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旅欧散记74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旅欧散记(74)

但丁与廊桥

贯穿佛罗伦萨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许多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维琪奥桥,亦称“旧桥”,建于1345年,是阿尔诺河上最古老的桥。从三圣桥眺望夕阳中的旧桥,桥在夕阳下一片金色,是佛罗伦萨第一绝景,因此,旧桥又称之为“金桥”。桥的一端连接着佛罗伦萨政府办公之用的乌斐济宫(意大利语意为办公厅),这是1555年时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公爵委托瓦萨里设计的,另一端通向公爵的新住所,河对岸的皮特宫。河上架起有盖顶的长廊,给公爵提供了去往他的行政办公室的快捷而方便的通道,所以又称“廊桥”。现在的廊桥上开满了金银首饰等各种店铺,当年主要为贵族服务的通道还给了市民。





阿尔诺河上的“旧桥”(PonteVecchio),佛罗伦萨最古老的桥,建于1345年。



廊桥之著名不在于建筑艺术本身及其实际功用,而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版本的“廊桥遗梦”,其男主人公则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但丁。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映衬得河上廊桥和桥畔行人光彩夺目。一位高贵美丽的少女在侍女陪伴下漫步河畔,当她经过廊桥时,但丁从桥的另一端走来,两人不期相遇于桥头。但丁凝视少女,既惊喜又怅然;少女却仿佛根本没有看见但丁,她手持鲜花,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但其眼中异样的光芒和脸上异样的潮红,却透露少女情动的信息。

这是著名画家亨利·豪利达在其油画《邂逅》中描绘但丁和贝特丽丝一见钟情的情景。油画描绘的仅是但丁的初恋,因为贝特丽丝未能嫁给但丁。但丁与贝特丽丝的爱情故事是真实的,但在桥头一见钟情则是艺术创作。因为按照但丁少年时生活的年代,廊桥还未建造,或许廊桥的前身还有一座旧桥也未可知。



“旧桥”上的商铺,原是一间间的铁匠、屠夫和皮革商,

1593年被费迪南度公爵赶走,改由珠宝商及金匠承租。



但丁(1265-1321年)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传说他是在双子星的光辉中降临人世的,带着“天国”的光辉,预示着他将造福于人类,让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里摆脱出来。但丁是他名字的简称和昵称,他的名字完整的叫法是杜兰丁。

但丁出身的经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中,但丁的母亲生他之前,做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异梦。有一天,她睡梦中看见在一片青翠的草丛中,有一棵高大,叶冠丰满的桂树,桂树下有一泓清泉,涓涓地流淌着,她站在桂树下生了一个白胖的男孩。男孩出生后就能吃桂树叶,喝清泉水。转眼之间,便长成为一个手执羊鞭的成年牧羊人。当他用双手去攀桂树时,因为用力太大,跌了一跤;当他挣扎着站起来时,不料却成了一只美丽的孔雀,看着它抖动的羽毛,吃了一惊,梦也醒了。这时感觉到腹痛,于是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但丁。



佛罗伦萨但丁(Dante)博物馆门外的但丁雕像。

?????

这传说中的经历,在后人中流传。但丁逝世半个世纪后,薄伽丘对这段流传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这段传说是但丁一生事业最好的象征。梦中诞生在桂树下,预示但丁的未来将是一代大诗人,在人们的习惯中认为,代表诗人荣誉的冠冕是用桂树叶做成的;长大成了牧羊人,暗示但丁后来踏入政界,牧羊人含有平民庶人的领导者和保护者之意;双手努力攀折桂树叶,象征着他呕心沥血地在文学领域耕耘,创作不朽的诗篇《神曲》;变成孔雀,象征他死后留下的不朽诗篇绚丽多姿。

但丁自幼喜爱诗歌,并接受“清新派”的风格。1291-1292年间,但丁写成了早期的诗歌集《新生》。全集共收集了31首抒情短诗,把抒情和叙事紧密糅合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又叙述了诗人的恋爱故事。



这是西蒙·所罗门所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的初会》。



1274年春天,但丁9岁时,随父亲去贝特丽丝家赴春宴,第一次见到贝特丽丝,她也刚过9岁。但丁被她那美丽的相貌所倾倒,“藏在心脏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就开始颤抖起来了”,他的心从此不再安静,“爱情便来做了我灵魂的主人”。9年后,他们又一次在街上邂逅相遇,18岁的贝特丽丝穿着雪白的衣服,走在两位女友中间,她望着站在路旁忸怩失措的但丁,打了招呼,用她难得的盛情行了一礼,诗人异常激动。就在当晚,但丁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面貌庄严的神,抱着一位只裹着一条深红色被单的人,这就是贝特丽丝。神的手里拿着一颗燃烧的心,他叫醒贝特丽丝,命令她吞下了那颗燃烧的心。这颗燃烧的心象征着但丁的爱情。转眼间,神带着贝特丽丝悲哀地升天而去。这个梦象征着但丁对贝特丽丝的强烈爱情和悲剧的结局,诗人为此写了一首诗,把它献给所有“爱情的仆人”。从此,但丁就“全身心都沉溺在想念那位美人的相思中去了”。

1286年,21岁的贝特丽丝和一位叫西蒙的银行家结婚。但丁由于失意,非常痛苦,身体日渐瘦弱。1290年,贝特丽丝不幸夭亡,死时才24岁。但丁对贝特丽丝的死伤心至极。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梦想,却把美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于是就有了《新生》。《新生》歌颂理想中的爱人,洋溢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渴望,大胆地提出了被中世纪神学所蔑视的“爱情”,显示了人文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思想。



波提切利(SundroBotticelli)描绘《神曲》中的地狱。



即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特丽丝依然难以释怀。他在《新生》一书中就发誓:要创作一部绝世之作。诗人后来在伟大的《神曲》长诗中,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神曲》中贝特丽丝继维吉尔之后成为引导但丁进入天堂的第二位导师,她成为将人类引入幸福乐园的爱情象征,以此寄托他对贝特丽丝的美好情感。

后来,佛罗伦萨把但丁的这段爱情故事与廊桥联系了起来,于是廊桥也变成了恋人们的“红娘”。游人来到廊桥,希望邂逅自己的梦中情人。据说,这个桥头的“爱情气场”能给游人带来艳遇。

但丁自贝特丽丝死后,日益憔悴,影响了他的健康。他的亲友们都很关心他,于是经多方努力给他介绍了一位少女来排解他的痛苦。1291年,但丁与盖玛结了婚。盖玛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温柔善良,与但丁婚后生下了两男一女。但丁在参加政治活动中得到了她的支持。但丁流放期间,盖玛一个人支撑着把儿女哺养成人。

但丁的晚年终于在20多年的坎坷流亡生活之后享受到天伦之乐。也许是定数吧,在诗人与亲人相聚不久的1321年,《神曲》的“天堂”篇刚刚写完,但丁出使威尼斯途中,不幸染上疟疾,同年9月14日逝世与拉文纳。











献花(0)
+1
(本文系过眼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