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家庭精神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 孙殿凤
2017-02-21 | 阅:  转:  |  分享 
  
家庭精神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研究进展3

孙殿凤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育儿方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不

幸的生活事件、父母的行为方式及家长的文化素质等,各因素均会对儿童心理

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创建稳定、安全、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势在必

行。

关键词:家庭精神环境;儿童行为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

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和

有安全感的环境,家庭是儿童时期主要的生活环

境,因此,家庭是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

问题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环境大致分为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其中精神环境是影

响儿童少年心理发育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本文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

发育的影响。

一、教养方式

有人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环境因素

中教育方法是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1]。

教育方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单因素,它是家长的

个性特征、文化素养及育儿技能等多种环境因素

的综合反映,它对儿童的影响实质上是诸多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一般分

为宽松型、严格型和说服型,前两种方式均不利于

儿童心理行为的正常发育。曾有人报道对孩子放

纵不管的家庭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率是耐心教育家

庭的2-3倍[2]。在过度宽松的家庭中,儿童得不

到父母的正确引导,过度放纵,为所欲为,不加约

束。Milic[3]通过对吸毒青少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有1/5的吸毒青少年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放纵不

管。而另一极端是过度照顾的儿童,饭来张口,衣

来伸手,不让外出,限制独立自主的活动,养成与

其他儿童不和群、胆小顺从的小羊羔。

另外,父母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经常对孩子进行体罚和拒绝,不利于儿童

的行为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探讨了父母养育方

式与子女患精神疾病及子女犯罪的关系,Hatzi2

christou等[4]人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父母养育方

式及早年丧亲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有自杀企图

的人父母养育方式更倾向于拒绝、否定,较少有肯

定和鼓励,并发现少年犯父母有较多不当的养育

方式。大量的研究也表明[5],高攻击性是遭受躯

体虐待的儿童的最突出的行为之一,对此存在两

种可能的解释:一方面,高攻击性可能与这类儿童

的情绪控制和表达技巧方面缺陷有关;另一方面,

高攻击倾向可能只是受虐待儿童对所处其中的虐

待性环境所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作为一种策略,

高攻击性对处于虐待环境中的儿童具有适应和保

护作用。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

多的品行障碍问题、注意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

社会行为等。另外,这些儿童与同伴相处也表现

出严重困难[6],一方面,他们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

较高的攻击倾向,往往对同伴友善的接近报以愤

怒和攻击;另一方面,这些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社会

退缩行为,特别是在陌生的同伴群体中显得社交

3收稿日期:2007-01-26

作者简介:孙殿凤(1968-),女,山东无棣人,滨州职业学院医疗系儿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童保健教学与研究。

第4卷第2期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5月

Vo1.4,No.2JournalofBinzhouVocationalCollegeMay,2007

技巧极端欠缺。高攻击性和高社会退缩是受虐待

(特别是体罚和忽视)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两种典

型表现,这类儿童也因此遭到同伴的拒绝和遗弃,

以致越来越深的陷入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的

处境。

Jouriles等人[7]认为父母教育方式矛盾与儿

童的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不一

致易使儿童出现攻击和焦虑等异常行为。父母教

育态度不一致势必使儿童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

育氛围中,久而发展成为多种心理品质,造成性格

和行为上的偏异。所以父母应对孩子多一些感情

上的关怀并重视教育孩子的方法,给予良好的认

知刺激,培养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以

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家庭关系

家庭冲突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还可

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父母经

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

行为密切相关[8]。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部

分,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Har2

old等[9]对120名4-7岁的儿童及他们的父母进

行调查,发现婚姻状况不良和有矛盾冲突的家庭

的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

好、和睦家庭的子女,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Davies

和Linsay认为,在父母冲突与内隐型问题行为的

关系问题上,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父母冲突的

影响,Vandewater和Lansfand也证实,父母所给予

的温暖在家庭冲突和女儿的心理健康之间充当了

一个中介的作用,但是同样的模式在男孩身上却

得不到证实,Osborne和Fincham研究发现,母子关

系比父子关系更容易受到儿子对父母冲突知觉情

况的影响,但对女儿来说,母女关系和父女关系,

受这种知觉的影响都不大。稳定和睦的家庭对培

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多能耐心、体贴,会给孩

子以安全感,有利于他专心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发

育,而父母争吵或父母离异的威胁对儿童是一种

高压力,且夫妻关系紧张,不和睦的家庭育儿质量

低,虐待儿童也多见,使儿童持续处于警惕和应激

状态,在不安全感的影响下儿童可以形成胆小退

缩的性格,有些则造成品行问题,导致儿童行为问

题的发生增加。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行为发展的中心部

分,婴儿一出生就有一种对一个特定成人(通常是

母亲)专注以寻求躯体和社交相互作用的需要。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在

此基础上婴儿进一步发展自主性和安全感,进而

敢于探索外部世界[10]。在亲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母亲对儿童的情绪反应是影响儿童行为发育

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包括母亲对儿童的温暖程度、

情感的表露以及鼓励和表扬。研究发现,具有安

全依恋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合作、更

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Lzard[11]报

道母亲情感行为可影响母-儿依恋关系的质量,

母亲情绪消极会形成不安全的母儿依恋,使小儿

缺乏对母亲的依恋感及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而

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对

子女健全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

用。一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理解、情感温暖能促

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

注,情绪乐观而稳定,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母

亲如在对子女的理解、情感温暖之上再进行过度

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遇持消极态

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父亲对子女的严厉会

使子女诚实、平静,但老实被动、易有满足感。赵

虎等人[12]的研究结果支持以上观点,同时他认

为,母亲比父亲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有更多的作用。

这与Deleo等研究的结果基本相似,他们认为早年

发展的母子关系比遗传和环境因素有更多的影

响。

早年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形成病态心

理与不良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源于三个方面:①缺

乏正常社会适应方式的训练;②模仿和学习了一

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③持续处于焦虑、恐惧和

压抑的心理状态下,形成了病理的心理防御机制,

后来便难于适应正常社会生活。例如,从小不受

父母接纳而视为麻烦与累赘的儿童,深感孤独和

广泛的对周围世界的敌意,他认为并预期社会上

其他人也和父母一样,必将对他们歧视,因而采取

冷淡和不关心的态度,来尽量减少阴性刺激给他

们的打击,模仿父母的冷嘲热讽态度,对他人采取

仇视和报复的行为方式,这样便形成了不合理的

思维定式,不能正确判断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

感,社会适应不良更促进行为孤僻与对他人的误

68滨州职业学院学报第4卷

解,在恶性循环中形成了人格障碍。另一些儿童

则因经常受到责备或打骂而在心灵深处形成了失

败者的自我形象,他们承认许多小错和接受父母

的指责,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自己的本能

欲望和愿望,剥夺自己的正常乐趣与生活享受。

三、家庭不幸的生活事件

儿童时代的精神创伤对于病态人格的形成有

影响,因为此时儿童缺乏应付挑战的能力特别是

初次遭遇的重大生活事件。国外大量回顾性研究

发现,家庭不幸的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焦虑、

行为障碍、神经性厌食、自杀行为、药物滥用及学

习困难等多种精神卫生问题有关[13]。Yang[14]等

在研究青少年早年不幸的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的

关系时发现,早年的负面生活事件可导致儿童认

知缺陷,进而引起自杀行为。不过,早年重大单一

生活事件的意义也许被过分强调了,最能影响儿

童心理健康的往往不是一过性的偶然事件,而是

经常出现的不良生活环境的刺激,这类刺激由于

经常出现和反复强化,使儿童别无选择地形成了

心理反应的定势,病态的感知、思维、情绪反应与

行为方式,可以持续到成年,此种歪曲的感知、判

断、推理,可以自我强化,形成固定不变的心理活

动方式,使其坠入行为反应的误区。

四、父母的行为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子女行为模式的形成,研

究者认为[15],儿童行为异常是对家境、环境因素

的反应,是父母对儿童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

的结果,儿童通过学习、模仿、投射等心理机制而

产生行为异常。国外学者[16]通过比较研究攻

击—反社会男孩的父亲与其他男孩的父亲,前者

的反社会人格和酒瘾者更多见。在父母情绪紊乱

的家庭中的儿童,无法适应严厉—溺爱的两极分

化和让儿童在冲突中作中间人的角色,而易出现

不良反应和行为异常。国内也有类似的报道[17],

认为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性与父亲酗酒、父

母性格内向、患精神疾病有高度的相关性。因为

这样的父母育儿能力低,往往和孩子之间不能够

互相协调,或对孩子的问题不关心、应答少,严重

影响儿童的行为发育。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方

式,既如何思维与交谈,爱什么与恨什么,如何与

人相处,何种情况引起焦虑、厌恶与应激,儿童是

通过观察、模仿而重复其父母与兄长的日常反应

方式,他们照样去做而并不知其中的意义,父母长

辈的身教效果胜过言传,父母的行为模式会潜移

默化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发育。

五、家长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儿童的行为,在调查研

究中,文化水平是比较容易衡量的指标,因此这方

面的研究结论比较肯定。总的来说,父母的文化

水平高,其子女的行为表现就更合乎社会规范。

对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品行障碍的大量调查研究表

明,文化低的家庭出现这种问题较文化高的家庭

多。Borge报道[18],儿童行为的发展与母亲的受

教育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父母受过

高等教育和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是儿童行为

问题的保护因素。一般来说,父母的文化素质决

定了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构

成了他们自身行为的基础,进而影响着子女的行

为发育。同时,文化素质也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

教养态度和方式,父母如受教育程度高,与子女往

往容易沟通,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干预、引导,以

促使孩子达到成人对他的期望。他们对于惩罚、

态度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方式的运用极为慎重,

而受教育低的父母,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粗暴、封

闭的,这些都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杨志伟等[19]在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早期发育与

家庭因素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多有早期语言发

育延迟,家庭环境有亲和程度低、矛盾冲突多、个

人成就和文化知识取向低等心理行为特点,这些

环境特征与父母文化等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并通

过儿童多动、攻击、违纪、退缩和社交等类型行为

问题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责编郭晓蕾)

参考文献

[1]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15.

[2]周胜利.2-3岁儿童的气质、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的相互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60-163.

第2期孙殿凤家庭精神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研究进展69

[3]MilicCT.Characteristicsoftheuseandabuseofpsychoactivesubstances[J].VojnosanitPregl,2000,57(1):49-53.

[4]HatzichristouC,PoidatosY.Juveniledelinquents’perceptionofchildhoodparentalrearingpattern[J].ChildAbuseand

Neglect,1993,4(2):487-494.

[5]LewisDO.Fromabusetoviolence:Psychophysiologicatconseguencesofmaltreatment[J].JournalofAmericanAcademyof

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1992,31(3):383-391.

[6]希尔加德ER.心理学导论(下)[M].周先庚,译.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TourilesEN,MurphyCM,FarrisAM,etal.Maritaladjustment,parentaldisagreementaboutchildrearingandbehavior

problemsinboys:increasingthespecificityofthemaritalassessment[J].ChildDev,1991,62(6):1425-1426.

[8]KinsfogelKKM,GrychJH.interparentalconflictandadolescentdatingrelationshipsintegatingcognitive,emotional,andpeer

influences[J].JFamPsychol,2004,18(3):505-515.

[9]HaroldGT,SheltonKH,GoekMMC,etal.Maritalconflictchildemotionalseerritingaboutfamilyrelationshipsandchildad

justment[J].SocDEV,2004,13(2):350-376.

[10]SmithDW,BrodzinskyDM.Copingwithbirthparentlossinadoptedchildren[J].ChildPsycholPsychiatry,2002,43(2):

213-223.

[11]LzardCE.Emotionaldeterminantsofinfant-motheratgtachment[J].ChildDev,1991,62(3):916-917.

[12]赵虎,于治淼,杜友忠.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62-64.

[13]BerdenGF,AlthausM,VerhulstFC.Majorlifeeventsandchangesinthebehavioralfunctioningofchildren[J].Child

PsycholPsychiat,1990,31(6):949.

[14]YangB,ClumGA.Childhoodstressleadstolatersuicidalityviaitseffectoncognitivefunction[J].SuicideLifeThreatBe

hav,2000,30(3):183-198.

[15]BirchLL,DavisonKK.Familyenvironmentalfactorsinfluencingthedevelopingbehacioralcontrolsoffoodintakeandchild

hoodoverweight[J].PediatrClinNorth,2001,48(4):893-907.

[16]VanG.BruceFergusonTreatmentStrategies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M].NewYork:ADivisionofPlenumPub

lishingCorporation,1990,31(2):3-5.

[17]翟静,郭传琴,刘贤臣,等.学龄期儿童家庭因素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20-

222.

[18]BorgeAI.Developmentalpathwaysofbehaviorproblemsintheyoungchild:factorsassociatalwithcontinuityandchange

[J].ScandJPsychol,1996,37(2):195-204.

[19]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等.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

(4):263-266.

70滨州职业学院学报第4卷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