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课堂教学良好习惯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迈出幼儿园大门,告别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的学前时期,正处于无意学习向有意学习的转换期。学习缺乏主动性,坚韧性和持久性。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在课堂教学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听课习惯
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洞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光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要他象高年级学生那样认真地听讲40分钟很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在趣味中积极探索语文王国的奥妙。例如:《三个小伙伴》一课中我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动态画面引起学生兴趣,能使学生迅速对感知事物产生积极的心里反应,从而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又如在《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我们运用自然科学录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学、质疑蚂蚁和蝈蝈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替代了生活经验,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学生兴趣盎然,对蚂蚁和蝈蝈特点有完整的认识。(2)让游戏兴奋课堂。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容易为一些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所吸引。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并建立个人夺红旗榜,开展“谁得的红旗多”等活动,通过一次一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大大增强了。
二发言习惯
学生上课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并且能互相评价,对别人发言给予补充、提出反对的见解等,把没听懂的地方大胆提出来。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当别人发表意见时,没有听清就发表,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再有就是当你提问题时,他一边高高举手一边喊:“我来,我来”。老师没请到他回答,他反而埋怨你:“老师总不叫我”。
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告诉他们学会倾听是尊重同学的表现,并提醒他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让学生边听边想。例如:“某某小朋友发言的时候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他说得不正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用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三书写习惯
(1)一年级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有“先入为主”的特点。诸如︰执笔方法不科学,坐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交给学生正确的书写要领,对不规范书写的矫正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书写时“头正、身直、肩平、足稳”。其次,围绕书写训练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比比谁写的字漂亮”,“争当小小书法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提高。(2)对于写字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给予孩子帮助,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有时也需要手把手地教他正确的书写顺序。让他在和老师共同书写的过程中改正错误的书写习惯,感悟正确方法。﹙3﹚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的写好每一个字,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再深入到学生中去分解要领。另外在平时批改作业或书写时,坚决做到双姿正确、规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圣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