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旅欧散记52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旅欧散记(52)

西班牙广场

去罗马旅行,导游总是会把你带到西班牙广场,还有对面的康多提大街,一条著名的商业街。西班牙广场似乎因电影《罗马假日》而出名,其实它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故事。西班牙广场位于罗马城柯尔索大街中段的右侧,前后各有威尼斯广场和人民广场相夹,构成了一个独有魅力的文化区域。广场因17世纪西班牙驻梵蒂冈大使馆迁于此而得名。



西班牙广场(spanishsquare)位于罗马,因17世纪西班牙

驻梵蒂冈大使馆迁于此而得名。

13世纪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见的荒芜之地,教皇西斯托五世执政时开始建设。17世纪后,广场及周边地区兴旺起来,成为当时的罗马城的一个游览中心,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至沓来,如法国画家来鲁斯·普森,英国诗人拜伦,法国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丹麦作家安徒生等都曾在此下榻,使西班牙广场蜚声世界。广场建筑宏伟而富有特色。周围的古董商店、纪念品商店、咖啡馆、酒吧间栉比排列,整齐而华美。广场上有两座久负盛名的建筑——广场台阶和破船喷泉。它们那别具一格的建筑形状吸引无数游人。



西班牙广场有137个阶梯,阶梯上总是坐满了人,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通往三圣山的大台阶是运用巴洛克自由灵活手法进行城市设计的优秀范例,建于1721年到1725年。大台阶的下面是西班牙广场,上面是三位一体教堂前的小广场和来往街道,阶梯的功能便是将这两个位于不同标高、在平面上又毫无呼应关系的广场联系起来。建筑师匠心独具,大胆采用了曲线设计,使阶梯平面呈凹颈凸肚花瓶状,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曲线给予人的不确定形体印象,遮掩了教堂正立面与西班牙广场中心水池之间轴线上的偏差,达到视觉空间上的完整和均齐,巧妙地将上下两个形状不同,轴线不一的广场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台阶由白色大理石铺成,角度和结构都十分巧妙,无论你从哪个方面进入广场,抬头望去,她都好似一幅壮丽的瀑布,弯弯曲曲,缓急有致地从三圣山教堂直泻下来,最后在破船喷泉前刹住闸。台阶共137级,由三段构成。“3”在基督教中象征着“三位一体”,是一个显赫而神圣的数字。提出这个台阶设想的是一个被法国人收养的意大利人马扎里诺大主教,所以又称法国台阶。



圣三一教堂(threeonechurchofst)位于西班牙

石阶的顶端,1495年由法国人所建。



西班牙广场台阶下面,便是闻名遐迩的破船喷泉。泉水轻柔有度,潺潺不绝,令人观之为画,听如古乐,充满了柔情蜜意。相传,台伯河水发生过一次洪灾,竟把一只破船冲到了现今的位置。著名建筑师贝尔尼尼的父亲彼得·贝尔尼尼依据这一史料,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并利用少女水道在此处水压小、冲力弱的特点,建造了这一奇特的喷泉。泉水清莹甘美,众多游人口对泉眼吮吸解渴。穿过广场,绕过破船喷泉,眼前会出现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花店,那是赫本曾经流连的地方。事隔半个多世纪,赫本已逝,派克已逝,而这个花店依然在原来位置保留着。赫本买过冰激凌的冷饮店也仍是原来的模样,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西班牙广场台阶下面便是闻名遐迩的破船喷泉,由意大利

雕塑家济安·贝尼尼的父亲彼得·贝尼尼于1623年设计。



《罗马假日》是王子与公主偶遇的一段爱情故事。《罗马假日》使赫本圆了奥斯卡梦,而派克仅入围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遗憾的是,派克和赫本这对黄金组合再也没有在荧幕上搭档,只是偶尔成为颁奖台上的合作者。因为《罗》剧,他们成为终身的挚友。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勤便是经派克介绍认识的。赫本逝世后,派克出高价买回了自己送给她的胸针留做纪念。他深情地说:“我非常喜欢赫本,事实上,我非常爱她。”1953年4月1日《罗马假日》公映,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随之出了“赫本现象”。“赫本头”风靡一时,连赫本的服装、帽子、太阳镜都风行一时,赫本清瘦的体型使减肥美容业也兴旺发达起来。这可能是《罗》剧的编导们没有想到的。



《罗马假日》赫本和派克在西班牙广场台阶上的剧照。



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初,这里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杜鹃花展,来庆祝罗马人的春节。之所以在这里举行花展,我想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台阶结构简直是罗马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每年春季这里摆满了盛开的杜鹃花,大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每一级台阶上摆满了花,坐满了人。站着的都是照相的观光客,坐着的人都很安静,或者看书,或者看人,或者只是晒太阳。而且,不论看什么,想什么,嘴里吃的都是惊人的一致:冰激凌。那些精致美丽的女人,悠然地坐在洒满阳光的台阶上,吃着心爱的冰激凌,俨然安妮公主的派头。享受着冰激凌和阳光的女人是这里最经典的景致,回想起来还是那样的神往。

献花(0)
+1
(本文系过眼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