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什么
龙泉育才学校王熙凤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如火如荼,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倡导高效课堂……确实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发现“语文课堂”原不是以前的“语文课堂”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还是语文课吗?”
当前教学中的困惑
一、脱离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载体与灵魂的统一。载体即实实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文本语言。灵魂即透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精神。载体与灵魂相互依存,文质兼美就是载体与灵魂的统一。但在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中,解读不够就会脱离文本了我们还不知道,甚至我们把语文上成了思品课或其它课,我们都还不明白,还认为活跃,生趣的课堂就是好课的错误认识。,我们的教育不能正常的在社会生活中真真切切的运用。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处于远离生活的状态。
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科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语文课的趣味性更强,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改革,以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学科。我们的语文课充斥的是音乐、美术的教育,作家如果见到,不知会做何感想??
要问语文到底追求什么,困境中的语文课堂该向哪“突围”,语文该何去何从,语文课堂需要什么??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本源是要引领学生爱上语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要把握语文教学本源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具体体现在: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学棋》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学生一读就会明白课文的意思。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老师在执教中紧紧扣住这一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呈现给大家的是各环节设计联系紧密,层层推进,直向目标开进,整个教学实战自然流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难看出老师对教材解读比较精准,可想而知,老师的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读教材之上的,充分断定老师把戏前的准备工作做足了、做实了。至于按什么样的方式演出就要谈到教学设计的问题了。”丨”压在竖中线,“棋”字右边的“其”的第二笔要压在竖中线,写后扩词训练,让学生真正认识了什么是形声字和怎样辨析形声字、怎样写好字等来实现教学。特别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解读“弓”、“箭”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引”:“弓”是形,“丨”是箭,不仅让学生明白“丨”是什么?而且还巧妙的引出了“箭”,正是一箭双雕。最后“聪”的解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而且还明白了:要做像文中“秋”那样聪明的人。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知其果探其因)教学设计中老师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放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向秋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在得知结果后,探求原因是这一课的重难点。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并且让生动手划(两个学生动作、神态)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由于两个孩子学习态度的不同而导致学习结果不同,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读、划的基础上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标准中的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灵动的智慧??????语文课堂需要灵动的智慧。何谓灵动?顾名思义,就是灵活机动;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俗的说是能力,这样说灵动的智慧就是灵活机动的能力。?????三、诚挚的情感的第一段中,“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充分说明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和对另一名同学三心二意、走神儿后学习没有多大长进的批评,这种感叹、批评都是源于读教材所得的情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男女跟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体现文中的“秋”为什么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下棋高手,促进学生共同达成要向“秋”一样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建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所以我想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坚持阅读。语文教师要熟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教育名著,要熟背经典的诗词曲赋,要熟悉最新的社会观念、时事要闻,要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等。语文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深厚的文化素养、多元的文化视野、广泛的兴趣爱好才是理想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钻研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自每一个老师信手拈来的精妙比喻,更是长期锤炼之功。具备了上述坚持阅读习惯,写作就容易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要坚持写教育随笔、生活随笔、写下水作文,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引领学生进入写作的天地,会做得更为专业,更为完美。坚持研究。抓住语文教育中遇到的实际进行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是实现理想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自己抛开世俗,平静心灵努力去揭开我们心中那大大的问号,那时的我们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与伟力。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的状态,这简直是对教育的亵渎与负罪,也许学生的心灵就将蒙上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失去鲜活的生命亮色。事实上,学生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
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奔涌,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心灵飞扬,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每节课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如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咏梅》一词,毛泽东以梅花自比,借梅花自励,在对梅花热情的歌颂中体现了一种王者风范,这种搏大无私、豪放乐观的崇高情怀洋溢在整首词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感染了我,激起了我对梅花的由衷喜爱。教学中,我始终沉浸在对梅花高尚品格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强烈的爱的激情中,课堂上,我就怀着这种激情和学生一起去领略梅花的俏丽形象和崇高品格,去感受一个伟人的博大情怀,去倾听一个伟人的心声。因此与其说我在教学生这首词,不如说我是在用一种激情影响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共鸣,学生激情四溢,心灵飞扬,黑亮的双眸熠熠生辉。徜徉在这师生共同酝酿的情感的暖流中,学生得到的又何止是对这首词的理解呢?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
情感,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语文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三者以情动情,情感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讲台上永远满怀激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又如何能将一篇篇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呢?
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善于赞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更多的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在学习过程中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怕学?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用心关注的。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心营造一种“我想学”“我爱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
语文教材本身是包含着情感因素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自身的情感在其中。这种情感正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这些情感因素在其中,学生才会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佳境。如《小乌鸦爱妈妈》写了寒冷的冬天,几只小乌鸦冒雪为妈妈找食,并且一口口地喂给妈妈吃,虽然妈妈老了,不能飞,也不能捕食了,但是小乌鸦们偎在妈妈身边却感觉很温暖。这个小故事所包含的母子深情,十分感人。在学习这一课时,要注重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从情感入手学习课文。结合学生生活:说说你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你爱妈妈吗?平时你是怎么做的?小乌鸦又是怎么做的?从文中哪些话,你能感受到小乌鸦爱妈妈?在这一系列问题后,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体会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爱,也明白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我们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心灵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心灵“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要这样引导学生和梅花对话,体会词的意境的:“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梅花俏立枝头,如果这时她有表情,她此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她会说话,她会说些什么昵?看着这美丽高贵的花,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师生对话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用真诚和信赖去搭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生机盎然。“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
我们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唱主角。如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在语文课上,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来的,他们都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成功的体验是快乐的。无论是课外搜集,还是课上展示,他们都十分积极,而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结合低年级教学,讲故事,表演课本剧都是很好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时候,讲台就成了舞台,课本就成了剧本,学生就成了演员。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会做得更好!
五、幸福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不可克隆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的设定越多,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课堂上,我们往往太注重教会孩子们知识,“授人以鱼,不若授以渔”而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教师即便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那也远远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他们带到“渔场”,给他们“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智慧与人生经验在体验中迅速增长。课堂上,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并达到极致。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而精彩,就在这无法预料和克隆之中!
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
只要理想不灭,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