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国婚俗文化_
2017-02-22 | 阅:  转:  |  分享 
  
6中国地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

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

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卷。贴红双喜字、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

传至今,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社会的昌盛以个人家庭的幸福为基础,家庭的幸福以婚姻的美满为起点,婚

姻是社会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多角度重新审视

婚姻和家庭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hunsuwenhua

CHINAPLACENAME7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

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

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

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

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

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婚俗文化

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

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

文化的雏形。

专指结婚前的男女爱慕行为,是人生的一个重

要过程,也是婚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地各民

族的恋爱习俗,或迥然不同,或大同小异,可谓五

彩缤纷。就同一个民族来说,或历代相沿,或今非

昔比,也不尽相同。从大的范围来说,各地的恋爱

习俗大致可以分为开放型、保守型和介于开放与保

守之间的固定型三种方式。

开放型的恋爱亦平时人们常说的“自由恋爱”,

是指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表白爱情,自己选择

恋人的一种恋爱方式。这种自由恋爱的习俗可谓由

来已久,但在中国古代却难见确切的记载。

保守型的恋爱绝无自由可言,其婚姻完全由父

母包办———实际上也就是并不存在恋爱这一过程。

中国古代自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主要发展了

这种恋爱方式。古代男女的婚姻就完全听凭于“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有什么自由可言。

固定型的恋爱,是介于开放型和保守型之间的

一种恋爱方式。这种恋爱习俗,平时也禁止男女青

年的自由交往,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要举行一次类

似“狂欢节”的活动,而在这种活动中,男女青年

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心目中恋人。先秦时期郑国

等地的婚姻习俗,即类似于这重类型。据《周礼·

地官》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与是时也,奔

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每年农历

二月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官媒组织青年男女举行一

次露天舞会。在这样的舞会上,男女青年可以自由

地选择自己的恋人,甚至当场私奔也没有人禁止。

恋爱习俗

婚俗文化hunsuwenhua

8中国地名

婚姻形式

婚姻形式虽因地区、民族而各不相同,但大致有三

种方式。

一是女到男家———即女嫁男娶。把女子送到男家成

亲,谓嫁;将女子接到男家成亲,曰娶。此俗流传甚

广,汉民族大多采取这种方式。

二是男到女家———即从妻居住,民间俗称“倒插

门”、“招女婿”。但有些地区则为成俗,即将男子嫁到

女家成亲才是正常现象。这种习俗多存在于东南亚一些

国家,如泰国的暹罗人即有此俗。中国古代也有这种风

俗,《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有“士如归妻,迨冰未

泮”之句,一般认为就是反映了先秦时期从妻居住的婚

俗。

三是独立成家———即既不到男家、也不到女家成

亲,而是一旦成亲就自立门户。虽然是独立成家,婚礼

却仍在男家举行。

伴随着这三种基本的婚姻方式,从古及今,还产生

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婚姻既然是人生喜事之一,在

中国古代,不管是自由婚姻、还是包办婚姻,大多数都

是通过明媒正娶的形式,将婚礼布置得热热闹闹。然

而,除了这两种正常的婚姻形式之外,古代也有一些比

较特殊的婚姻形式,比如买卖婚、交换婚(俗称“换

亲”)、童养婚(女小男大,或男小女大),表亲婚、指

腹婚、冥婚等。

表亲婚是古代上层社会较为通行的一种婚姻形式,

俗称“亲上加亲”,但大多都带有功利色彩。表亲婚的

对象一般是姑表或姨表兄妹。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与

他所深爱的黛玉,就是姑表兄妹,而最后与宝玉结婚的

宝钗,与宝玉则是姨表姐弟。

与热闹的婚礼场面迥然不同的是抢婚的习俗。抢亲

的习俗流传到后来,仅仅蜕变成一种形式。现在山东淄

博一带还流传着“王老虎抢亲”的传说,但表现在婚姻

形式上,仅仅是当地人习惯于夜间迎亲而已。

婚姻过程

婚姻过程是指结婚时的具体实施阶段。中国古代把

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彩、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

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

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

礼下达,纳彩用雁。”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

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

名。”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

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

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

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物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

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

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

鹿,后世简代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糜》中说:

“野有死糜,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

是用野鹿向女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

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部用

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

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

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

过程之一。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

同意结婚的日期。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

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

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

饮,谓之“合卺”———此即后世交杯酒的源起。这一过

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富家子女结婚,一般都严格遵循六礼的步骤,

而普通人家结婚则大多从简。齐鲁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礼

仪之邦,但也并不拘泥于六礼。齐俗不亲迎-现在山东

临朐一带还是如此,早已被风诗所讥。《诗经·齐风·

著》篇谓: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所谓的“著”,指大门与屏之间的空地;庭,

则指门内、堂前之地;堂,则为室前之厅。结婚时,男

子只等在这三个地方,正说明了齐俗不亲迎的婚俗。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

有简,略有差异而已。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

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

亲,个别婚姻还会有第五个步骤,即退亲。

婚俗文化hunsuwenhua

6、拜别父母

CHINAPLACENAME9

婚俗文化hunsuwenhua

剪纸:中国古代婚姻过程

1、布置新房2、忙绣嫁妆

3、做新嫁衣4、新娘上妆

5、新娘上轿

7、夫妻对拜8、揭红盖头

10中国地名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

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

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

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

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

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

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

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

“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

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

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

《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

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

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

礼上设酒宴庆贺。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发端于奴隶制社会的“六礼”,即“纳

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包办婚姻提供了礼制上

的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关于主婚权的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以父

母和其他法定尊长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令:“嫁娶皆由

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颁行的婚姻法,一贯保护婚姻自由。1981年《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

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第3条),还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

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4条)。中国的法定

婚龄高于成年年龄(18周岁),当事人已有能力行使婚姻自由的权利。包办婚姻的各

种形式,包括娶童养媳、包办寡妇婚姻、转亲、换亲等,都是违法的,不具有法律

效力。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的界限,以结婚是否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为根据。那些虽

系父母代为订婚,但双方经过了解、建立感情后自愿结婚的,也应认为是自主婚姻。

对包办他人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视

其情节,予以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对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按中国1980年

《刑法》第179条规定,还须追究刑事责任。

婚俗文化hunsuwenhua

CHINAPLACENAME11

红娘·月老———说媒习俗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诗经·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指此。在

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据《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

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媒之神。”《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媒的活动。另外,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

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

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

《诗经·幽风·伐柯》中谓:“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后世

又称媒人为“伐柯人”,称提亲为“伐柯”,称做媒为“执柯”。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嫁

娶”条载:“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即指媒人说亲。

古时还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传说晋代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与冰下人

语。醒后使占梦者卜,占梦者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诗曰:‘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婚姻之事也。君在冰上,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作作媒,

冰泮而婚成。”后世遂称给人作媒为“作冰”。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

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或谓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

少的中间人。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

门。”

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据唐李复言《续玄

怪录·定婚店》记载: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问:“所检何

书?”云:“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

绳一系之,亦必好合。”因询己妻,知为店北买菜眇妪女,才三岁,陋亦如妪。韦怒,谴奴

刺之,伤眉。韦与奴逃免。后十余年,韦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以为能,妻以其女。女容丽

而眉间常帖一花子。怪而问之,始知女乃畴昔所刺幼女,郡守抚以为己女也。因相钦愈极,

所生男女皆显贵。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后世因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

元代王实甫在唐代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

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鬟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

爱。后人因而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

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

12中国地名

拜堂习俗

拜堂也称"拜天地",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主要内容之一。

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

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的。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

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子,将镜台镜子摆放在桌子上,望上展拜,谓之新

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

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

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拜堂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代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

(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

近代"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夫妻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

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拜堂"是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拜堂在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

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

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

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现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编辑徐春茂)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