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旅欧散记49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旅欧散记(49)

万神殿(潘提翁神殿)

罗马城中,万神殿和它那完美的穹顶不可思议地保存至今。维特鲁威主张的方形、圆形以及人体之间的微妙关系都体现在万神殿的圆形大殿里。

今天所见到的万神殿已不完全是哈德良在公元128年建成的万神殿。在它之前的公元前27年,为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瑞帕特拉,由他的密友和副手阿格里帕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女神柱的希腊柱式的神殿,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殿”。公元80年被焚毁。后来最喜欢做建筑设计的哈德良皇帝在原址上重建,约完工于公元128年。



罗马万神殿(Pantheon)位于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完工于

公元128年。由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主持重建。



万神殿的设计意念与以往的神庙完全不同,它不太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而精心塑造极为巨大、可说是震撼人心的内部建筑空间,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神殿是供奉神的地方,古希腊建筑的荣耀在于奉献给上帝和诸神,因此神殿建筑仅供人们从外部观赏,而不是在室内体验,所以,古希腊神殿建筑重外而不重内。古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公共活动渐渐由室外转入了室内,祭祀和崇教神的宗教活动也因此由神庙外的广场进入到庙堂内部来。这样,工程技术和材料条件的成熟,使用功能的需要,再加上罗马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天才创造性,终于促成了万神殿这座不朽丰碑的诞生。



万神殿外观屋顶



万神殿的圆形平面直径为43.43m,和穹顶高度相等。跨度为43.43m的巨型穹隆顶的世界纪录一直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后的近代工业社会才被打破,据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看了这一项大空间之后曾说:“这不是人而是神造的''''。

万神殿由一圆形的祭神大厅和一矩形的门廊组成,这一形式的组合反映了建筑师综合罗马和希腊建筑精华的匠心。门廊正面是8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4.15m,底径为1.51m,柱头为白色大理石雕成,柱身为暗红色的花岗岩。檐柱内,又排列了两行四根列柱,这三列柱组成了颇有节奏的门廊空间,在最后列柱之内便是进入大圆神殿的正门,门两侧有很深的壁龛,置放着奥古斯都和其孙子阿克利巴的雕像。



万神殿的穹顶



圆形正殿是神庙的精华。八根柱子构成半圆形的壁龛,它使用砖加筋的混泥土拱组成巨大的空间,并且支承这穹顶的巨大重量已达一千八百余年。殿内壁面分为两大部分,上部覆盖了一个巨型的半球形穹隆,穹顶由下至上密排了五层作内凹线脚的方形藻井,藻井下大上小,逐排收缩,增加了整个穹面的深远感,并随弧度现出一定的节奏。穹隆下的墙面又以黄金分割比例作了两层檐部的线脚划分。底层沿周边在墙上开了七个壁龛,内置神像,增加了实墙面的变化,龛前立一圈科林斯式柱子。神殿的全部结构90%以上是以火山岩混泥土浇制,墙厚达6.2m,以抵抗上部穹顶传下的向外推力。少量的砖只是起成形或加强混泥土并传递推动力的作用。大理石马赛克则起饰面作用。

支撑整个建筑的是坚固的混泥土环形基础。砌筑圆形墙体时,混泥土被灌注在不厚的砖壳内,每一层凝固后,再垒一层砖壳以灌注更多的混泥土,这样一直砌到穹顶的鼓座。在鼓座上用木料制成一座木穹顶以浇灌混泥土,同时也安装木模以使藻井成形。



上下两道腰线之间,排列着众多的神龛。



万神殿各层混泥土用料的处理也叹为观止。穹顶越往上越薄,所选用的填充料也越轻。最重的大骨料用在地基上,墙体上的骨料稍轻些,而用在穹顶上的骨料是浮石,一种最轻的火山岩,充分表现了结构技术和艺术处理的协调。



万神殿内圆形大厅



神殿地面铺彩色大理石板,中央略凸,向边缘逐渐低下,形成一个弧面,像肌体一样饱满有生命感,而且明明夸大了地面的面积,也夸大了庙宇空间的体积。正殿的宗教和艺术的主题正是那近似苍穹的大圆顶,它睥睨一切地君临着建筑物所限定的辽宽空间,突出了无所不包、众神之神的奉祀主题。在艺术上,它尺度辉宏,造型完整,比例和谐,十分成功地表现了建筑壮丽雄伟的崇高之美。颇有启示意味的是,这个硕大的空间并非和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在穹顶的正中央,开有一个直径8.9m的圆洞,作为室内的唯一采光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阳光也通过它,成束状照射到殿堂内。随着太阳方位的转换,光线也产生明暗、强弱和方向上的变化。底下的壁龛上的神像也依次呈现出明亮和晦暗的交替,祈奉的人们犹如身在苍穹之下,与天国和众神产生神秘的感应。当太阳——“宙斯神的眼睛”从圆洞中照射下来,有人将这道人间宇宙的天堂之光称之为“神明显灵”——另一个世界的生命突然显现。这大概正是万神殿那巨大的穹顶及其中间的圆洞所营造的宗教和艺术效果吧!



万神殿祭台



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在1819年3月23日表达他的“景仰之情”时写道:“万神殿的效果正好与圣彼得大教堂相反,虽然它的规模不及圣彼得大教堂的四分之一,但却展示了宇宙的形象;它的比例如此完美,在人们注视着那天际般的穹顶时,关于它的体量的概念不复存在。它向天空敞开着,它那宽广的穹顶由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外部世界所照亮。正午的云彩掠过它的上空,晴朗的夜空星星在闪烁,静静的纹丝不动,我是在云层中随着月亮移动。我们在月光下欣赏它……”。



欧洲油画中的万神殿



赞美万神殿,我们又不得不提起对古罗马建筑影响巨大的另一个皇帝——哈德良(生于公元76年,117-138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是一个对希腊文明充满激情的罗马人。在建筑方面,哈德良虽然外行却相当自负,是一位既有激情又不知疲倦的建造者。在罗马皇帝中,不乏有一些富有哲学、诗作和建筑天赋、追求艺术的不朽精神的君主,但无人能与哈德良媲美。万神殿是哈德良留给世界的建筑里程碑,但奇怪的是,他却不愿留下他的名字,而是刻上了阿格里帕原来的铭文:“马库斯·阿格里帕,卢修斯的儿子,三位执政官,建此神殿。”正是这个原因误导了许多历史学家,但标注了日期的砖头毫无疑问地表明了万神殿建于公元118-128年。



青铜大门,高7米,是世界青铜门之最。



这里还有一点小插曲。万神殿的内部装饰比较精美,1800余年来,尽管总体上保存了内饰精华部分,但内部的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已被掠夺一空,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复存在,只有神殿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还算原装原配,门高七米,宽而厚,是世界青铜门之最。穹顶的外面曾覆盖一层镀金铜瓦,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抢去,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用铅瓦覆盖。











献花(0)
+1
(本文系过眼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