大汉民族!“心”字被误解千年《说文
》在唐、宋两代曾经经过李阳冰、二徐的大规模改编,故今日所见非汉代许慎的原本,许多文字解说早已偏离古意。例如今人都以为“心”字的本
义是人的心脏,就是指人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那个器官。而孟子曾曰:“心之官则思。”于是后人遂以为,中国古人不懂人体解剖和生理,竟然无知
如此,不知道人的思维器官是在脑部而非是在胸膛里的心脏。其实,发生这种误解的根源是秦焚书之后,汉代人对两个同音形近的字——“心”与“
囟”发生了颠倒性的误读和误解。据今本《说文》:“囟,“头会,脑盖也,象形。”此字的字义似乎是指人的头脑。但是实际上,从囟字的古字形
看,这个字并不像人脑骨。这个字的古字形体与人的心脏很接近,可知“囟”字实乃人类心脏的象形字:对比人类的心脏图,可知“囟”字的古字
形以及字义,实际都是描写人的心脏。而“心”字,今本《说文》则说:“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但比照“心”字的古字形,这个字却完全不
像人的心脏。对于这一点,历代许多文字学家早就发现,曾试图曲为之解,但都无法讲通。其实,“心”字之象形并非人的心脏,而是人的头顶骨、
脑部(字形像小儿的脑顶骨缝)。见下图:以故可知:《說文》所言的:“囟,头会,脑盖也,象形。”是错误的,应当改为:——“心,头会,
脑盖也,象形。”而《说文》所言的:“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也是错误的,应当改为:——“囟,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换句话说,“心”与“囟”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在今本《说文》中被完全搞相反了。心、囟二字的读音相同、字形近似。因之很可能是在汉代文字由篆体隶变时,这两字的字形及字义发生错讹而相乱(类似情况《说文》中还有不少)。于是后人遂读本义为心脏象形字的“囟”为人的脑囟,以为囟部即脑部。(如出于汉代的《素问·气交变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而本来是作为描写人类的头顶骨之象形字的“心”字,则被错读为心脏之心。总之,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本应当就是指人类头脑的官能是思维,心即心灵,在人的头顶上,乃是人之意识和灵魂之所在。而“囟”字的先秦本义则是指主管血气输运的心脏,汉代以后,才变成脑的名称。但是汉代以后的浅薄人则以为思维的器官也是心脏,由是遂发生了认为古中国人不懂生理而以心脏为思维器官的千古谬说。错误的不是秦汉以前的古人,而是宋明以下不再懂得先汉古学的后人和今人。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