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考异》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

朱熹与



周易参同契考异



!苏敏徐炳兴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

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

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关键词"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教;道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

苏敏()1’-—),女,广西百色人,历史学硕士,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教师;徐炳兴/)123—0,男,江

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讲师。(江西上饶33%))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综罗百

代’,吸收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及当时自然科学思想,

并解构了佛道二教,而和合为理学,把中国哲学推向一

个新的高度。”

!)"

道教、道家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

深刻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本文欲从朱熹作《周易参

同契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一文为切入点,探讨朱熹

哲学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以扩宽研究视野。

一、朱熹作文的缘由

魏晋南北朝后,唐朝统治者以老子为其远祖,大修

道观,还把道家文化教育纳入官方科举考试的体系中。

宋朝统治者也大力支持道家文化的发展。因此社会上崇

道风尚兴起,尤其是在士大夫群体,崇道、学道的大有人

在。两宋名儒如穆修、李之才、邵雍、周敦颐、苏轼、朱熹

等人都曾专注于道学经典的探讨,道教、道家的哲学思

想给儒学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源泉。作为理学的

集大成者,朱熹也重视道教、道家思想的启蒙影响,交好

于道教人士,研究并精通易学经典。对《周易参同契》的

研究正是其重视道教、道家思想的表现。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以介绍道教

内外丹术为主,被后世视为“丹经之祖”,它利用《易》封

爻之象构建的模型为道教、道家的易学思想奠定了基本

格局,在道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朱熹认为《周易参同

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

人之熟读而得之也。大概其说,发为欲明言之;恐泄天

机,欲不说来,又可惜。”

!$"

而且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

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故比他

书尤多舛误。今合诸本,更相正,其间多疑晦,未能尽

祛。”

!3"(4,2,+,22)

《周易参同契》原文难以理解是为学术界

所公认的,朱熹也同样承认此书难读,但此书叙述道教

人士修炼得道的内容和道理,这对解释和理解易学的基

本思想是大有益处的。加上历代学者作注错误较多,于

是他广参众本,详加考订,撰成《考异》,并作了《周易参

同契说》等文对原文内容加以阐述和发挥。同时纵观全

文,书名虽为《考异》,但实质上是正同异,对原文的考

江西社会科学!""#$%"

万方数据

!"#

江西社会科学!""#$%"

!"#$%"

订错误之处是很少的,其它的多为注释,从侧面说,朱熹

对《周易参同契》中反映的易学思想大多是赞同的。

朱熹还署书易名为“空同道士邹”,从表面上看,

“邹”就是朱熹,“邹”指的春秋时期的邹国,“”与

“熹”字同音,但是实际上“空同道士”就是无这个道士之

意,这就是朱熹自比为空同山上的广成子,一个老庄与

道教心目中的理想的圣人、真人。

&’(()+)

这表达了当时遭

逢“庆元学禁”,理学被视为“伪学”时,朱熹精神苦闷,欲

托道教经典来解闷的一种内心表现;也反映了他晚年对

道家生活的向往,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其因病求治之心

和修养生息的愿望。

可以说,正是在崇道的社会风尚、政治境遇的影响

下和道教、道家思想的启发下,朱熹作《考异》,其附“道”

的思想贯穿于其研究中,道教、道家尤其是《周易参同

契》必定影响其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

对宇宙领域,包括宇宙结构、宇宙演化等问题的探

讨,是道教、道家从天道到人道,为了炼丹(包括内外丹

的修炼)而修道成仙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于宇宙的结构,《周易与参同契》中写道:“天地设

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

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

位,周流行六虚,往来即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

化其中,包囊万物,为道貌岸然纲纪。”

&+(()#+#)

它指出了乾

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以乾、坤、坎、离四卦为拟

象,来建构一个宇宙的动态结构。

朱熹对此话解释为:“此引《易》而释之,以明乾坤坎

离之用。言乾上而坤下,离降而坎升也。乾坤二用,谓乾

用九坤用六,九老阳,六老阴也。乾、坤二卦,六爻九六各

有定位,唯用九六无定位,而六爻之九六即此九六周流

升降也。纳甲之法,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

辛,艮纳丙,兑纳丁,皆有定位,而坎离戊离纳已无定位,

盖六卦之阴阳即坎离中爻之周流升降也。故经此之无制

彼之有,知器有形,而其用乃在其形之空处。盖用老子所

谓‘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之语也。消息,谓自

坤之息,历震兑而极于乾。自乾而消,历巽艮而极于坤

也。没亡,谓无位也。”

&+(()#+#)

朱熹的解释是相当适宜的,他指出乾坤坎离四卦所

拟的就是一个宇宙的动态结构。乾坤二卦中,乾“用九”,

“九老阳”,即乾代表天,是阳气的极至;坤“用六”,“六老

阴”,即坤代表地,是阴气的极至。其中的“用”代表“通”

的意义,这就是说乾坤二卦所拟象的阴阳二气在天地间

周流升降,循环往复,所有宇宙的潜伏不知的东西都在

这些变化中隐匿,正所谓“列阴阳配合之位也”。因此他

说:“邵子云:‘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周

易参同契》首卦位铺都只一般。”

&#(

对于宇宙演化形式,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形成论。《周易》中提出了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

演化论,《淮南子》提出了“虚"宇宙"元气"天地"

阴阳"四时"万物”的宇宙演化论,周敦颐通过《太极

图》提出了“无极"太阳"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

宇宙演化观,这些观点都来源于道教、道家的思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朱熹吸收了道教、道家的阴

阳二气生万物的思想,认为《周易参同契》用阴阳二气的

消长来解释宇宙的化合,这就说明了《易》的本义。当然,

人身既是小宇宙,因此阴阳变化、万物生长终始,也可以

体现在人身上:“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

()#++)

“凡言易者,皆指阴阳变化而言,在人则所谓金丹大

药者也。然则是乾、坤其炉鼎欤?”

&+(()#++)

“乾、坤位乎上

下,而坎、离升降于其间,所谓易也。”

&+(()#++)

此处,朱熹设

想天地的初始是阴阳二气,这与道教的乾坤代表天地,

代表阴阳二气极至的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两者是相似的。而且他提出的将

“无极”和“太极”相结合,天地初始用阴阳,阴阳二气生

万物,并且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的产生和变

化过程,这是对前人(尤其是周敦颐)的宇宙思想的继承

和超越,也是对道教思想的借鉴,其中包含一定的合理

的科学成分。

同时,道教、道家关于宇宙论的思想,包括对宇宙天

体演化、宇宙结构和气的运动变化三种学说,当中蕴含

着一种整体思维。道家从老子开始就把宇宙看作是由

“道”通贯其中的整体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道”本身不可分,称为“一”;由“道”或“一”产

万方数据

!"#!"#$%"

生的万事万物也因有“道”贯通其中而互为一体。玄学更

是明确提出“一以统众”的整体思维方式,总结宇宙万物

的统一性以及玄学体系的整体性问题。道教、道家这种

整体思维方式为朱熹所借鉴。朱熹将世界整体性的根据

归结为“理”,并将天地人物、物理人伦统一于“一理”,并

且认识了人体小宇宙的天人合一、天体同构的思维法

则。所以在朱熹哲学体系中,其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

等等都统之于其“理”论,他的理学体系呈现出内容丰

富、逻辑严密的整体特色。

三、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

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是道教、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道教

依据人体宇宙的思想,将完全的宇宙纳入到丹鼎(外丹)

或纳入到人体内(内丹),通过阴阳五行生万物的演化过

程,最后炼成丹,并且通过丹这种特殊的蕴含宇宙精华

的物质来实现与道体的合契,达到长生成仙的终极目

的。内丹道是以人体膈以上取象天,膈以下取象地,以五

脏比五行,以气血比阴阳;而外丹道以上鼎象天,下鼎象

地,开八门以象八卦,以铅汞比阴阳二气,两者都注重阴

阳二气和阴阳药物在修道过程中的重要性。

!"#($%&’)

《周

易参同契》是以爻象封卦来论炼丹,因袭《周易》而述长

生之术,它把炼丹的炉鼎作为人体象征,以乾坤二卦为

炉灶,以坎离二卦为药物,其余六十卦为火候,以此来论

证人的一身阴阳的消长和沉降。

朱熹从《周易参同契》描述的人之初生经历,认为:

“人之初生,亦以阴阳交合而成”。“今欲为丹,亦犹是

也。凡言道者,皆丹之名。”

!(#($’’()

即指出“道”乃“丹之

名”,“达道”即是“得丹”,这与道家内外丹道所说的阴

阳五行通过在丹鼎或人体中演化过程,通过丹这一特殊

物质来实现与道体的契合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进而

在宇宙演化形式上,朱熹运用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

认为“阴阳交合为本”

!(#($’’’)

,即是说阴阳二气可生万物,

这与道教的基本思想之一的阴阳和合生万物的思想是

相符的。

天文气象,也是道教炼丹特别关注的领域之一。

对于《周易参同契》中描述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朱

熹以为:“此一节言水溢之咎。王者能自改,则害气息而

水土平矣。……关键低昂,谓阴阳升降也。害气,灾害之

气,以人身取譬而言,亦为水火不既济之象。”

!(#($’"))

“乾、

坤,以宇内言之,则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而阴阳变化,万

物终始,皆在其间。以人身而言,则乾阳在上,坤阴在下,

而一身之阴阳万物,变化始终,皆在其间。”

!(#($’(()

这里,朱熹通过探讨天地气象等天文自然变化,来

判别阴阳之气的发展过程,进而反推修炼得道成仙的过

程。它强调的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天地万物生成的因

素———阴阳二气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周易参同契》中所

体现的一种“变易观”。“变易观”突出地反映于“纳甲法”

和“十二消息卦说”,它也是探讨天地分开后阴阳二气的

运动过程,进而推出修炼之具体过程的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对“纳甲法”是认同的,同时也

认同“变易观”。在庆元学禁中,朱熹与袁机仲进行对易

学的论战,针对袁机仲否定《周易参同契》,他指出:“《参

同》之书本不为明《易》,乃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

进退之候。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

轻议。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风于火珠

林者是其遗说。……《参同》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

乃以月之昏且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

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说,可推

而通,则亦无害于《易》,恐不必轻肆诋排也。”

!#

朱熹通

过对《周易参同契》与《周易》之关系的探讨,一是为《周

易参同契》辩护,二是他以为《周易参同契》的本旨虽不

在于解释《周易》,但这是对《周易》的诠释和发挥。他还

以为“邵子(邵雍)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陈抟),希夷

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中所言是也。”

!(#($’())

他从《先天图》追溯到《周易参同契》。文中朱熹提

出的“纳甲法”与先天图的卦位排列方式是相似的。“北

宋五子”之一的邵雍的自然哲学的核心是先天学,其学

源之一是陈抟等道教、道家思想的影响。

!+#($,-"&,-)

朱熹

对“纳甲法”甚至于先天图的卦位排列方式的认同,可说

朱熹受到了邵雍的先天学的影响,道教、道家思想影响

的痕迹可见。

自先秦以后,董仲舒深受道教、道家的影响,用阴阳

五行学说来解释万物生长过程。汉代以后到周敦颐前,

道教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的思维框架,而周敦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考异》

万方数据

!"#

江西社会科学!""#$%"

!"#$%"

颐、朱熹等学者的哲学思想皆有取之于道教、道家。

&’(

()+,)

具体到朱熹,他在《考异》中所提到用阴阳五行说

的理论来解释万物发生,进而解释人的发展,可以说显

然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道教、道家理论

中吸取到并被其集大成而发挥的。

四、《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

个人修身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理学的基础和终

结。朱熹以致知和涵养为两种最基本的修身方法。涵养

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努力。所谓涵养具有二种意

义,一是未发时涵养,一是已发时涵养。《考异》中,在对

道家炼丹基本原理的认识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涵养本原

工夫论,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了修养的意义、方法和原则

等方面,这既体现了朱熹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和托道修身

的愿望,也深深地渗透了道教、道家思想的影响痕迹。具

体分析如下:

关于修养的意义:

对于《周易参同契》中所说的:“内以养已,安静虚

无。元本隐时,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

沈,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

肌肤。”

&-(()#-’)

朱熹指出:“此乃以内事言之,于经中最为

要切。而‘三光陆沈,温养子珠’之一言,又要切之要切

者。”

&-(()#-’)

这里“三光陆沈”指的是“上德”,“温养子珠”

是“下德”,两者若是“闭则皆失其所宜矣。”

&-(()#.")

对于《周易参同契》中所说:“阳燧以取火,非日不升

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玄且远,感化尚可

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

征。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

中。……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

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容颜以润,骨节益坚

强。……芸锄宿污秽,细微得调阳。浊者清之路,昏久则

昭明。”

&-(()##-)

朱熹指出“此一节乃涵养本原工夫,尤为要

切。”

&-(()##-)

其意在于,人们要穷得事物之理,就必须平日

注意个人修养,排除心中的杂念,使注意力凝聚于心,要

常常注意和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久之才能达到明理和

修身的境界。

朱熹还将个人修养和社会治乱相联系。如《考异》中

所说的:“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

动时。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同考三

才。动则循环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

治。……御政之首。管括密微,闿舒布实。要道魁柄,统

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

七乖戾,侈离俯仰。文昌总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

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

始。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佚,亢满违道;或臣邪

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刺讥,诘过移

主。辰极受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

#-’)

朱熹以为这是以卦象排列和炼丹火候来比喻国政,尤

其是君与臣、治与乱、兴与衰的关系变化,这体现了其关

注国事,关注社会的志向,深刻蕴含了《大学》中所说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体理想和价值追求。

关于修身的原则和方法:

朱熹在《考异》中多处涉及。首先,朱熹以为“丹道与

天地造化同途”。《周易参同契》不仅用卦象来拟象宇宙

模式,它还以“丹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原理来解释炼丹

的道理,就是说道教人士要根据阴阳配位变化而形成的

天地情况来进行相应的修炼。

如对《周易参同契》中用“纳甲法”言一月之火候变

化,朱熹解释为:“此再以纳甲言一月之火候也。又以乾

六爻纳于其间,以明阳气之消息。……毕、昂,但言正

西。借天之四方,以言地之四方耳,非谓天之东北、西方

也。‘六五’,恐是‘廿六’字,‘廿’音‘入’,即‘二十’字。二

十六日以后坤卦用事也。”

&-(()##",,##%)

且“《周易参同契》

取《易》而用之,不知天地造化,如何排得如此巧。”

&%"(



中所指的乾坤二卦是易之门户,也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

根本,阴阳二气在交替变化过程中由什么卦来占据主导

地位,这是由乾坤十二爻位的配对情况来决定的。朱熹

用道家的“纳甲法”来分析修炼的时机,这和《周易参同

契》所说的“丹道与天地造化同途”之意是相近的。

其次,朱熹还认为修养有“息”,他说:“《参同》之说,

子细推寻,见得一息之间便有晦朔弦望。上弦者,气之方

息,自上而下也;下弦者,气之方消,自下而上也;望者,

气之盈也,日沈于下而月圆于上也。晦朔之间者,日月之

合乎上,所谓‘举水以灭火,金来归性初’之类是也。”

&%%(

此处他认为人的气息有晦朔弦望,这是以日月盈缺为

万方数据

!"!!"#$%"

喻,点出人体内气息的活动变化过程,体现了人的呼吸

有时、节令有气之蕴意,表现道教炼丹的最佳火候。这也

就蕴含了修养有“息”之意。

第三,朱熹提出了渐修而悟的思考方法。他在谈到

《周易参同契》时说:“其中有云,‘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

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灵忽自悟。’言诵之久,文义要诀

自见。”

!"#

“言其书指著明,学者但能读千周万遍,则自当

晓悟,如神明告之也。董遇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又

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教之。非鬼

神之力也,精神之极也。’非妄语也。”

!$#(%&’")

这是一种渐

修而悟的思考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禅学的顿悟,

而道家的思考方法主流是渐修,可以说,朱熹的渐修而

悟的思考方法,与道家是比较相近的。

五、结语

本文以朱熹作《考异》一文入手,从朱熹作文的缘

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

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考异》

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朱熹哲学

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朱熹的哲学思想是继承和发挥周敦颐、邵雍

等理学家的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华,并且吸取道教、道家

思想而形成。可以说,朱熹由对《周易》的研究,进而联系

到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及邵雍的《先天图》

和《先天图说》等思想,建立自己的宇宙观和阴阳五行理

论,这些思想的形成都与道教、道家思想有直接或间接

的渊源关系。

第二,《考异》一文中反映了朱熹关注道教、道家思

想的研究,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修道成仙,追求长寿,而主

要在于汲取道教、道家思想,构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

达到个人修养乃至关注社会治乱的境界,意在借道兴

儒。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考异》是朱熹在精神苦闷

时、欲托道教经典来解闷的一种内心表现,也反映了他

晚年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以及修养生息的愿望。

当然,《周易参同契》中对丹药(内外丹)的形成和炼

丹过程、火候的控制等都有阐述。它从纳甲、十二辟卦、

爻辰等学说对《周易》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总结,这使

炼丹的可证性和操作性大大增强。它们对朱熹的象数易

学、“实理”观、理一分殊等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

响。本文就不多言,这些问题待后探讨。

注: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年。

!"#《朱子语类》卷("&。

!$#《周易参同契考异》。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

主编:《朱子全书》第($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

出版社,"))"年。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

年。

!&#《朱子语类》卷()),《邵子之书》。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

"))(年。

!,#《朱文公文集》卷$-,《答袁机仲》书第十一。

!-#徐刚:《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建教育出版

社,"))"年。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北京:三联书店,

(++’年。

!()#《朱子语类》卷’,,《易三·纲领下》。

!((#《朱文公文集》卷,《答蔡季通》。

【责任编辑:李军】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考异》

万方数据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考异》

作者:苏敏,徐炳兴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刊名: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SOCIALSCIENCES

年,卷(期):2005,(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2002

2.朱子语类

3.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周易参同契考异2002

4.束景南朱子大传1992

5.《朱子语类》卷100,《邵子之书》

6.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2001

7.《朱文公文集》卷38,《答袁机仲》书第十一

8.徐刚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2002

9.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1996

10.《朱子语类》卷67,《易三·纲领下》

11.《朱文公文集》卷44,《答蔡季通》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李新.LIXin论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的阴阳观-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2)

《周易参同契》在唐宋之前一直为道教外丹术士尊奉的"丹经之祖",唐宋间内丹术盛行,朱熹作《考异》对此书作了笺注,并阐释其中所蕴含的阴阳

观.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shkx20051003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