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岛发展的文化因子与文化和谐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海岛发展的文化因子与文化和谐



庄和刚

海岛文化是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体系,是海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界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文化。海岛人以海洋为参照系,以海洋观照人格,以人类眼光中海洋自然特征所具有的人格意义来体悟理想人格的某些要素。继承、丰富和发展舟山传统海洋文化,整理、发掘、提炼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是舟山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舟山,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和凝聚、整合作用,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和支撑作用,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证。

一、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话海岛人的文化品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和谐和天人和谐。《周易》与《尚书》中以理性形式的中和观念,儒家“克己复礼”和“允执其中”的人伦秩序和谐,道家的重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等,关注人的价值,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目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专家、学者们概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是指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自身的身心诸方面关系时,重人的价值、重整体、重和谐,通过融合矛盾、冲突,以达至共存共生、互济双赢的观念学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人们一旦确立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追求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赖以生存的海岛环境的熏陶下,在“耕海牧渔”的人与海互动中,蕴含着海岛人独特的风俗、信仰、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塑造和陶冶了海岛人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笔者认为海岛文化品性的和谐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祈求天人和谐的心理寄托。在出海无保障、生死由天命,“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生产方式中,海岛渔民深感祸福难测,便把自然力当作主宰一切的神灵来崇拜,显示出他们对海洋自然奇异现象心生恐惧、顶礼膜拜。鱼在鱼神,船有船神,网有网神,岛有岛神,礁有礁神,开门纳吉,广祭神灵,构成了海岛人神灵信仰中的多神性融合,而最有特征的表现在对海龙王的祭拜和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膜拜。大量的龙神话和龙故事,以及渗透在生产、生活、信仰、礼仪、娱乐和岛名、村名、潭名等层面的“龙文化”,体现出了海岛人祈求海龙王保祐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的和谐期盼;“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独特的供奉观音现象,反映出对大慈大悲、救苦教难观世音菩萨的膜拜,积淀了浓郁的海岛佛教文化。

二是反映渔民生产、生活习俗的文化和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通俗的民间文化是人类自发地不带功利性创造的一种文化,渔民生产中特定环境,形成了与海洋劳作相和谐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村“俗民”自为的文化。在一些从事鱼事活动中,“谢洋”、“开洋”、“祭祀”等习俗形成了独特的“舟山锣鼓”、“船灯庙会”、“鱼市节”、“跳蚕舞”等民俗活动。“以船为家”,对船的依赖性较强,形成了丰富多彩船饰的“船文化”;“靠海吃海”,舟山渔场千余种鱼、蟹、虾、贝、藻类,为舟山人提供了丰富的佐料,形成了舟山地域的独特海味饮食文化;为避刺骨的寒风和海浪,借酒取暖,借酒消愁,或壮开洋征海之行色,或庆贺丰收,形成了舟山海岛渔民洒脱豪爽的“酒文化”,等等,丰富浓厚的海岛习俗,蓄涵着海岛文化品性与审美取向。

三是体现海岛人价值、道德取向的和谐文化特质。从舟山人的品性而言,舟山人既有大海一样豪气,又有自我封闭的一面;既有奋发向上的胆魄,又有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安乐观;既有敢闯大海、敢与风浪搏击的创业精神,又有及时消遣,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的生存观;既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捕一网”的投机意识。但舟山海洋文化主流意识中,起着熏陶、教化、激励和凝聚、整合作用的是舟山人坚韧不拨的创业精神、风雨同舟的协作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迎潮而上的进取精神。面对“海难”事件,舟山人没有退缩,毅然驾风驭浪,与海搏击;一船人为了捕得更多的鱼,相互协作,协同作战,养成了海岛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团队意识;在海上的渔航礼让、海上抢险救灾等,养成了海岛人善良正直、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海禁”后的移民文化倾向,以及四海为家、敢闯大海的心态,表现出了海岛人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开放气度;乘势而上、勇立潮头,敢于冲破僵化观念束缚的开拓意识,渗透出了海岛人加快发展、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挖掘海岛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挥海岛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优秀品性,打造“人文舟山、礼仪之岛”新形象,培植和弘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海岛精神,是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舟山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二、从文化与经济融合看海岛文化旅游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建设和谐文化,注重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素质,提高文化发展的水平。

旅游,是一种体验与阅历。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旅游是人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文化经济功能的扩张,则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旅游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和体现。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让旅游与文化对接,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吃的就是文化饭,旅游植根于文化之中。游客借助文化与自然景观对话,借助文化与人文景观交流;景区借助文化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从而使游客获得他所需要的体验与阅历,借助文化实现旅游产品开发的经济价值。

旅游业是舟山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最能体现和弘扬舟山海洋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几年来,凭借舟山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海岛资源优势,相继举办了“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舟山海鲜美食节”、“中国桃花金庸武侠节”、“舟山民间民俗大会”、“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岱山徐福东渡节”、“嵊泗海上贻贝节”、“渔民老大节”等,丰富多彩的海岛节庆文化,不仅使蕴藏在海岛民间的一些民俗文化得以有效的发挥和展示,又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味觉等精神享受。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舟山的召开,更凸现了舟山佛教文化在世界佛教界的地位,扩大了舟山佛教文化的影响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的是文化的功用,特别是让游客留连往返的观音文化、射雕文化、沙雕文化、休闲文化等海洋旅游都渗入了文化的内涵,散发着文化的韵味。

当现代都市人住惯了高楼大厦,想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情趣;看惯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想领略大自然的安闲与静谧;吃惯了山珍海味,想品尝农(渔)家饭。舟山因其自己的特色和自然风貌,特别是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污染较少,山海景观兼备,成为人与自然精神往来的场所。舟山海岛旅游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凭借旅游业文化含量高、文化渗透力强、宣传幅射面大、社会关联度广,便于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社会各业互动、互助等特点,加强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与合作,努力挖掘、提升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舟山在国内外海洋文化旅游品牌。一是以鸦片战争古战场和千年古城要塞为主,发掘“东海第一村”的马岙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街山列岛村居道路和民间习俗,形成海岛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二是以“海天佛国”普陀山的“观音文化”为主体,通过做好“观音道场”、“佛教圣地”文章,开发游客坐禅、法师讲经、佛教饮食等项目,把旅游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把人们的观赏心理和崇佛心理溶合在一起,形成舟山海岛佛教文化旅游精品。三是以海山风光旖旎、渔港风情奇特、滩美石奇、气候宜人、岛多湾深、环境质量优等海岛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抓住现代都市人的这种回归心里,突出海岛地区的民俗文化、渔家风情、海岛风景等特点,通过开发渔家风情园、海岛乐园、渔家餐饮、海钓旅游、游艇娱乐、荒岛探险等项目,使游客在参观、参与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观过程中“重拾野趣,反璞归真”,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空间的综合体,开发独具海岛特色的景观休闲文化旅游。从而着力在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上做文章,使文化旅游业作为舟山的一项新兴产业,成为舟山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海上花园”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

三、从城市文化谈海岛城市的文化和谐。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是城市整体形象的升华。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完整意义上讲,城市就是“艺术”、是“剧场”,甚至城市就是“文化本身”。现在有更多的城市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长沙、深圳都提出了以文兴市、文化立市的战略思路,很多城市提出的城市精神也显示出对城市文化的重视和追求。如上海提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青岛提出的“诚信、博大、和谐、卓越”。这些城市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理念。舟山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由于受地域、空间、人口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城市规模上都不可能与其他大中城市比。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城市发展布局、舟山新城建设与定海城区发展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特色,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把悠久而众多的人文史迹与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独具品味的海岛城市风格和特色,以文化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以港口旅游文化为基点,充分体现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依港建城是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舟山拥有堪称全国一流、世界罕见的深水港域,具备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优越条件。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和洋山深水港区的开发,舟山作为港口旅游城市的优势将逐渐凸现出来,这是舟山城市的特色所在,也是舟山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要进一步加大开发港口业、旅游业的力度,在城市功能定位上要充分体现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构筑舟山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海岛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点,充分体现海岛生态城市的文化特色。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更加追求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城市是21世纪理想的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舟山城市小,无法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规模和硬件设施,但作为海岛城市,舟山有自己的特色和自然风貌,特别是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污染较少,山海景观兼备,就居住环境来说,建设海岛生态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舟山在城市发展上更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文化理念,处处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的“可居住性”,充分体现海岛生态城市的特色,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之路,力争把舟山建设成为“最适宜于人居住的海滨花园城市”。

三是以海岛历史文化、渔俗文化等为基点,充分体现海洋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着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要把推进舟山城市化与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及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塑造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使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展示现代海岛城市风貌相得益彰,实现海洋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要把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海洋文化的内涵构筑生态型的滨海新城景观。广场、公园、城雕、旅游景点、园林绿地及建筑风格、户外广告等,都要体现醇厚的“海味”、文化味。要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功能,建设一批标准型、标志性,具有现代气息和海洋特色的文化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既要体现特色优势,又要强化“精品”理念,提高城市档次和品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点要高,重视城市整体形象设计,形成与现代化海岛生态新城相符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联系方式:舟山市人大办公室庄和刚2281226























1













献花(0)
+1
(本文系读书z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