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论语大学中庸
2017-02-21 | 阅:  转:  |  分享 
  
大学论语

中庸







大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

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

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

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

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

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

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

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

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

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

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

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

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

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

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

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

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

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

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

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

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

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经一章大学之道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

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

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

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传十章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

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

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

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

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

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



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

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

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第六章所谓诚其意

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

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



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

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

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

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

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

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

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

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

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

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

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

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

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

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

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故财聚则民

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

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

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

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

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

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

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

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

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

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

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

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

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

之也。



大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

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

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

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

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

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

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

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

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

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

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

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

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

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

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

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

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

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

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

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





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

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大学章句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

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

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

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

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

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

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

精详。得,谓得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

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

节之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平声,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

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

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治,去声,后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

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

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

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

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其本乱而

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

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

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

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

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康诰曰:“克明德。”康诰,周书。克,能也。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大,读作泰。諟,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

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

则无时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德。”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

大也。皆自明也。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

忘”之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沐浴之盘也。铭,名

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

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

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康诰曰:“作新民。”鼓之舞之之谓

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大雅文王之篇。

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无所

不用其极。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

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

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

之处也。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

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于缉之于,音

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

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

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

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

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

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澳,于六

反。菉,诗作绿。猗,协韵音阿。僩,下版反。喧,诗作咺,諠,诗作谖;

并况晚反。恂,郑氏读作峻。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

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

鑢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

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

之貌。赫喧,宣着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

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

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

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于戏,音呜

呼。乐,音洛。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君子,

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

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两节咏叹

淫泆,其味深长,当熟玩之。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

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

民志,此谓知本。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

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

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

此特其结语耳。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章,误

在经文之下。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

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

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

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

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

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诚其意

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

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

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

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

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

此以审其几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

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闲,音闲。厌,郑氏读为黡。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

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

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

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曾子曰:“十

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

恶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

意。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

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

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

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

欺者。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

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

可阙如此云。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

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程子曰:“身有之

身当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乐,并去声。忿懥,怒也。盖

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

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

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

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

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辟,读为僻。恶而之恶、敖、好,并去声。鲜,





上声。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

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音彦。硕,协韵,时若反。谚,

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此

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

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弟,去声。长,上声。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

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

于下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

嫁者也!中,去声。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

广之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

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偾,音奋。一人,谓君也。机,发动所

由也。偾,覆败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

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

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好,

去声。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

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矣。喻,晓也。故治国在齐其家。通结上文。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夭,平声。

蓁,音臻。诗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美盛貌。兴也。之子,

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妇人谓嫁曰归。宜,犹善也。诗云:“宜

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小雅蓼萧篇。诗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诗曹风鸣鸠篇。忒,差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

长,最宜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长,上声。弟,去声。倍,与背同。絜,

胡结反。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

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

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

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

天下平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

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

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

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

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

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

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乐,音洛。只,音纸。好、恶,

并去声,下并同。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语助辞。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





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节,读为截。

辟,读为僻。僇,与戮同。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貌。师尹,周

太师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若不能

絜矩而好恶殉于一己之偏,则身弒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诗云:“殷之未

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丧,

去声。仪,诗作宜。峻,诗作骏。易,去声。诗文王篇。师,众也。配,对

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监,视也。峻,大也。不易,

言难保也。道,言也。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

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

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

不慎而言。德,即所谓明德。有人,谓得众。有土,谓得国。有国则不患无

财用矣。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本上文而言。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人君以

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盖财者人之所同

欲,不能絜矩而欲专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外本内末故财聚,争民施夺故民散,反是则有德而有人矣。是故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布内反。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

明货之出入也。自先慎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不能者之得失

也。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道,言也。因上

文引文王诗之意而申言之,其丁宁反复之意益深切矣。楚书曰:“楚国无以

为宝,惟善以为宝。”楚书,楚语。言不宝金玉而宝善人也。舅犯曰:“亡人

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时为

公子,出亡在外也。仁,爱也。事见檀弓。此两节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

秦誓曰:“若有一?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

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古贺反,书作介。断,丁

乱反。媢,音冒。秦誓,周书。断断,诚一之貌。彦,美士也。圣,通明也。

尚,庶几也。媢,忌也。违,拂戾也。殆,危也。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迸,

犹逐也。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

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

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

未详孰是。远,去声。若此者,知所爱恶矣,而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

未仁者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菑,古

灾字。夫,音扶。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

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

台、节南山之意。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以

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

者矜高,泰者侈肆。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诰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语

益加切,盖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几决矣。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恒,胡登反。吕氏曰:“国无游民,则

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

用之舒矣。愚按: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b,非必





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也。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

以身发财。发,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未有上好仁

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上好仁

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

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畜,

许六反。乘、敛,并去声。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畜马乘,士初试

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地者

也。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此

谓以下,释献子之言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

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

义为利也。长,上声。“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自,由也,

言由小人导之也。此一节,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言以结之,其丁宁之意

切矣。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

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凡传十章:

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

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论语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

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

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

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

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

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

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

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

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

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既解,

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又去,适陈,主司

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

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

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





乃召冉求。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

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

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

狩获麟,孔子作春秋。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

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

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何氏曰:

“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

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

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

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

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者。”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

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

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

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

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

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程子曰:“学者须

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

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

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

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

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

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

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

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





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

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孟

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

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

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

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

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

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卷二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

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

而饮,其争也君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

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

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

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

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

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

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射不

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

其羊,我爱其礼。”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臣

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

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

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

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

以成。”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子

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卷二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我未见

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

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

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君

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

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

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





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德

不孤,必有邻。”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卷三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

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或曰:“雍也,

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

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谓

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

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

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曰:“臧

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

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

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

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

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

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

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卷三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

“雍之言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华使于齐,

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

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

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

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

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

必在汶上矣。”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

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

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子谓子夏曰:“女

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

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子曰:“不有祝鮀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

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樊

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

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

不觚,觚哉!觚哉!”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

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乎!民鲜久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

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卷四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

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

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

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

可求,从吾所好。”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冉有曰:“夫

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

子不为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

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

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

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知之次也。”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

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

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

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

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若圣与

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

唯弟子不能学也。”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子曰:“奢则不孙,俭则

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恭而安。



卷四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

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

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

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

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曰:“以能问

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

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

甚,乱也。”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

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

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

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

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

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

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卷五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

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

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

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

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

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

“子云,‘吾不试,故艺’。”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

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

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

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

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曰:“出则事公卿,入

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曰:“语之

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曰:“后生可畏,焉知

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曰:“法语之

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

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

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

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

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卷五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

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

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

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

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

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

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

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

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

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

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

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

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

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嗅而作。



卷六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

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子曰:“孝哉闵子骞!人

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

死矣!今也则亡。”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

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

可徒行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

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

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

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鲁人为长

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

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

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

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季子然问:“仲由、冉求

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

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

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

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

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

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

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

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

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卷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

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

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

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

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

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

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

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

(革享)。”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

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齐景公问

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

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

倦,行之以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

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

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

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

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

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

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

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

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卷七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

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

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

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子曰:“鲁卫之政,

兄弟也。”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

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

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

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

其与闻之。”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

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

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

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

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

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

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曰:“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

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

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问

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

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卷七宪问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

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曰:“士

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

有仁。”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

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

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

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曰:“贫而无怨难,富

而无骄易。”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子路问

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

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

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

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子

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

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

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

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也。”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

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

怍,则为之也难。”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

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

不告也。”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曰:“君子上达,小人

下达。”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

出。子曰:“使乎!使乎!”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

思不出其位。”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

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微生亩谓孔子曰:“丘

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子曰: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

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

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与?”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子曰: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

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卷八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

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

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

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由!

知德者鲜矣。”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

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

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颜渊问为邦。子曰:“行

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

与立也。”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曰:“不曰‘如之何如

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吾之于人也,

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子曰:“巧言乱

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曰:“吾尝终日

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子曰:“知及之,仁不

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

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子曰:“君子不可小知,

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

曰:“君子贞而不谅。”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子曰:“辞达而已矣。”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

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卷八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

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

不议。”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

子孙,微矣。”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

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

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

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诚不以富,亦

只以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

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

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

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

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卷九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

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

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

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公山弗扰以费

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佛肸召,

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

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

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

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

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子曰:“小

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

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

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子曰:“鄙夫!

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

不至矣。”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

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

之覆邦家者。”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孺悲欲见孔子,孔

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

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

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

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子





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卷九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

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

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

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

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

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

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从

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矣。”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

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

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上兆下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

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

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

夏、季随、季騧。



卷十子张第十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其可已矣。”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

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

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子游曰:“子

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





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曰:“仕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游曰:“吾友张也,

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曾子曰:“吾

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

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孟氏使阳肤

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

勿喜。”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

皆归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

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

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

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

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

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

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

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卷十尧曰第二十尧曰:“咨!

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

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

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





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

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

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

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

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

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

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

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

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

及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

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

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

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

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

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

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

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

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

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

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

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

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

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

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

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

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着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

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

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

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

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

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





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

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

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

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

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

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



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

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





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

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

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

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

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

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

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

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

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

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

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

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

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

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





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

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

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

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

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

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

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

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

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

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

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

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

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

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

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

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

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





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

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

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

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

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

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

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

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

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

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

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

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

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

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

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

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

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

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

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





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

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

天。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

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

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

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

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

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

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

可不尽心乎!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

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

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

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

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

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





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

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

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

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

及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

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

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

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

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

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

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

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

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

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

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

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

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

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

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

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

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着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

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

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

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

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

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

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

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

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

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

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





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

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道者,日用

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

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

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

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

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

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

之远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

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

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

不可离之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

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

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

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

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

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

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

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

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

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

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作“小

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

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

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

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

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

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

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

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

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

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

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

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

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

弊。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夫,音扶。由不明,故不行。



右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舜之所以

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

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

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

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

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

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

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

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

章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

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回,孔子弟子颜渊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

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

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

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

能也。



右第九章。



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子曰:“南方

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平声。抑,语辞。而,汝也。宽柔以

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

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





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

人为强,强者之事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

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四者,汝之所

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倚,偏着也。塞,未达也。国

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

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

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按汉书当作索,盖

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

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

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

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

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

之。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遯世不见知而不

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

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

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

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余见第二十

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夫

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

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

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君子之道,近自

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

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

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

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

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诗云:“鸢

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诗大雅旱麓之篇。鸢,

鸱类。戾,至也。察,着也。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

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

“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君子之道,造端

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结上文。



右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

以明之。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

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

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





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

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

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

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

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忠

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

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

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

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

尽仁”是也。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

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子、臣、弟、友,四字绝句。求,犹责也。道不远人,

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

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

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

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

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右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

以然者,则至隐存焉。下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

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

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

去声。此言素其位而行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

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此言不愿乎其外也。故君子居易

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

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子曰:“射有似乎君

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画布曰正,栖皮曰

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辟、譬同。诗曰:“妻

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好,去

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

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夫子诵此诗而赞

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

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

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

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





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

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

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

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

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

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正谓此尔。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

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

如此夫。”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

见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

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

之,子孙保之。与,平声。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年百有十岁,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

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

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

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

依诗作显。申,重也。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

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

之。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

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大,音泰,下同。此言武王之

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

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

衣以伐纣也。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

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

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

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此言周公之事。

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

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

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

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

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者也。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

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

于上下者言之。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祖庙:天





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

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

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宗庙之

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

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昭,如字。为,去声。宗庙之次:左为昭,

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

不失其伦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

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

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

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

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践,犹履也。其,

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

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郊社之礼,所

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

其如示诸掌乎。”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

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

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

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右第十九章。



哀公问政。哀公,鲁君,名蒋。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

有是臣,则有是政矣。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

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故为政在人,取

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

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

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

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修〔一〕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

不举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杀,去声。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

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在

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故君子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

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

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达道者,天

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

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

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

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

更别无诚。”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





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强,上声。知之者之

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

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

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

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

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

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曰”二字衍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声。此言

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

之次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殉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

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

足以起懦。”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

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凡为

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

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

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列九

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

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

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

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

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

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此言九经之

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

于理。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

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

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

故曰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

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

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

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齐,侧皆

反。去,上声。远、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

反。称,去声。朝,音潮。○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

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

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

也。称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之授

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

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

而纳贡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诚也。一有不诚,

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

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劫反。行,去声。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疚,病也。此承上文,





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

诚乎身矣。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

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

知至善之所在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去声。从,

七容反。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

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

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

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

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

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

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

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

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君子之学,不为则已,

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果能此

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

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

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

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

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

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

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



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

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

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

“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

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

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

家语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一〕“修”原作“仁”,据

清仿宋大字本改。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

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

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

以至于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

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





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

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

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

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

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

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着,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

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

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

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

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

异于圣人矣。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

如神。见,音现。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所

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闲,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

见者也。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

神,谓鬼神。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音导。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

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

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

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

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知,去声。诚虽所

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

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

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既无虚假,自无间断。不息则久,久则征,久,常于中

也。征,验于外也。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此皆以其验于外

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着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

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

光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悠久,

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

天地同用。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如此者,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音现。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

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

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

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悠也,久也。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所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

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

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夫,音扶。华、藏,并

去声。卷,平声。勺,市若反。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

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卷,区也。

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

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

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纯亦不已。于,音乌。乎,音呼。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

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

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

后。”



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



大哉圣人之道!包下文两节而言。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峻,

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

优,充足有余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

闲也。待其人而后行。总结上两节。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谓

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也,成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尊者,恭敬

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

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

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

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

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

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

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倍,与背

同。与,平声。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右第二十七章。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

灾及其身者也。”好,去声。?,古灾字。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

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

相接之体也。度,品制。文,书名。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行,

去声。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

天下一统也。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子曰:“吾

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杞,夏之后。征,证也。宋,殷之后。三代之礼,孔子皆

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

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右第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去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

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

信民弗从。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

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

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

而不惑。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本

诸身,有其德也。征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

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

不易吾言者也。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

法,法度也。则,准则也。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

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恶,去声。射,音妒,诗作

斁。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六事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祖述者,远宗其道。

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

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

如日月之代明。辟,音譬。帱,徒报反。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也。悖,犹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

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

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

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

文取辟之意也。



右第三十章言天道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

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

也。察,明辩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

而有本也。出,发见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溥博

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见,音现。

说,音悦。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

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施,去声。队,音坠。舟车所至以下,

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夫,音扶。焉,于虔反。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

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

所性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

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





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

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

所倚着于物而后能哉。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之纯反。○肫

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

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

孰能知之?圣知之知,去声。固,犹实也。郑氏曰:“惟圣人能知圣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

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

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

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

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衣,去声。絅,口迥反。恶,去声。闇,于

感反。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

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襌

衣也。尚,加也。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闇然,衣锦故有日

章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

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

于此也。风之自,着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

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诗云: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恶,去声。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

显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诗

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相,去声。

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

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幷言其

效。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

钺。假,格同。鈇,音夫。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

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

莝斫刀也。钺,斧也。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

下平。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

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

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

极功也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輶,由、酉

二音。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

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

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

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

之诗所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无形,

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

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



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

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





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